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一直是如火如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效教学”自然而然的发展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由此,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影响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研究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关键词】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参与;互动;发展
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停止改革的脚步,尤其是近些年来,教学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教学的本质渐渐由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合作探究”了,即通过探究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而产生教师和学生自己的思想过程。当前流行的观点和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不仅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不管怎么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学习必须是有效的这一基本出发点。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是什么呢?有效教学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体现了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理念,体现了新的课堂教学的标准。学生的参与是基础,有没有互动是灵魂,师生共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目标。由此,参与、互动、发展就成了有效教学的三个标准。
2有效教学的标准
2.1参与
2.1.1学生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有积极性、主动性。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关键是要看老师是否给学生留出学习的空间。学习空间要留足,有了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就起来了。
学习空间有这样几个内涵: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交往的空间;实践的空间。思考的空间是基础,表达是思考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交往是指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是思维的进一步提升。而实践的空间,就是给学生留出操作实践或解题实践的机会,这也是重要的学习实践。学生能想的就让他们自己想,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如果注意留足这四个空间,那学习的主动性就体现出来了。
2.1.2教师的参与:教师的参与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同时又是辅导者。教师角色的定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转型,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职责是精心组织、引导有效学习,学生在困难的时候及时辅导,引导时利用好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述的有效结合。讲授是重要的引导方式,这是教师的角色参与。有些学校,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参与充分,而教师参与不足,这样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将师生参与进行科学的整合起来,这样的课堂会走的更远一些。
2.2互动:互动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世界上存在这两种教学:一种是灌输式;一种就是互动式。那么什么是互动式教学?这关键是要看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的教学设施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兴趣、规律和学习基础,教要对学有针对性。在课堂上,任何教学行为如果没有针对性,就没有必要存在。互动是针对学习需求的教学,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就提高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针对性?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学习,后期进行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交流,这是提高课堂针对性的方法之一。提高互动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
2.2.1课堂互动的分析:对于课堂互动的分析,教师要抓住主要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譬如对提问的分析、讲授过程的分析、教学环节的分析等等。对课堂上提问的每一个问题,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逐一进行分析,看哪是可以去除的,哪是可以改进的,效果怎样,针对性怎样,反复思考琢磨后,再放到别的课堂上去实践,久而久之,也会提高效率。
2.2.2有效学习时间的探究实践: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质量。针对课堂学习时间的分析,要先做好两个准备:一是录制一堂课,要求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师的讲授过程。二是制作一个观察量表,将每一时段、每一个内容细致划分,再判断是否是有效地学习时间、讲授时间。课堂教学时间分有效学习时间和非有效教学时间,学习时间一定小于或等于教学时间。有效教学时间是指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认知与行为的投入。将非有效教学时间找出来,分析原因,并根据此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再放到别的课堂去实践,再观察有没有变成有效教学时间,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水平,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3发展
2.3.1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发展,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涵。学生发展包括学生在这一学科中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却忽略了知识技能是其它方面发展的基本载体。如: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设计学生学习前后左右,教材编者的目的并不是要训练学生知道什么是前后左右,而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知识目标所承载的能力目标。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上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情感体验: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厌倦感等。前两种体验是积极的,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信心,在情感体验中发展各种态度。所谓态度,是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对学校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还会产生对班级的态度,对同伴对学科的态度。这一系列的态度的形成,都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要重视态度的形成,这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看学习态度怎样,这就产生一种理念,学生对学习的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过程与方法:新课改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但其实质是师生教与学结合互动的过程,过程中相互形成的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要进行学生学法指导的设计,帮助学习掌握科学的、适应学生个体本身特征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3.2教师的发展: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一个成长历程:从新教师再到有一定经验,再到研究型教师。做研究型教师是大多数教师的努力方向。研究型教师的特点是有研究欲望,热爱学生,欣赏学生,将教学当成一份事业,而不是单纯的职业;研究型教师会有比较长时间的研究实践。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魄;研究型教师特别善于课堂反思,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从而形成教育特色和风格。一个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就是在反复实践研究中形成的。将实践经验研究提升起来是个较难跨越的瓶颈,要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通道。长期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也是由经验型教师转向专家型教师的基础。
3有效教学的几点启示
(1)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愉悦,德育为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地态度。
(2)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3)提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诸如诊断性教学,个性化辅导,都会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参与;互动;发展
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停止改革的脚步,尤其是近些年来,教学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教学的本质渐渐由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合作探究”了,即通过探究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而产生教师和学生自己的思想过程。当前流行的观点和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这不仅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不管怎么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学习必须是有效的这一基本出发点。
1什么是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是什么呢?有效教学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体现了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理念,体现了新的课堂教学的标准。学生的参与是基础,有没有互动是灵魂,师生共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目标。由此,参与、互动、发展就成了有效教学的三个标准。
2有效教学的标准
2.1参与
2.1.1学生参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有积极性、主动性。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关键是要看老师是否给学生留出学习的空间。学习空间要留足,有了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就起来了。
学习空间有这样几个内涵: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空间;交往的空间;实践的空间。思考的空间是基础,表达是思考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交往是指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是思维的进一步提升。而实践的空间,就是给学生留出操作实践或解题实践的机会,这也是重要的学习实践。学生能想的就让他们自己想,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如果注意留足这四个空间,那学习的主动性就体现出来了。
2.1.2教师的参与:教师的参与也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同时又是辅导者。教师角色的定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转型,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教师的职责是精心组织、引导有效学习,学生在困难的时候及时辅导,引导时利用好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述的有效结合。讲授是重要的引导方式,这是教师的角色参与。有些学校,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参与充分,而教师参与不足,这样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将师生参与进行科学的整合起来,这样的课堂会走的更远一些。
2.2互动:互动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世界上存在这两种教学:一种是灌输式;一种就是互动式。那么什么是互动式教学?这关键是要看教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的教学设施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兴趣、规律和学习基础,教要对学有针对性。在课堂上,任何教学行为如果没有针对性,就没有必要存在。互动是针对学习需求的教学,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就提高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针对性?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学习,后期进行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交流,这是提高课堂针对性的方法之一。提高互动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
2.2.1课堂互动的分析:对于课堂互动的分析,教师要抓住主要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譬如对提问的分析、讲授过程的分析、教学环节的分析等等。对课堂上提问的每一个问题,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逐一进行分析,看哪是可以去除的,哪是可以改进的,效果怎样,针对性怎样,反复思考琢磨后,再放到别的课堂上去实践,久而久之,也会提高效率。
2.2.2有效学习时间的探究实践: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习质量。针对课堂学习时间的分析,要先做好两个准备:一是录制一堂课,要求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师的讲授过程。二是制作一个观察量表,将每一时段、每一个内容细致划分,再判断是否是有效地学习时间、讲授时间。课堂教学时间分有效学习时间和非有效教学时间,学习时间一定小于或等于教学时间。有效教学时间是指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认知与行为的投入。将非有效教学时间找出来,分析原因,并根据此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再放到别的课堂去实践,再观察有没有变成有效教学时间,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水平,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3发展
2.3.1学生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发展,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涵。学生发展包括学生在这一学科中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往往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却忽略了知识技能是其它方面发展的基本载体。如: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设计学生学习前后左右,教材编者的目的并不是要训练学生知道什么是前后左右,而是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知识目标所承载的能力目标。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上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各种情感体验: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厌倦感等。前两种体验是积极的,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信心,在情感体验中发展各种态度。所谓态度,是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对学校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还会产生对班级的态度,对同伴对学科的态度。这一系列的态度的形成,都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要重视态度的形成,这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看学习态度怎样,这就产生一种理念,学生对学习的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
③过程与方法:新课改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但其实质是师生教与学结合互动的过程,过程中相互形成的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要进行学生学法指导的设计,帮助学习掌握科学的、适应学生个体本身特征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3.2教师的发展: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一个成长历程:从新教师再到有一定经验,再到研究型教师。做研究型教师是大多数教师的努力方向。研究型教师的特点是有研究欲望,热爱学生,欣赏学生,将教学当成一份事业,而不是单纯的职业;研究型教师会有比较长时间的研究实践。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魄;研究型教师特别善于课堂反思,善于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总结实践经验,从而形成教育特色和风格。一个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就是在反复实践研究中形成的。将实践经验研究提升起来是个较难跨越的瓶颈,要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通道。长期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也是由经验型教师转向专家型教师的基础。
3有效教学的几点启示
(1)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愉悦,德育为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地态度。
(2)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3)提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诸如诊断性教学,个性化辅导,都会提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