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回归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g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拥挤的时代,英语、法语、德语等等冲击着我们的听觉,而我们的母语被挤下了应有的位置;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中文系没有外语系火暴,汉语在一片加强声中被削弱;这是一个工具主义肆虐的时代,汉语再也不见唐诗宋词中的娇柔美丽,而成为一种便于生存随手把玩的工具;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时代,我们的少年作家们扮成贼来窃取汉语的尊严,又或睥睨地将文字如橡皮泥般把玩,当然少不了道貌岸然者扮演“文学的捍卫者”。身边上演一出出戏剧,吸走观众的目光和钞票,甚至语言成了必不可少的道具。
  某校为鼓励学生学习外语规定早餐时间禁止使用汉语;综艺节目中叫嚣的是诸如“好好可爱”般错位的形容词;中国人对于外语学习的热情让你一闭眼以为自己到了牛津,睁开眼才发现自己是在天津;广告,报纸更是错字连篇……
  我们的母语现状令人担忧,人们为何放弃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本身艰涩难懂还是施教者、学习者的错误?
  汉语作为唯一一种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本身的确具有难度,但绝非艰涩难懂。林语堂三五句话之间勾勒人物形态,简单直白;钱钟书写简单吃饭之事引出人生感慨,机智隽永;鲁迅用生活之语捅出一个活生生的阿Q,一下子将中国人的心理剖析得干净明白。这些都不难懂,而这恰恰是汉语的魅力,三言两语之间已言尽世间百态。汉语之美更是令人动容,李白的豪放绚丽,杜甫的沉郁顿挫,曹操的苍凉雄健,李清照的婉约含蓄,还有《红楼梦》里被曹雪芹把玩到了极致的谐音、伏笔。这种美丽,世上仅有。
  那么发生今日母语错位的根本原因便在于我们的施教者和学习者的观念偏差,学校、社会、国家的指向偏差。
  语文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课堂上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提炼主旨,禁止个性化的答案;名著无需阅读,各种资料书早已将它们压缩到最简单。学校坚持一切为了考生而非一切为了学习,教学质量用升学率简单衡量;社会呼吁实用与务实的同时也扼杀了太多浪漫的情怀;国家提倡快速发展却忘了将本已年迈的传统文化拉上高速前行的磁悬浮列车。
  我的呼吁是让纯正美的汉语重回校园,让学校真正成为远离社会的桃花岛,学生们抛开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娱乐至上,陶冶情操,将来传播纯正之母语。
  、
  我的呼吁是社会更加和谐宽容,中国人在腰包渐鼓的同时关注母语的美丽,用纯正母语固守骄傲。
  我的呼吁是政府国家出台相关法律保护我们在资本主义文化的绞杀下奄奄一息的母语。
  更多的,愿我们每一个人行动起来,让这种呼吁变为早该发生的回归,语言的回归,民族文化的回归,大国灵魂的回归。
  
  名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不仅能紧紧扣住材料中的内容来行文立意,而且还剖析汉语的独特之美,作者一连举了现代的林语堂、钱钟书、鲁迅这些文化大家和他们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汉语独特的魅力;然后又举了李白、杜甫、曹操、李清照、曹雪芹等这些人,更把汉语的魅力演绎得出神入化。作者以汉语的魅力无穷与当今汉语不被人们重视进行一番剖析,从而呼吁中国人应关注母语的美丽,用纯正母语固守骄傲。立意深远,具有现实意义,让人读了热血沸腾,感慨无穷。
  本文在技法上先从“拥挤”、“工具”“娱乐”三个层面道出我们母语现在所面临的困境和一系列的尴尬场面,意在表明母语的状况令人担忧。然后笔锋一转,一连举了八个文学大家来展示汉语的独特之美。这样美的汉语在现在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冷遇,作者层层追问,然后又发出“呼吁”,一气呵成,见地深刻,落笔大气,令人拍案叫绝。
其他文献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于律己”即对自己严格要求,日省吾身,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孔夫子曾教导弟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此意。  对做学问者来说,严于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纵观历史,凡学有所成者莫不深知此理。古时学者悬梁刺股,囊荧映雪,故有纵横捭阖之才,经纶世务之智;王右军临池练字,在池中洗笔,竟染黑了一池水,故后有书圣美誉。其
期刊
爱人者,人恒爱之。当你真诚地伸出自己的手,握住别人的手,便会有一股柔柔的暖流,在彼此的心灵间传递。这便是爱的太阳。  爱的太阳,在传递中发光。  华益慰,传递爱的好医生。  是你灵巧的手,从“小儿门脉高压症”那里救回了山西姑娘王文亚,使她过上正常的生活;是你温暖的手,在冬天里为病人带来温暖的阳光,给予他们信心与安慰。其实你给别人带来温暖的,又何止是手呢?从医56年,你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期刊
开学    “你们这学期,是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也是决定你们命运的一个学期。因为,这学期结束后,你们将面临高考……”蓝心不在焉地听着班主任在讲台前训话,自己悄悄在草稿纸上描绘出一个又一个的卡通人物。  “蓝。”有人低声叫她。  蓝抬头,是秋,她的好朋友。  “蓝,别开小差,认真听!”秋低声而严肃地说:“老师在说平时上课与高考的要点。”  “没什么的,”蓝满不在乎地说:“高考,只是一个普通考试而已。
期刊
从小我就喜欢仰着头,欣赏头顶上那一方蓝蓝的天空。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成天像脱缰的野马在我居住的那个小山村里乱闯。跑累了,便躺在山坡上望天。故乡的天空是小小的,因为四面都是山,像一排手拉着手环立的巨人,把那个小山村和住在山村里的我围在中间。可我并不觉得压抑。因为,我一抬头便可以看见家乡的天空。  家乡的天空是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又像一片海。虽然那时的我从未看过海,但我想海也该像我家乡的天空
期刊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材料:有一个人去问上帝,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区别?上帝带着这个人走进一个房间,这个房间的中间有一口大锅,一群人正围坐在锅的周围,每人手中拿着一汤勺,因为柄太长,不能把食物送到嘴里,因此尽管锅里尽是珍馐美味,这些人也只能是挨饿——“这就是地狱”,上帝说。接着,上帝又带他到了另一个房间。同样多的人,同样一口锅,同样是长柄的勺,但他们每个人都吃得有滋有味。原来他们每个人都互相喂着吃——“
期刊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
期刊
令人陶醉的诗句,往往不是能够凭枯燥的艺术理念讲清楚的。这些诗句往往是一种细腻的、微妙的、独特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不要说外人难以体察,就是作者本人,当他处于另一处境遇,眼前所见是另一幅图景的时候,恐怕也难以复制出当初诗中所蕴藏的那一份情思吧。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坦诚地说,我是第一次知道这两句诗,然而一首真正美好到极致的诗,却并不太需要读它的人先了解时代背景、创作动机、诗人的生
期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志摩沉吟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们的生命如指尖滑过的沙粒一般匆匆消逝,那些日子果真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声无息?  思绪在飘飞浮沉,丝丝缕缕地穿过遥远的时光,那竹影疏动、湘帘垂地的潇湘馆,墨香盈室、书香沁鼻的闺房,一脉心香拈花烛的诗情,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画意,惜物怜人、纤感如丝的葬花词,纤手描绘素纸浅书的淡愁……黛
期刊
记忆,穿越岁月风尘而历久弥新;记忆,趟过历史长河而亘古不变。时间所带走的,只是表盘上的分分秒秒,而长存于人类心中的记忆,就像那久经风霜的常青之树,永不老去。  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屈子,因不堪忍受国破之痛而自沉江中,其心扶持社稷,其志光照千秋。两千年来,后人一直在追忆缅怀他。端午粽、龙舟赛,延续千古。凯尔泰斯,一位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生活的犹太人,他忘不了倒在毒气中的同胞,忘不了
期刊
在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故事里,走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列夫·托尔斯泰选择了“逃出家园”,坐上火车,逃开他早已经习惯了的一切,包括他的家人,他的文字。  活在任何的时代,你是否很早便习惯于生活的一切?就像张爱玲小说里的那荒凉的嘲弄与惨白的悲叹,每天遇见相似的人,每天去相似的地方,每天做相似的事,一天与一年、十年便没了区别。海德格尔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浓缩在了“遗忘时间”这四个字里,人异化了,人渐渐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