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26
溃疡性结肠炎在儿童期发病率较低。我科自2000年1月~2009年6月,经结肠镜检查结合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确诊32例,其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2例患儿,男14例,女18例;年龄2~13岁,平均8岁。临床症状:长期腹泻伴黏液脓血便12例,大便反复便血9例,反复黏液便5例,里急后重、便后不能缓解例6例。伴随肠道外症状18例,有体重下降、贫血,生长发育迟缓例,失眠焦虑等。临床抗炎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发作。
内镜特点:采用Olimpus内镜下见程度及范围不同的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紊乱、模糊、半月襞增厚、黏膜粗糙、弥漫分布的细颗粒,组织脆弱触之易出血且出血量较大,黏膜见表浅、针尖样、斑块状、排列不规则的溃疡灶,溃疡灶呈“火山口”状,中央点状出血或陈旧性出血,黏膜无光泽,周围充血水肿。症状较重者可见黏膜粗糙,伴有炎性假息肉。病变分布范围:仅累及直肠9例,累及乙状结肠14例,累及横结肠4例,全结肠5例。
结 果
病理主要表现在腺体结构异常,可见孤立增大的淋巴滤泡及隐窝脓肿形成,病情较重的患儿部分黏膜萎缩、杯状细胞减少、有明显的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少数患儿有胶原纤维和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的假息肉。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发生在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症,可有肠外表现,病程缓慢,病情轻重悬殊,可反复发作。10%~15%成人溃疡性结肠炎是在儿童期起病的[1],随着肠镜检查的普及,本病在儿童中的检出率有上升的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据资料报道71%为全结肠炎,大多数呈中度和轻度,易引起肠外表现,生长发育障碍及性成熟迟缓。发病机理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各种炎细胞、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免疫与神经肽间相互作用及活性氧等共同构成对肠黏膜的损害,治疗也是综合性的。临床症状较轻者应与肠预激综合征、胶原性结肠炎、淋巴细胞结肠炎等相鉴别,肠外症状较重者应与肠结核、克罗恩病、肠道寄生虫病等相鉴别[2]。本组32例患儿均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肠镜下可见病变呈连续性分布,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组织脆、易出血、黏膜粗糙、糜烂及溃疡,部分形成黏膜桥及假息肉。肠镜检查还可确定病变的范围、分期、有无癌变,对后续的临床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迁延,治疗应控制症状,维持缓解,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治疗以SASP或SASP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观察血便、腹痛等症状。28例治疗1个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例无明显好转,镜下可见仍未急性活动期,2例为慢性活动期。与成人相比,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的病变严重程度与临床并不成比例,累及左半结肠多,呈连续性分布、很少出现节段性。其病变多呈活动型,可能与儿童结肠镜检查不普及,就诊时间较晚而贻误病情有关。因此对无原因解释的、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腹泻、血便及发热关节痛、消瘦贫血等应考虑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郑芝田.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7-848.
2 徐彰,朱欢,徐辉,等.小儿纤维结肠镜检查243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7):422-423.
溃疡性结肠炎在儿童期发病率较低。我科自2000年1月~2009年6月,经结肠镜检查结合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确诊32例,其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2例患儿,男14例,女18例;年龄2~13岁,平均8岁。临床症状:长期腹泻伴黏液脓血便12例,大便反复便血9例,反复黏液便5例,里急后重、便后不能缓解例6例。伴随肠道外症状18例,有体重下降、贫血,生长发育迟缓例,失眠焦虑等。临床抗炎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发作。
内镜特点:采用Olimpus内镜下见程度及范围不同的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紊乱、模糊、半月襞增厚、黏膜粗糙、弥漫分布的细颗粒,组织脆弱触之易出血且出血量较大,黏膜见表浅、针尖样、斑块状、排列不规则的溃疡灶,溃疡灶呈“火山口”状,中央点状出血或陈旧性出血,黏膜无光泽,周围充血水肿。症状较重者可见黏膜粗糙,伴有炎性假息肉。病变分布范围:仅累及直肠9例,累及乙状结肠14例,累及横结肠4例,全结肠5例。
结 果
病理主要表现在腺体结构异常,可见孤立增大的淋巴滤泡及隐窝脓肿形成,病情较重的患儿部分黏膜萎缩、杯状细胞减少、有明显的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少数患儿有胶原纤维和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的假息肉。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发生在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症,可有肠外表现,病程缓慢,病情轻重悬殊,可反复发作。10%~15%成人溃疡性结肠炎是在儿童期起病的[1],随着肠镜检查的普及,本病在儿童中的检出率有上升的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据资料报道71%为全结肠炎,大多数呈中度和轻度,易引起肠外表现,生长发育障碍及性成熟迟缓。发病机理是多因素、多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各种炎细胞、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免疫与神经肽间相互作用及活性氧等共同构成对肠黏膜的损害,治疗也是综合性的。临床症状较轻者应与肠预激综合征、胶原性结肠炎、淋巴细胞结肠炎等相鉴别,肠外症状较重者应与肠结核、克罗恩病、肠道寄生虫病等相鉴别[2]。本组32例患儿均为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肠镜下可见病变呈连续性分布,多为黏膜充血、水肿、组织脆、易出血、黏膜粗糙、糜烂及溃疡,部分形成黏膜桥及假息肉。肠镜检查还可确定病变的范围、分期、有无癌变,对后续的临床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迁延,治疗应控制症状,维持缓解,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治疗以SASP或SASP联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观察血便、腹痛等症状。28例治疗1个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2例无明显好转,镜下可见仍未急性活动期,2例为慢性活动期。与成人相比,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的病变严重程度与临床并不成比例,累及左半结肠多,呈连续性分布、很少出现节段性。其病变多呈活动型,可能与儿童结肠镜检查不普及,就诊时间较晚而贻误病情有关。因此对无原因解释的、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腹泻、血便及发热关节痛、消瘦贫血等应考虑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郑芝田.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7-848.
2 徐彰,朱欢,徐辉,等.小儿纤维结肠镜检查243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7):42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