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对话 强化感悟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萨沙一家人外出度假时突遭暴雨,父母把仅有的一件雨衣让给了年纪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不甘心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的故事。这篇课文在描写萨沙一家人时突出了两点:一是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二是大雨中,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把它给了萨沙。其中最令人感动,最给人以启迪的是妈妈把雨衣给萨沙后萨沙与母亲的对话。这段对话共有三问两答,语言简洁平实,却鲜明地透视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此,我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萨沙与妈妈的对话,让学生明白“保护弱小是人的一种美德”,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弱小”的品质。
  一、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品格
  师:课文第3~8自然段写萨沙与妈妈的对话。请同学们自由读对话,要特别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3~8自然段。)
  师:这段对话很适合分角色朗读,现在请同桌分角色朗读,一人做妈妈,一人当萨沙。(学生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从萨沙与妈妈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在思考,但还不是太清晰。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先想一想:萨沙问妈妈的话是一种怎样的语气?
  生1:是一种感到奇怪的语气。
  生2:是一种不理解的语气。
  师:谁来读读萨沙的问话?注意读出感到奇怪的、不理解的语气。
  (指名学生朗读。)
  师:妈妈的回答是怎样的语气?
  生1:是亲切和蔼的语气。
  生2:是恳切的、教导的语气。
  师:谁来读读妈妈的回答?注意读出亲切和蔼、教导的语气。
  (指名学生朗读。)
  师: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并且说:“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你怎么理解妈妈的这句话?
  生1:妈妈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非常弱小,我必须保护你。
  生2:你很弱小,你必须接受我的保护。
  生3:妈妈教育萨沙,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比自己年龄小的,比自己力气小的,比自己身体弱的人。
  师:理解得非常好。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说,你是最弱小的,你需要我的保护,需要大家的保护,你会怎么样?
  生1:我会很感动,但多少有点不舒服。
  生2:我会不服气。因为我觉得一定还有比我弱小的。
  师:萨沙听了妈妈的话,也很不服气,他反问妈妈——
  生接读萨沙的反问句:“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师: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是怎样回答的?妈妈仍然是那么和蔼亲切地笑着回答说——
  生接读:“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师:这是个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指名回答。)
  生: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了。
  师:好!同学们,明白了萨沙和妈妈说话的意思,体会了对话的语气,一定能把对话读得更好。来!让我们男女生分角色完整地朗读萨沙和妈妈的亲情对话,女生做妈妈,男生就当萨沙。比比谁读得好!
  (全班男女声分角色朗读。)
  (反思:在此教学片段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对话包含的意思,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个过程以读为主,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通过读达到感悟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相结合。)
  二、重复引读,增强保护“弱小”的意识
  师:妈妈告诉萨沙——
  生接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难怪,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却只有一件雨衣,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他想——
  生接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因为她知道——
  生接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现在也知道了——
  生接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如果妈妈把雨衣给了托利亚。托利亚会怎么做?
  生:托利亚也会把雨衣给萨沙。
  师:托利亚当然也知道——
  生接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反思:抓住“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通过五次引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树立“保护弱小”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补充填空,在拓展中加深理解
  师:(指课文标题)萨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
  生接读: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他是怎么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一起读课文!
  生(齐读):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屏幕出示: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上。
  (学生先各自在课堂练习本上练习填写。)
  师:谁来填一填,把萨沙当时的心情表达得更具体。
  生1:萨沙(快步)朝着蔷薇丛走去。他(高高地)掀起雨衣,(轻轻地)盖在粉红的蔷薇上。
  生2:萨沙(急匆匆地)朝着蔷薇丛走去。他(用力)掀起雨衣,(小心翼翼地)盖在粉红的蔷薇上。
  生1:萨沙(赶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使劲)掀起雨衣,(慢慢地)盖在粉红的蔷薇上。
  师:萨沙为自己有能力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而感到……(教师有意欲言又止。)
  生1:感到很自豪。
  生2:感到很光荣。
  师: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萨沙的话。
  生(齐读):“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师: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生: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
  师:对!全班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
  师:再读课文中的反问句。(学生齐读。)
  师:这里的反问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和陈述句“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请同学们联系前文比较一下,哪句读起来更好,为什么?
  生1:反问句更好,因为读起来更有力量,更自信。
  生2:反问句更能表现萨沙的自信和自豪。
  生3:我觉得反问句语气上更加肯定。
  生4:我也觉得反问句更能体现萨沙不甘做弱小者的坚强品格。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面对萨沙自豪的反问,妈妈会说些什么呢?请补充妈妈可能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最后面,然后自己轻声读一读。
  (全班学生自主读写。)
  屏幕出示:妈妈()说()
  师:照屏幕上的句式口头交流一下,妈妈可能会怎么说。认真想一想,说出你心中的感受,心底的声音。
  生1:妈妈坚定地说:“萨沙,你真是妈妈的骄傲!”
  生2:妈妈摸着萨沙的头自豪地说:“萨沙,你是勇敢的男子汉!”
  生3:妈妈把萨沙搂在怀里亲切地说:“好儿子,你真是长大了,妈妈爱你!”
  ……
  (反思:此环节引导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填写词语,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萨沙不甘示弱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渗透了自信自强人格品质的教育。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换、对比,凸显了父母爱护弱小的品格对萨沙的感染力,也表现了萨沙的自觉、聪明、可爱,并且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
  反思总结: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要落实这一任务,不是靠说教,空讲道理。就阅读教学来说,应该通过朗读、理解、感受、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投入情感,理解、感受、体会、领悟,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积累。理解爸爸妈妈将保护弱小当成一种责任,并学习萨沙自觉保护弱小者的行为和小小年纪就具有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是本课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我通过三个层次来落实:第一步,多种形式的朗读。初读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对话内容,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萨沙幼稚的反问和“不服气”的口气,体会他的自信,体会妈妈的和蔼可亲,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步,强化“保护弱小”的意识。我采用练习朗读对话的形式,师生五次引读、接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一中心句,使学生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树立“保护弱小”的意识。第三步,拓展思维,加深理解。以填空扩充句子的形式,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深入理解,同时进行了听、说、读、写训练。
  三个教学步骤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提升,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但是,此教学片段也有不足,比如,过程显得有些单调。怎样用语文的眼光让整个教学片段再精彩些,是需要进一步反思并加以改进的问题。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华昌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有效的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呢?    一、明确互动目标。发挥教师教学智慧    明确的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而师生互
期刊
百闻不如一见,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深受启发。现摘录其中精彩片段,和同人一起欣赏,一起思考,一起共享。  片段一:寓数于景。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登山的生活照片)知道照片上的人是谁吗?  生:是黄老师。  师:对,暑假里,我和同事们一起出去旅游了。能看出我拍照的地方吗?  生1:在一座山上。  生2:还是一座不一般的山。  师:是的,这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学理念:对未曾目睹炮火硝烟,未曾经历被剥削压迫的儿童来说,学习本篇课文就是要让他们了解为人民翻身得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毛主席;通过听讲和朗读课文,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高尚品质,体会乡亲们饮水思源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课文中的两类生字
期刊
教学简述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文记叙的是红三军团过草地时,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大黑骡子是彭德怀将军最钟爱的坐骑,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了它。文章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高贵品质,赞扬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故事感
期刊
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物”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由《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个片段的描写方法、侧重点不尽相同,可以说这三个片段均为入物描写的经典。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算单位“千”,初步体会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2 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把原《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修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是提法上的改变,更是教学观念的改变。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可以说,它要求的面广了,标准也提高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对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不善于挖掘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课文《桥》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泻的山洪,他果断指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在教学老汉和小伙子对话的片段时,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描写人物动作、对话的词语和句子,启发想象,加深体验。彭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我们来读一读描写老汉和小伙子动作和对话的部分: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一把揪出一
期刊
教材: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教学思路简析:在学生已有的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横向条形统计图,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发现用原有统计图不能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探索中发现知识;运用启发、讨论等学习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表现,使
期刊
《可贵的沉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叙述的是老师引导孩子感受并回报父母的爱的故事,启发学生在享受关爱的同时要学会关爱,学会感恩。教学双方的“沉默”,是故事的重点。面对老师意外的提问,孩子以“沉默”表示自己心中的愧疚和不安;老师以“沉默”搜寻孩子潜藏的淳朴和真诚。此情此景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洗礼。在关心父母、关爱他人方面,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沉默”。可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