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285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课堂的“静”也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少,殊不知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的“静”不仅指无声的环境,也指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写作、聆听、思考、体悟的静的氛围。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同时,静能养性,静能生智。鉴于此,我尝试了如下做法:
  一、课前的静心阅读
  静心阅读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是打破安静氛围的往往是我们教师的絮叨,强调这注意那等等。试想,如果没有静悄悄的“自主学习”,哪儿来的“讨论交流”,那他们的“合作探究”,他们的“交流材料”,可能就只是身边的教辅资料,也就少有深入、独到的思考了。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公开课上,很多老师怕课堂太安静,怕课堂冷清,如果出现五分钟以上的沉默,就觉得惶恐不安。渐渐的,“静悄悄的课堂”就成了语文课堂的大忌,“生动活跃的课堂”成了教师普遍的追求。诚然,语文课堂不应该死气沉沉,但也不能离开学生的静心阅读。
  我们要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阅读课文,这样更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与作者“对话”,沉浸在文本中,用心灵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去感悟文本,揣摩文本,从而被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所打动,被文章所表达的道理所折服,从而唤起他们独特的思考、联想、体会、感知。所以,学科自习(自主学习)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安安静静的读书,为提出自己的疑问做准备。
  二、课中的静心思考与静心倾听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摒弃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问题的抛出和学生热烈的小组讨论。表面上看起来课堂热闹非凡,其实缺乏了思考的讨论,只能是人云亦云,是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和“架空讨论”,有的时候甚至在讨论中出现消遣性倾向,随心所欲,逗趣搞笑,这样的课堂是外动内不动。
  古人云“宁静致远”,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在课堂上尤其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空。而我们的课堂,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殊不知没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样的课堂何来“深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如何能得到发展呢?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我们要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试着让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这样静静思考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之间才会有思维的碰撞,课堂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讨论之后,我们还需要静下来,静下来倾听,生生间的倾听,师生间的倾听,这样更有利于和作者及文本对话。比如在我们的日常课堂上,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后,为了小组的“荣誉”就开始抢着说,他脑子里始终装着自己的见解,并没有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出现说过的再说、别的同学说的自己不能消化吸收等现象。这类学生缺乏聆听意识,这样的学习,就显的片面、不够主动。所以,在小组展示发言时,我们应强调其他小组静静地倾听别人的见解,对照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快速提升自我。
  三、课后的静心体悟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的学科,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作文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们通过语文学习,陶冶情操,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生活,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就要教会学生体悟。给他们创设一个安静的课堂氛围,体悟才能落到实处。所以每堂课结束之时应给学生几分钟时间静下心来,体悟一下文本的思想精髓、作者的价值取向以及整理本课的点滴收获。这样语文课堂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确实,“热闹”的语文课堂需要“静”下来了,教师也应该静下来思考我们的课堂,让课堂在理性的回归中前进。不要为了“流程”去设计那些毫无实用价值的装饰活动,应还原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学生也应该静下心来读书、思考、聆听,“会听”也是“会思考、会学习”的重要表现。该读书的时候则当“静”下来仔细读书,该思考的时候则当“静”下来仔细思考,该倾听的时候则当“静”下来仔细倾听。评价语文课堂有效甚至高效的标准,也不能只看课堂的“热闹”与否。我们不只是一味的“改革”,更要适当的“回归”,回归到真正地关注语文课的实质,体会课堂的“静”美。我们不必害怕“静悄悄”的课堂,因为那样的课堂也许更能给学生思考、发展的空间。
  作者单位:陕西靖边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主要叙写了目送儿子与父亲渐行渐远的过程,其中母子、父女之深情,读来让人动容。同时,文中对生命的体悟,同样让人感慨万千。本文试着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品读文章精彩的细节、把握文章深层主旨的角度来赏析《目送》,走近龙应台,体会她的落寞,感受她的坦然。  【关键词】龙应台 《目送》 生命 落寞  因受邀担任市教育局组织的2A级优质课的评委,我一整天都沉浸在龙应台《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对重点段落和人物内心独白进行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抓故事梗概,扣重点段落,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揣摩人物形象内涵,吸取精神营养,增长生活智慧。  三、教学创意  《老人与海》是一篇略读课文,需一个课
一、以教学活动设计为导向的文本解读  关于本词,教材上的注解已是非常详尽,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解释得出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那么这首词的课堂呈现已经完全在学生的期待视野之内,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会遇到因为学生自认为已经理解了词的思想感情而变得缺乏积极性了。  如果这首词的情感已经被学生预先知晓,这当然是好事,但对教师却形成了压力和挑战。既然如此,就略讲作者情感,而把作者情感如何抒发作为教学重点,这首
江苏高考一直强调考场优秀记叙文的写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可以学习的经典范本较少,而实际上依“葫芦”才能画“瓢”,经典的名家名篇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使得挑选合适的文本进行有效点拨变得尤为重要。  我这里所说的名家名篇更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作品。我们都知道作文不仅是表达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离开了阅读与积累,很多的技术指导都是做的无用功。可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散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经历或感受,表达了一定的人生态度或者是哲学观念。《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提出了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个层次的要求,高考试卷围绕这几点进行命题。同学们要善于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能够对散文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科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分析中学生要关注作品结构,题材和词句的选择,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作品内容的
一、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又由于文章结尾借夜逢孤鹤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
【摘 要】在高考语文复习中,尤其是在阅读专题的复习中,考生经常会出现审题或答题的失误,诸如审题不清,导致了答非所问。同时,在答题中,考生也很少结合具体的文本,只是套用一些简单的术语,或用冗繁的文字作答,其结果通常使答案空虚、枯燥而无实质内容。为了使高考备考更加的有效,我们尝试着把“关键词”这一关键要素纳入到高考语文备考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规范的审题、答题意识。  【关键词】主观题 审题 答题 关键
《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不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  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的尊荣。这是因为司马迁爱英雄惜英雄,同时在项羽的身上更投射着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的《史记》里,描写过很多人的死。例如黄帝轩辕,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遠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
诗歌鉴赏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率较低的一道题型。因此,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难点。其实,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将诗歌鉴赏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确定为D等。应该说这个等级要求并不高,只要学生掌握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技巧,就可以攻破这道难关。  一、穷尽其义——利用已知,调动积累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标题、作者、注释、写作时间、题材范围、题干要求等;二是学生个人
“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主旨与材料“神似”,而有个性,有“灵犀”相通之默契,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近感。”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记叙文一类卷评分细则  纵观2014年江苏作文阅卷的评分细则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