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鹏:“泥石流”专嫁第一人

来源 :一带一路报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er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院士崔鹏很难约,几次打电话的结果都是人在外地,回程时间尚不确定。这样的情形并非只有我们遇到,另一家媒体的采访从8月开始安排至今无果。
  院士崔鹏的忙是众所周知的,从事泥石流研究30年,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这个行业,就连门口的保卫都这样告诉来访者:“他太忙了,一点半才吃午饭,两点又要出门办事了。”
  这就是崔鹏,中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泥石流研究,为我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泥石流灾害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结缘,源于对减震事业的热爱
  2019年5月11日一12日,“一带一路”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学术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崔鹏说他希望通过该会议与各国科学家交流“一带一路”减灾的科学思路、减灾经验和先进技术。
  而20世纪90年代以前,崔鹏对泥石流等一系列知识还知之甚少,那时的他可能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第一人。崔鹏与泥石流结缘源于一次讲座,当时还是大学生的他参加了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唐邦兴教授有关泥石流研究的一场学术报告,初次接触此课题的崔鹏被深深地吸引了,在之后的時间里,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考上了唐教授的研究生,正式成为了一名研究泥石流的研究员。
  1990年春,崔鹏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我国第一位泥石流专业毕业的博士。此后,出于对国家减灾事业的热爱,崔鹏在1997年完成英国伦敦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回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继续开展此领域研究工作,并入选了当年的中科院“百人计划”。
  在那个年代,出国深造是不可多得之事,能留在国外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但面对这样的选择,崔鹏毅然地回国。在问到为什么这么执着地选择回国时,崔鹏言语质朴恳切:“我总觉得有了在国外深造的机会,学习了国际前沿的山地知识,就更应该回归祖国,为那些还深受山地灾害的山区老百姓服务,减少他们的损失。”
  减灾,是民心相通的最好切人点
  2018年国际灾害数据库的统计显示,“一带一路”沿线相对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1995年至2015年,全球前10个因气象灾害受灾的国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7个。可以说,自然灾害风险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大考验。
  在崔鹏看来,其中的跨境灾害尤其需要关注。“如何协同有效化解共同的灾害风险,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民心相通工程的最好切入点。”他说。
  从2006年开始,崔鹏开始了他“出海”研究之路,十年后,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研究计划(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减灾计划”)正式启动。此时的崔鹏更是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灾害研究作为自身研究的重大课题。
  2015年4月,8.1级地震突袭尼泊尔,尼泊尔及周边国家地区遭受了严重损毁。作为尼泊尔的友邻,中国立刻派出救援团队抗震救灾。由崔鹏带队的中国科学院科技团队(以下简称“中科院团队”)成为最早到达现场的科技队伍。
  中科院团队与尼泊尔公路局、特里布文大学以及国际山地研究中心一起组织了考察工作队。该工作队的任务包括两个部分:野外考察和遥感解译。考察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星期,工作队跑遍了灾区的重要地方,形成了翔实的灾害评估报告并提出科学的减灾建议,包括应急减灾阶段应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灾后重建阶段应该采取的措施。
  中国大使馆将该报告转交给尼泊尔政府后,得到了尼泊尔政府高度重视,其科技部及地震灾后重建专门机构专程到中国,与中科院团队交流后续的减灾工作。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是先行军,目前崔鹏团队投入了很大精力在项目沿线。“中尼交通廊道建设对两个国家都很重要,我们将提前做好灾害预防工作,能够保证道路修建的顺利和今后运营的安全。如果灾害应对比较合理,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减工期、减小投资。”崔鹏说。
  携手,寻找科技减灾的利益共同点
  在2016年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主办的以“路带联通世界,开放共赢发展”为主题的“开放发展论坛”上,崔鹏院士用大量数据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域,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需要以减灾需求为切入点,寻找科技减灾的利益共同点,契合联合国减灾计划,增强国际减灾科技合作,一方面赢得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及真诚合作,另一方面也能够最大限度保护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崔鹏的论述赢得了参会嘉宾的一致认同。
  能在一个相对冷门的领域里深耕30年,是崔鹏取得该领域重大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宝,崔鹏也见证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灾害防治的转变和发展。
  在崔鹏的脑海里,有一个信念深深扎根,他深有感触地说:“做科研不要怕坐冷板凳,认准了一个方向就要坚持把它做下去。不论有没有项目或者项目多少,我们都要坚持学科方向,稳住基本科研队伍,才能厚积薄发,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树,人”也是崔鹏这么多年
  在这个领域一直在做的事。如今,从事灾害防治专业的学生比过去多了很多,这不仅依赖于国家对灾害防治的重视,更有着像崔鹏这样将灾害防治当做一辈子事业的老师。
  在崔鹏看来,学生阶段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对人生发展十分重要,他始终希望学生在校的几年中不是仅仅为了发表几篇文章,而是真正获得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的眼里,崔鹏特别严厉特别认真,文章、模型的任何小细节都不能糊弄过他。对于这些要求崔鹏也是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科学研究“差不多”就是“差了很多”。
  为了让青年研究员更好地适应科研要求,崔鹏还尽可能地给每一个课题配备相应的资深科学家,这样不仅保证了课题的质量,更是让青年研究员从资深科学家身上学习到科研的精神。
  面对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崔鹏不仅要求学生们保持野外作业的习惯,自己更是常年坚守在第一线。正如崔鹏所讲:“山地灾害研究是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国家遇到问题了我们却拿不出解决方案,这不合适。只有尽可能多地深入现场开展工作,才能提高我们对灾害机理和规律的认识,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减灾防灾。”
其他文献
人们常常用“奇迹",来形容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美国学者雷默在《不可思议的年代》一书开篇就写道:如果你生活在中国,就会看到关于社会福利、医疗卫生、外交政策和技术进步的新想法不断涌现,而且中国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探索和试验这些新想法。其实,外部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看法,早已从“不可思议"变为“值得深思”,特别是当人类与新的时代问题迎面相遇时,更会设身处地认真思考中国的“关键一招"。  回头看看,更觉
期刊
5年“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艰难共生,从起步到耕耘,从尝试到融入,从愿景到现实,央企作为实践者和先行者,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各项工作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愿景变现实的实践者  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央企在“出海”的布局中,将焦点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上。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概括道,利用基础设施领域的经验和优势,央企近年来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铁路、
期刊
摘要:商业银行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对银企双方是双赢的选择,但限于经验和现有机制,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服务能力还面临诸多挑战。为此,商业银行应真正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全方位服务;持续开展产品创新,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实施人才储备工程,培养国际化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提升银行服务效率。  Abstract: Commercial banks offer a
期刊
改革開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得中国经济更加有效地融入全球经济,大大提升了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能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为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  “‘一带一路”助力改革和开放互动发展。改革和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二者相
期刊
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轨道交通的成就与机遇,让中国轨道交通产业更好地接轨国际!  2018年11月15日,为期3天的2018中国(湖南)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轨博会”)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何报翔宣布开馆。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有关领导,20余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轨道交通装备专家、大型企业领导,“一带一路”沿线十余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国内外采购商及中南
期刊
广西桂林大美河山Breathtaking rivers and mountains in Guilin, Guangxi(视觉中国 供图)  广西北海,园博园大剧院座无虚席,伴随着悠扬的背景音乐,汉代丝绸之路的起始路线缓缓呈现在大屏幕上。满载丝绸、茶叶与瓷器的大船,颇具特色的渔家婚礼,异域风情的服饰与歌舞……大气磅礴的布景和演员的精彩表演将观众带入了那段古老而又辉煌的历史中。  这场以2000多年
期刊
1953年,一个稀疏平常的日子,因为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而变得意义非凡。这一天,都江堰一个小镇上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班,却发现一只野生大熊猫正沿着马路慢慢悠悠地散着步,这可让整个小镇沸腾了起来,随后,大熊猫被救护至成都动物园斧头山饲养场。这只大熊猫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只被救护的活体大熊猫,正是他的出现,开启了我国野放大熊猫的救护之路。也因为他的出现,让都江堰这座城市与熊猫结下不解之缘。  大熊猫
期刊
西港特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坚刚:推动西港特区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打造特区2.0版本,提升园区的竞争力、配套服务能力、国际化程度,最终建成一个300家企业入驻,近10万产业工人就业的配套功能齐全的生态化样板园区,再造一个“中国深圳特区”。  Chen Jiangang, Chairman of the Company in SSEZ: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
期刊
從法国蒙彼利埃来到千里之外的中国西部城市成都工作,白昕迪仍然可以和自己的欧洲“小伙伴们”保持畅通的工作交流。这得益于成都市2017年启用的对欧综合交往平台一“中国一欧洲中心”。  自2017年5月以来,位于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区域内的“中国一欧洲中心”已吸引48家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办事机构入驻,成为中西部地区对欧交往合作的新窗口,也为入驻办公的国外代表们提供了便利。  这栋192米高的建筑
期刊
2018年2月3日,在成都飞往埃塞俄比亚的ET637航班上,一名乘客突然晕倒在后舱,脸色苍白,嘴唇发绀。情况万分紧急,幸好有一支中国医疗队在这次航班上。在队长李昂的带领下,经过近20分钟的紧急救治,患者症状缓解,转危为安。  这支医疗队是四川省第3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下简称“圣普”)的医疗队,这次万米高空上的营救是医疗队立的“首功”,为此次援外医疗工作开了个好头。  1年的援外工作,医疗队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