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因生活化而精彩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feixu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是学习的资源和老师,语文教学能够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使语文学习课堂更加生动、丰富多彩。因此,本文就巧设教学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再现生活,学习课文;运用生活,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作文教学生活化,让作文鲜活生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化;精彩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再把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如何做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一、巧设教学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能使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单调为生动。如果学习与生活脱离,就会使教学变得过于抽象、理性,“回归生活”已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设鲜活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诱发学生心灵的感受与体验,把语文学习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很多学生对于“拣”与“捡”两个字的用法总是区分不好。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这两个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把一些粉笔倒在桌上,对学生说:“请你拣一支你喜欢的粉笔。”然后又指着一支白粉笔说:“请你把这支粉笔捡起来。”接着我问学生:“这两个‘jian’的动作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前一个要挑选一下,后一个不需挑选。”于是,我接着说:“对,‘拣’字含有挑选的意思,而‘捡’没这种含义。请大家分别用这两个‘jian’说个句子。”这样,通过创设动作还原的场景理解了两个‘jian’字的不同意思,全班同学便能很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了。在教学“未”和“末”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发现就是在两横长短上有区别。为了让学生正确识记并区分这两个字,我把这两个字端端正正地、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来区分它们。一名学生这样说:我们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我们走,所以第二横要长于第一横。人生的尽头也将是人的终点,路也许就越来越窄,穷途末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联系实际,想象情境,生动有趣地区分了“未”和“末”的含义,从形和义上都加深了理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写这两个字的要领。
  二、再现生活,学习课文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媒体,直观地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还可以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从而再现生活,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以《观潮》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影片,播放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雄伟壮观景象,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雄壮配乐,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人境动情,顺利跨越时空距离去感悟、理解、欣赏钱塘江涌潮,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运用生活,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
  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因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如当推销员、导游、解说员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启发学生根据学到的“围绕一个意思把话说明白”的方法,让他们做“推销员”,将自己家乡最出色的水果介绍给“客户”,看谁说得好。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柿子、琵琶、桃子、西瓜等水果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通过这样采用多种“生活化”方式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得有味,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
  四、作文教学生活化,让作文鲜活生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启示我们:作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不吐不快。这样学生才能表真情、吐真言,作文才鲜活生动。为了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我精心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系列活动,如“亲情行动”,让学生每周计划为长辈做一件增进情感的事情,给奶奶敲背、陪爷爷聊天、帮妈妈整理房间……通过这些系列活动,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五、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一位教师正在执教古诗《游园不值》的公开课,上课不久,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猛推教室门径自跑进来,全体学生和好多听课老师都看着这位冒失的孩子。执教老师愣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还是引领学生讲读诗句。读到“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一句时,老师不经意地踱到那个迟到的学生身旁,用手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问学生:诗人外出访友,看到门关着,为什么要“小扣”,而不是“重推”呢?学生回答:“小扣就是轻轻敲门,显得有礼貌。”“诗人知书识礼,行为文明,所以,即使在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情况下,也还是小扣。”教师一面肯定了大家的分析,一面亲切地问那位迟到的孩子:“现在,你懂得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意了吗?”这一问,使全堂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位迟到者也红着脸,诚恳地点头。教师以宽容的心待人,巧妙地结合了诗句,精心点化,“润物细无声”,无疑更会使学生深悟教益。
  总之,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因为生活即课程,生活是学习的资源,生活就是老师,应该说学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他们学习语文最生动的课堂。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水平直接反映了高中教育的成败,也关系到学生未来高考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所接受教育的门槛。自从全国教学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数学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创新,摒弃了原来教学上的许多弊病,拓宽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加了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知识,注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应用知识也得到加强。尽管如此,数学教学并未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条件并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出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加快新型人才的培养,采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已被多数教师所认可。作为一名教师,该怎样理解科学探究,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
摘 要:通过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文献分析,总结出这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体育教师应该教学的内容,因而体育教师只要按规定的内容教学就行。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新课程标准只设置了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并未规定具体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的重点和方法也随之改变。数学应用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现在使用的高中教材也给很多知识添加了实际的应用背景,反映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鼓励在高中推幵数学建模这一项活动,帮助
摘 要:近年来,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成为备受关注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之一。新课程把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提出来,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三方面反思策略。  关键词:教师反思;高中数学教学反思;反思策略  教学反思按实施反思的时间可分为教前反思、教中反思和教后反思,其中教师往往会容易忽视教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智力发展的过程
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提出:“教学最优化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耗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热于探讨的课题,笔者结合初中政治教学实际谈几点浅见:  一、优化必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摘 要:评价方式的改革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目前,数学课程改革在我国已全面实施,传统的评价方式己经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要关注学生多方面的表现。数学表现性评价恰好符合这些要求。本文分析了数学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数学表现性评价;初中数学课堂;必要性;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