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图是美术创作者把自己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的各个部分安排在整个作品的空间或平面上的不同位置,使它们彼此之间形成特定的结构,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的活动。构图在美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件作品能否成功的前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构图习惯,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对构图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理解和探究,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一、让学生在欣赏中理解构图所表达的情感
不同形状的构图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整体出发欣赏作品。如:教师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构图作品。先让学生观察整幅作品的外轮廓,然后引导他们发现:正三角形结构会给人以稳定坚实的感觉,倒三角形结构会给人以摇晃和不安定的感觉,方形结构会给人以肃穆、平静、沉闷的感觉,圆形结构会给人以紧凑的感觉;斜线有不稳定感,横向平行线有宁静、平稳感,横向曲线有流动感,锯齿状线有紧张、痛苦感等等。这样,在学生观察和理解作品的同时,能够学会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不同形状的构图来表达。
二、让学生在测量中掌握构图的准确性
一幅作品构图是否和谐、恰当,线条的造型、线与线的组织和物像的结构比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在测量中掌握构图的准确性是十分必要的。测量时,一般采用目测与比测法。目测的准确性是艺术表现的果断性和肯定性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借助铅笔,伸直右手臂、眯起一只眼睛来测量,再把测量的结果根据纸张的大小扩大或缩小成相应的比例。用直线或斜线构图时,下笔要准确、迅速,切忌看一眼画一笔。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构图习惯,可以锻炼学生视觉的准确性,这是画好一幅作品的前提。
三、让学生在选择中组织画面
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素材经过加工提炼成具有艺术风格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对作品内容要有选择的组织和安排,做到有取有舍、有主有次。如:在中国画教学中,作品的章法、布局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将几组枝干、几片叶子、几朵花、几只小鸟、几块山石等在黑板前随意排列,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样在宣纸上组织安排。布局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提问:“这样组织画面好不好?怎样布局会更好?哪些内容对主题起作用?哪些内容影响画面效果?”学生经过讨论,自然会把画面合理安排好。教师还可以出示不同形状的几组枝干或从不同方向伸出的几组枝干并出示不同规格的纸张,比如立轴、横幅、扇面、圆面等,选择适合的枝干放置其中。使学生在选择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的构图,从而感悟到不同的构图会带给人不同的韵味,体会成功的快感。
四、让学生在对比中看到不足
为了促进学生在绘画学习中不断成长,我常常运用对比教学法来达到构图教学的目的。对比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几幅学生或教师的作品排列展示,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选择看起来比较舒服的构图并加以借鉴。同时对需要改进的构图提出改进措施,弥补不足。二是让学生比较内容与纸张大小的关系。在对比中,学生很快会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学生在落笔时就能注意画面和纸张大小的关系。
五、让学生在取景中寻找素材
创作素材就如同一个粮食储备库,要想吃到口味不同的粮食,储备库必须有足够丰富的粮食能供给。绘画创作也是一样,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原因就在于脑子里没有素材,更谈不上构图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运用取景法收集素材。取景法就是借助取景框把框到的场景描绘在纸上的方法。在制作取景框时,一般用硬卡纸,周围留2.5至3厘米的边框,中间镂空,就如同一个照像机。我常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取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构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平日收集素材的习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一、让学生在欣赏中理解构图所表达的情感
不同形状的构图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整体出发欣赏作品。如:教师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构图作品。先让学生观察整幅作品的外轮廓,然后引导他们发现:正三角形结构会给人以稳定坚实的感觉,倒三角形结构会给人以摇晃和不安定的感觉,方形结构会给人以肃穆、平静、沉闷的感觉,圆形结构会给人以紧凑的感觉;斜线有不稳定感,横向平行线有宁静、平稳感,横向曲线有流动感,锯齿状线有紧张、痛苦感等等。这样,在学生观察和理解作品的同时,能够学会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不同形状的构图来表达。
二、让学生在测量中掌握构图的准确性
一幅作品构图是否和谐、恰当,线条的造型、线与线的组织和物像的结构比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在测量中掌握构图的准确性是十分必要的。测量时,一般采用目测与比测法。目测的准确性是艺术表现的果断性和肯定性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借助铅笔,伸直右手臂、眯起一只眼睛来测量,再把测量的结果根据纸张的大小扩大或缩小成相应的比例。用直线或斜线构图时,下笔要准确、迅速,切忌看一眼画一笔。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构图习惯,可以锻炼学生视觉的准确性,这是画好一幅作品的前提。
三、让学生在选择中组织画面
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素材经过加工提炼成具有艺术风格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对作品内容要有选择的组织和安排,做到有取有舍、有主有次。如:在中国画教学中,作品的章法、布局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将几组枝干、几片叶子、几朵花、几只小鸟、几块山石等在黑板前随意排列,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几样在宣纸上组织安排。布局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提问:“这样组织画面好不好?怎样布局会更好?哪些内容对主题起作用?哪些内容影响画面效果?”学生经过讨论,自然会把画面合理安排好。教师还可以出示不同形状的几组枝干或从不同方向伸出的几组枝干并出示不同规格的纸张,比如立轴、横幅、扇面、圆面等,选择适合的枝干放置其中。使学生在选择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的构图,从而感悟到不同的构图会带给人不同的韵味,体会成功的快感。
四、让学生在对比中看到不足
为了促进学生在绘画学习中不断成长,我常常运用对比教学法来达到构图教学的目的。对比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几幅学生或教师的作品排列展示,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选择看起来比较舒服的构图并加以借鉴。同时对需要改进的构图提出改进措施,弥补不足。二是让学生比较内容与纸张大小的关系。在对比中,学生很快会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学生在落笔时就能注意画面和纸张大小的关系。
五、让学生在取景中寻找素材
创作素材就如同一个粮食储备库,要想吃到口味不同的粮食,储备库必须有足够丰富的粮食能供给。绘画创作也是一样,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原因就在于脑子里没有素材,更谈不上构图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运用取景法收集素材。取景法就是借助取景框把框到的场景描绘在纸上的方法。在制作取景框时,一般用硬卡纸,周围留2.5至3厘米的边框,中间镂空,就如同一个照像机。我常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取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构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平日收集素材的习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