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夏秋交替的时节,日头开始一天天收拾起毒焰,清爽的凉风在周身围绕,人们亦在希冀着收获。对于爱茶之人来说,饮茶之乐莫过于应时而饮,而当下可供选择的茶品似乎有些“尴尬”一苯茶已过,秋茶未至,徒有苦涩的夏暑茶。欲饮之,怕是只能应其时。而不能得其质了。不过。嗜茶的“贪婪”与执著还是占了上风。寻寻觅觅,愣是从一群茶友的私藏里搜到了这款汉中仙毫明前茶。尽管春已去,此季品春茶显得“过时”,但依稀还能从茶香中触摸到几缕残春的印迹,浅斟慢酌间,仿佛它才刚刚离开。
明前茶,相信在大多数人,见字就能闻其香,就好像它生来就是好茶的代名词一样。整整一个冬季的沉睡,在退走萧瑟的春风中渐渐苏醒。当它在茶树上冒出时,还怯生生地顶着露珠,一颗颗,一丛丛,错杂着编织出了一片绿色。于是,它们从采茶人的手中簌簌落入竹筐的那一刻起,注定了被风干的命运。还好有它们,可以稍稍把春挽留,任季节变换。那只属于春的外形与色泽深印在了它们身上:肥壮挺拔的芽头,密布雪白的细毫,贮藏着土壤与雨露的滋养;嫩绿滴翠的色泽,浓缩着春日里明媚阳光赋予的颜色。
一片浓绿的椭圆长叶。还点着未干的雨滴,信手采来‘当作置茶摆盏的桌布。也许这样可以更接近春天,接近自然,加上一套素花白瓷杯组便是品味“春天”的全部道具了。从未担心这样的布置过于简陋,毕竟能在此季品他季之茶本来就属难得,更遑论得茶时如获至宝的心情了。
光滑细长的水流。激荡着颗颗粟粒般的芽头在白瓷盖杯中翻滚,“惊涛骇浪”过后。渐归静寂的芽慢慢还原了早春的鲜绿。不像泡乌龙茶。第一道是“醒茶”,多半是要倒掉的。它的第一道却是伴随着出汤时细柔的嫩香而注入杯中的。淡黄清亮的茶汤,漂浮着白毫,是否有如书中所言的“有鸡汤之鲜”呢?轻抿入口,细滑带甜的滋味,已然感觉有春的气息了。再啜。春意渐浓。清醇的润感从舌尖丝丝化开。复饮之。茶汤只余三两滴。无奈只好冲第二道。
也许这一道才是真正的茶。从盖杯到杯盏,香气由细柔转清锐,带着几分穿透力,禁不住深吸一口。愈加鲜醇甘滑的口感,似曾相识,宛如偶然触碰到回忆的丝弦,历历在目,因为我们都曾从春到夏到秋一路品茗而来。茶已入喉,舌苔上余甘犹存,在细细回味中等待第三道。
第三道时,它无声无息地转淡,而二道的“风骨”还未散尽。闻香。香柔而不轻飘;观色,汤清而不浊暗;品味,清甜而不寡淡。蓦然间。几种感官的交感,春回大地的景象在眼前一一浮现:陕南大巴山的崇山峻岭,春风又绿。雨后初霁的蓝天,阳光被茂林修竹修剪成了碎碎点点的斑驳,撒在茶丛问。正是在这样的一片阒然中。它被云雾赋予了清灵。被青山赐予了醇厚,被碧水润泽了隽永。
第四道,我自忖,此前所有的美好感觉将会“每况愈下”。难免会有“匆匆春又归去”的隐忧。但是。这一刻终究还是会来的。为了尽可能延长缓缓褪去的“韶光”,只能通过提高的水温和加长的时间来“抵抗”。水沸如鼓浪,遂倾注入杯,舒展的芽叶形似兰花。翻卷着翩翩飞舞,亦如花样少女随风摆动的裙褶,静静释放所剩无几的精华。
静候,一个充满期待又不舍的过程。温柔地拈起盖钮,一阵清香悠悠地从杯里溢出。轻如空气淡如烟,需要用心去捕捉。它越来越接近水色,若不是那片微小的碎叶,是水是茶难以分辨。杯沿贴近唇边,清和微甜,并无浸泡过久的涩感。明澈的汤色,一如佳人的明眸善睐。流波转盼间,足以摄人心魄。
终于。第五道也是最后一道,在一分一秒流淌的时间中如期而至。这一次,我只是淡然地把壶中的水将盖杯注满,无所谓时间的短长。沥出清清的茶汤,和着几颗芽叶,仰头一饮而尽,与春道别。
把叶底盛在梅子青瓷杯里,它很恬静而内敛,少有绽放后的张扬。至淳之处,总是默默。我手把茗杯,依然温热,余香袅袅,荡涤心怀;举目远眺,远山如黛,千里之外的大巴山应该又在重新酝酿着崭新的开始吧。
我欲更尽一杯茶,只待明年芽发时。
明前茶,相信在大多数人,见字就能闻其香,就好像它生来就是好茶的代名词一样。整整一个冬季的沉睡,在退走萧瑟的春风中渐渐苏醒。当它在茶树上冒出时,还怯生生地顶着露珠,一颗颗,一丛丛,错杂着编织出了一片绿色。于是,它们从采茶人的手中簌簌落入竹筐的那一刻起,注定了被风干的命运。还好有它们,可以稍稍把春挽留,任季节变换。那只属于春的外形与色泽深印在了它们身上:肥壮挺拔的芽头,密布雪白的细毫,贮藏着土壤与雨露的滋养;嫩绿滴翠的色泽,浓缩着春日里明媚阳光赋予的颜色。
一片浓绿的椭圆长叶。还点着未干的雨滴,信手采来‘当作置茶摆盏的桌布。也许这样可以更接近春天,接近自然,加上一套素花白瓷杯组便是品味“春天”的全部道具了。从未担心这样的布置过于简陋,毕竟能在此季品他季之茶本来就属难得,更遑论得茶时如获至宝的心情了。
光滑细长的水流。激荡着颗颗粟粒般的芽头在白瓷盖杯中翻滚,“惊涛骇浪”过后。渐归静寂的芽慢慢还原了早春的鲜绿。不像泡乌龙茶。第一道是“醒茶”,多半是要倒掉的。它的第一道却是伴随着出汤时细柔的嫩香而注入杯中的。淡黄清亮的茶汤,漂浮着白毫,是否有如书中所言的“有鸡汤之鲜”呢?轻抿入口,细滑带甜的滋味,已然感觉有春的气息了。再啜。春意渐浓。清醇的润感从舌尖丝丝化开。复饮之。茶汤只余三两滴。无奈只好冲第二道。
也许这一道才是真正的茶。从盖杯到杯盏,香气由细柔转清锐,带着几分穿透力,禁不住深吸一口。愈加鲜醇甘滑的口感,似曾相识,宛如偶然触碰到回忆的丝弦,历历在目,因为我们都曾从春到夏到秋一路品茗而来。茶已入喉,舌苔上余甘犹存,在细细回味中等待第三道。
第三道时,它无声无息地转淡,而二道的“风骨”还未散尽。闻香。香柔而不轻飘;观色,汤清而不浊暗;品味,清甜而不寡淡。蓦然间。几种感官的交感,春回大地的景象在眼前一一浮现:陕南大巴山的崇山峻岭,春风又绿。雨后初霁的蓝天,阳光被茂林修竹修剪成了碎碎点点的斑驳,撒在茶丛问。正是在这样的一片阒然中。它被云雾赋予了清灵。被青山赐予了醇厚,被碧水润泽了隽永。
第四道,我自忖,此前所有的美好感觉将会“每况愈下”。难免会有“匆匆春又归去”的隐忧。但是。这一刻终究还是会来的。为了尽可能延长缓缓褪去的“韶光”,只能通过提高的水温和加长的时间来“抵抗”。水沸如鼓浪,遂倾注入杯,舒展的芽叶形似兰花。翻卷着翩翩飞舞,亦如花样少女随风摆动的裙褶,静静释放所剩无几的精华。
静候,一个充满期待又不舍的过程。温柔地拈起盖钮,一阵清香悠悠地从杯里溢出。轻如空气淡如烟,需要用心去捕捉。它越来越接近水色,若不是那片微小的碎叶,是水是茶难以分辨。杯沿贴近唇边,清和微甜,并无浸泡过久的涩感。明澈的汤色,一如佳人的明眸善睐。流波转盼间,足以摄人心魄。
终于。第五道也是最后一道,在一分一秒流淌的时间中如期而至。这一次,我只是淡然地把壶中的水将盖杯注满,无所谓时间的短长。沥出清清的茶汤,和着几颗芽叶,仰头一饮而尽,与春道别。
把叶底盛在梅子青瓷杯里,它很恬静而内敛,少有绽放后的张扬。至淳之处,总是默默。我手把茗杯,依然温热,余香袅袅,荡涤心怀;举目远眺,远山如黛,千里之外的大巴山应该又在重新酝酿着崭新的开始吧。
我欲更尽一杯茶,只待明年芽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