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时”仙毫里的春天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gh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夏秋交替的时节,日头开始一天天收拾起毒焰,清爽的凉风在周身围绕,人们亦在希冀着收获。对于爱茶之人来说,饮茶之乐莫过于应时而饮,而当下可供选择的茶品似乎有些“尴尬”一苯茶已过,秋茶未至,徒有苦涩的夏暑茶。欲饮之,怕是只能应其时。而不能得其质了。不过。嗜茶的“贪婪”与执著还是占了上风。寻寻觅觅,愣是从一群茶友的私藏里搜到了这款汉中仙毫明前茶。尽管春已去,此季品春茶显得“过时”,但依稀还能从茶香中触摸到几缕残春的印迹,浅斟慢酌间,仿佛它才刚刚离开。
  明前茶,相信在大多数人,见字就能闻其香,就好像它生来就是好茶的代名词一样。整整一个冬季的沉睡,在退走萧瑟的春风中渐渐苏醒。当它在茶树上冒出时,还怯生生地顶着露珠,一颗颗,一丛丛,错杂着编织出了一片绿色。于是,它们从采茶人的手中簌簌落入竹筐的那一刻起,注定了被风干的命运。还好有它们,可以稍稍把春挽留,任季节变换。那只属于春的外形与色泽深印在了它们身上:肥壮挺拔的芽头,密布雪白的细毫,贮藏着土壤与雨露的滋养;嫩绿滴翠的色泽,浓缩着春日里明媚阳光赋予的颜色。
  一片浓绿的椭圆长叶。还点着未干的雨滴,信手采来‘当作置茶摆盏的桌布。也许这样可以更接近春天,接近自然,加上一套素花白瓷杯组便是品味“春天”的全部道具了。从未担心这样的布置过于简陋,毕竟能在此季品他季之茶本来就属难得,更遑论得茶时如获至宝的心情了。
  光滑细长的水流。激荡着颗颗粟粒般的芽头在白瓷盖杯中翻滚,“惊涛骇浪”过后。渐归静寂的芽慢慢还原了早春的鲜绿。不像泡乌龙茶。第一道是“醒茶”,多半是要倒掉的。它的第一道却是伴随着出汤时细柔的嫩香而注入杯中的。淡黄清亮的茶汤,漂浮着白毫,是否有如书中所言的“有鸡汤之鲜”呢?轻抿入口,细滑带甜的滋味,已然感觉有春的气息了。再啜。春意渐浓。清醇的润感从舌尖丝丝化开。复饮之。茶汤只余三两滴。无奈只好冲第二道。
  也许这一道才是真正的茶。从盖杯到杯盏,香气由细柔转清锐,带着几分穿透力,禁不住深吸一口。愈加鲜醇甘滑的口感,似曾相识,宛如偶然触碰到回忆的丝弦,历历在目,因为我们都曾从春到夏到秋一路品茗而来。茶已入喉,舌苔上余甘犹存,在细细回味中等待第三道。
  第三道时,它无声无息地转淡,而二道的“风骨”还未散尽。闻香。香柔而不轻飘;观色,汤清而不浊暗;品味,清甜而不寡淡。蓦然间。几种感官的交感,春回大地的景象在眼前一一浮现:陕南大巴山的崇山峻岭,春风又绿。雨后初霁的蓝天,阳光被茂林修竹修剪成了碎碎点点的斑驳,撒在茶丛问。正是在这样的一片阒然中。它被云雾赋予了清灵。被青山赐予了醇厚,被碧水润泽了隽永。
  第四道,我自忖,此前所有的美好感觉将会“每况愈下”。难免会有“匆匆春又归去”的隐忧。但是。这一刻终究还是会来的。为了尽可能延长缓缓褪去的“韶光”,只能通过提高的水温和加长的时间来“抵抗”。水沸如鼓浪,遂倾注入杯,舒展的芽叶形似兰花。翻卷着翩翩飞舞,亦如花样少女随风摆动的裙褶,静静释放所剩无几的精华。
  静候,一个充满期待又不舍的过程。温柔地拈起盖钮,一阵清香悠悠地从杯里溢出。轻如空气淡如烟,需要用心去捕捉。它越来越接近水色,若不是那片微小的碎叶,是水是茶难以分辨。杯沿贴近唇边,清和微甜,并无浸泡过久的涩感。明澈的汤色,一如佳人的明眸善睐。流波转盼间,足以摄人心魄。
  终于。第五道也是最后一道,在一分一秒流淌的时间中如期而至。这一次,我只是淡然地把壶中的水将盖杯注满,无所谓时间的短长。沥出清清的茶汤,和着几颗芽叶,仰头一饮而尽,与春道别。
  把叶底盛在梅子青瓷杯里,它很恬静而内敛,少有绽放后的张扬。至淳之处,总是默默。我手把茗杯,依然温热,余香袅袅,荡涤心怀;举目远眺,远山如黛,千里之外的大巴山应该又在重新酝酿着崭新的开始吧。
  我欲更尽一杯茶,只待明年芽发时。
其他文献
历经一生坎坷磨砺却忠愤不改的陆放翁,晚年只好归于诗、酒、茶之中了。南宋政治的空气太过稀薄,让人无法呼吸,故而主战派的命运里常含着血与泪。虽然陆游不愿做诗人,甘愿承受血泪、征战沙场,但他毕竟只是诗人,在沉沉浮浮的光阴里只好“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也好,荼总是比抗金前线带给他的惊喜多:  三月寻芳半醉归,  柴门响动竹常开。  秋浦万里茶人到,  笑说仙芝嫩蕊来。  沦落的雾里青本有着显赫
期刊
茶友小蔡约我喝茶,喝的是奶香金萱,台湾茶了。这是小蔡用自己收藏的武夷岩茶与台湾朋友交换得来的。台湾人做茶很用心,单干茶的塑形器材就花了80万。小蔡说她特别佩服台湾朋友做茶的这股较劲,台湾茶品种少,每种茶的产量不多,所以台湾人把每一叶茶都看作珍品来对待。且看这花了大笔力气做出来的干茶形态。干茶蜷缩得很漂亮,大小一致,整齐划一,像经过精心炒制的干果,颗粒间散发着香甜果味。外层似乎包裹着细膜,深褐色,油
期刊
艺术大师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下多少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更重要之处在于凝聚一种神韵,引领一代风尚,树立一个精神和心灵的标杆经由传统的熏染,技艺的锤炼,再有人品性情的融入,富有个性的作品便从此有了生命。  由技艺上升为艺术进而迈入心灵之境。非工匠所能为正如张岱在“吴中绝技”一文中所言:盖技也而进乎道矣技能否入道,能否有融于造型、线条、色彩之中的精神和灵性,是英艺术境界高下之标准。《易经·系辞传》有云:“形
期刊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2011年已朝气蓬勃地向我们走来,2010已渐行渐远。不平凡的2010给我们留下太多难忘的大事。回望2010年,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本届百叶奖评选委员会依然为您呈现最精彩、最值得期待的“2010中国百叶奖颁奖典礼”。    最佳主角奖:武夷岩茶  获奖理由:2009年9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入选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2010年9月,大红袍传统制作
期刊
9月28日,我参加了在天福茶学院举办的茶席学术交流展,并受邀展出三席,该学术交流展名称为“品赏各地名茶”,在蔡荣章老师强烈主张下,此次茶席展以每位与会者至少能喝上一杯茶为泡茶基本目的,所有司茶备受考验的是供茶能力。  曾参加过其它茶席展,有些情况叫人非常尴尬难以释怀,排荒谬之首的是“茶席展非得泡茶吗?”只能急切回报三字真言“那当然”,如果将罕贵茶具一字摆开,将自己装扮成一个茶人的样子靠边站着,充其
期刊
好壶如诗,好的紫砂壶则如盛唐诗歌,让人对之,如沐清风,如对梅花,如临古松。心中,自会无来由地产生一种南山在望、抚琴高咏的飘逸散漫情怀。  因此,世人好壶,说到底是喜好一种古雅的情怀,一种朴拙、自然、清散之气,一种清淡、悠闲之意。这种爱好,是与中国隐士文化紧密相连的,也和道家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情怀相吻合。这种内韵,通过古朴的茶壶,悠悠漫出,直沁到人的鼻端,直沁到人的心中。一直润染着人的灵魂,使它
期刊
台湾茶业发展史是循着轮回的轨道前进。1880年代以前。台湾唯一的茶产业是乌龙茶;1881年以后,包种茶出现。随即主导台湾茶业市场。1920年代之后,红茶是台湾发展的重点,曾经创造出名牌“日东红茶”。1945年后,绿茶是战后台湾茶业复兴的主导力量,从炒青绿茶到蒸青绿茶。到了1970年之后,台湾茶业又回复到乌龙茶流行的年代。1980年代,包种茶颇受欢迎,所不同的是台湾茶业已从外销贸易转向内需市场。19
期刊
国庆期间,我和学生进行了一场商业实践。我们在杭州的运河边租了一个临时摊位,稍加装饰将之分为茶叶展销区、茶艺推广区、茶饮服务区。我们选择了杭州研茶园的茶叶作为合作对象,进行商业销售。在这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消费者,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将来店内的客人分为7大类,他们依次表现如下:  第一类,走上前来好奇地问我们在卖啥,花花绿绿的包装先吸引了他们。我们说,卖茶。然后,他就二话不说转头就走,直奔前
期刊
正如湖州顾渚紫笋与常州阳羡茶之于唐代一样,建州建茶(因产于福建建溪流域而得名,历史上所属福建建州,今南平建瓯市)几乎是宋人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个符号,它更宽泛,更包容。帝王将相点茶,贩夫走卒斗茶,宫廷市井,尊卑雅俗,皆以饮茶为乐事。雕龙刻凤的“龙团凤饼”,在往复的茶碾下化作了绿尘,在抖动的茶筅下泛起了素涛。茶分细乳,金缕鹧鸪斑,馨香雅韵弥漫了整个大宋王朝。建茶之名鹊起,冠绝天下。  元明清,白驹
期刊
从福州到漳浦近400公里的高速路,在地图上勾勒出了福建沿海的大致轮廓。车子下了高速、走了一小段国道,进入盘陀镇时,夜色早已四垂这个位子县西南的小镇,在秋初的夜幕下显得非常“腼腆”——周遭静谧,灯火寥落,思绪不禁染上了些许失落。不久,车开上一个小缓坡,视野豁然开朗,蓦然望见前方不远处一片通明,把夜照得透亮,颇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又前行数百来,车终于在几幢古朴典雅与现代气息兼具的大楼前停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