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表明:民办学校的发展对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顺应社会需求、缓解“择校”压力以及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等都有积极的现实作用。深圳市南山区民办中小学共13所,占全区中小学总数的16%,民办学校在校生20521名,占全区学生总人数的17%。
在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民办学校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教师流动性大是困扰民办学校的最大问题。由于工资待遇低和工作压力等原因,使民办学校“一师难求”,更何况要“求一优师”。优秀教师的流失成为民办学校的切肤之痛,成为制约民办教育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诸如失落感、浮躁感、压抑感、忧虑感和漂泊感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民办学校的教师群体呈现出过于年轻化的趋势,教师年龄大多在20至30岁之间,大部分都是师范院校刚毕业或毕业一两年的,这些教师往往把民办学校当作一个锻炼实践基地,甚至是跳板,在考取公办教师或公务员等岗位后就辞职离开,而只有少数的“老实人”留任几年。民办学校往往经过数年的努力,把一名刚刚毕业的教师培养出来,能够独当一面时,教师有了更好的选择时就选择离开,学校不得不又重新招聘新教师,重新进行培养,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培养起来的教师又离开,这种情况不断循环发生。笔者做过调查,南山區有一民办学校留任三年以上的只占26.8%,留不住成长起来的教师,更留不住优秀教师,教师成了民办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育人的身份困境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具体操作中,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同等法律地位”仍然只是纸上谈兵。从个人保障情况看,公办、民办教师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对于教师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民办学校只是象征性地出一点,大多数教师仍面临缺乏社会保障和失业的高风险。作为民办学校,几乎每家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学校多年的培育抵不过公办学校的“一纸编制”。
其实,编制问题的实质是“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拿着同样的教师资格证,承担一样的育人工作,甚至是更多的工作,但退休后的养老金还不及相同资历公办学校教师的一半,如此巨大的差距,民办学校怎么能留得住优秀教师?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低,成为优秀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过大
民办学校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致使招聘的任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的工作量繁重,就笔者所知,有的民办学校教师一周的课时达到20多节,远远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数量。另外,由于现阶段民办学校收费偏低,民办学校教师工资严重偏低,笔者了解过深圳一间民办学校,其教师的平均工资约为2000元,仅高于深圳2014年最低工资标准——1808元,老师们生活实在是拮据。付出与回报的极度失衡,使他们身心疲惫。生活的重压和工作的重压,教师在工作中变得神情淡漠、情感压抑、职业焦虑、工作低效,成了他们的通病,民办学校缺乏成长空间,为了寻求出路,致使很多优秀教师力争流向公办学校。
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教师没有成长空间
“全面薪酬”体系的内涵除了工资外,还包括培训发展机会、个人的发展空间、工作条件及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的个人师资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的经费不足、致使教育观念滞后。教师课时过多导致其没有时间接受培训,无法适应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极为狭小。
缺乏人文关怀,民办学校缺少凝聚力
有些民办学校办学者往往不是教育者的角色,更多是商人角色。他们缺乏教育情怀,因此会显得高高在上,不尊重教师,不关心教师的疾苦,不了解教师的心理。学校缺乏人性化管理,在奖惩制度上,以罚代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致使学校缺少凝聚力,教师缺乏归属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学校缺少凝聚力,教师缺乏归属感,教师对学校的发展缺乏信心,因此只好选择离开。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
在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民办学校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教师流动性大是困扰民办学校的最大问题。由于工资待遇低和工作压力等原因,使民办学校“一师难求”,更何况要“求一优师”。优秀教师的流失成为民办学校的切肤之痛,成为制约民办教育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诸如失落感、浮躁感、压抑感、忧虑感和漂泊感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民办学校的教师群体呈现出过于年轻化的趋势,教师年龄大多在20至30岁之间,大部分都是师范院校刚毕业或毕业一两年的,这些教师往往把民办学校当作一个锻炼实践基地,甚至是跳板,在考取公办教师或公务员等岗位后就辞职离开,而只有少数的“老实人”留任几年。民办学校往往经过数年的努力,把一名刚刚毕业的教师培养出来,能够独当一面时,教师有了更好的选择时就选择离开,学校不得不又重新招聘新教师,重新进行培养,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培养起来的教师又离开,这种情况不断循环发生。笔者做过调查,南山區有一民办学校留任三年以上的只占26.8%,留不住成长起来的教师,更留不住优秀教师,教师成了民办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育人的身份困境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具体操作中,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同等法律地位”仍然只是纸上谈兵。从个人保障情况看,公办、民办教师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对于教师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民办学校只是象征性地出一点,大多数教师仍面临缺乏社会保障和失业的高风险。作为民办学校,几乎每家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学校多年的培育抵不过公办学校的“一纸编制”。
其实,编制问题的实质是“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拿着同样的教师资格证,承担一样的育人工作,甚至是更多的工作,但退休后的养老金还不及相同资历公办学校教师的一半,如此巨大的差距,民办学校怎么能留得住优秀教师?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低,成为优秀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过大
民办学校基于办学成本的考虑,致使招聘的任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的工作量繁重,就笔者所知,有的民办学校教师一周的课时达到20多节,远远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数量。另外,由于现阶段民办学校收费偏低,民办学校教师工资严重偏低,笔者了解过深圳一间民办学校,其教师的平均工资约为2000元,仅高于深圳2014年最低工资标准——1808元,老师们生活实在是拮据。付出与回报的极度失衡,使他们身心疲惫。生活的重压和工作的重压,教师在工作中变得神情淡漠、情感压抑、职业焦虑、工作低效,成了他们的通病,民办学校缺乏成长空间,为了寻求出路,致使很多优秀教师力争流向公办学校。
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教师没有成长空间
“全面薪酬”体系的内涵除了工资外,还包括培训发展机会、个人的发展空间、工作条件及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的个人师资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的经费不足、致使教育观念滞后。教师课时过多导致其没有时间接受培训,无法适应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极为狭小。
缺乏人文关怀,民办学校缺少凝聚力
有些民办学校办学者往往不是教育者的角色,更多是商人角色。他们缺乏教育情怀,因此会显得高高在上,不尊重教师,不关心教师的疾苦,不了解教师的心理。学校缺乏人性化管理,在奖惩制度上,以罚代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致使学校缺少凝聚力,教师缺乏归属感。“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学校缺少凝聚力,教师缺乏归属感,教师对学校的发展缺乏信心,因此只好选择离开。
本栏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