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接受你“搭配”的意见?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9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什么是"用事实说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强调的是"事实",也就是说传播某个观点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不能为了自己的宣传意图来制造事实;一种观点看重的是"说话",认为报道事实就是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还有一种观点将"说话"的含义泛化,认为它不只是指"观点的宣传","报道目的"也是其应有之义,比如报道生产和市场的信息,就是为了帮助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经济动向,等等。那么,"用事实说话"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对此,最经典的莫过于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所作的阐述。他说:"学写新闻还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我们经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我们不要装假,因为我们所要宣传的只是真实的事实。"作者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传递事实就是为了发表意见,也就是说,传播观点比起报道新闻来,显得更为重要。显然,"用事实说话"其实是一种宣传手段。可以说,这个理论的产生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在战争年代,党报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的是政治宣传的功能;而如果宣传完全借助于理论的直接灌输,其作用是很有限的,因而,以人人都能理解、接受的最为感性的东西--新闻事实为载体来传达思想就成为必然。可以这样说,那时的新闻与宣传是彼此不分的,报道新闻就是为了达到宣达观点的目的,这才是"用事实说话"的真实含义。
  那么,当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用事实说话"是否可以保持其原有的功效呢?笔者对此表示怀疑。应该说,"用事实说话"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然而,社会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受众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用事实说话"的弊端也就日渐显露出来。
  
  一、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事实决定观点,观点源于事实,观点要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由于"用事实说话"与生俱来的宣传倾向,加上传者宣传上急功近利思想的支使,很容易导致传者主观意图的膨胀,即从主观需要出发,用观点来摆布事实,使得事实的本质被扭曲。在一些指导性新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上面刚有一个政策和任务出台,下面马上就有事实和典型"呼应",给人不真实之感。实际上,在一个开放变动的社会,要想用几个事实印证一种并不相关的观点并不是难事。另外,为了使事实适合宣传目的,不惜削足适履,随意裁剪事实,或者只反映事实的一个侧面,或者只报道事实的某个局部,却对其他部分视而不见,这就有损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当然,这并不是说"用事实说话"必然产生上述结果,但由于传者强烈的宣传动机("用事实说话")造成了这种结果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用事实说话"与受众的关系
  
  从某个角度讲,"用事实说话"就是传者本位的反映,体现了传者迫切的宣传指导冲动,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1.过于关注传者自身的需要
  "用事实说话"天然就决定了传者要以"说话"为中心,以传达思想、观点和意见为己任,这样,传者的关注点实质上只有两个:一是已经形成的思想、观点和意见,二是如何通过对事实的选择、措词、排列将意见有效地传递出去,也就是说,传者只有在能够传递某种意见的前提下才会传播特定的新闻,新闻不过是承载意见的一种手段而已。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受众只有满足接触其意见的先决条件才能获得新闻,这恰好与受众接近媒体以寻求新闻的目的相抵牾。可以说,"用事实说话"本身并不是把受众需求置于首要位置的,它体现的是传者的意志,带着一定的历史痕迹。
  
  2.难以提供充分的信息
  由于"用事实说话"以传递意见主导传播过程,这样宣传价值就成为其度量事实的首要标准,而许许多多有新闻价值而没有什么宣传价值或宣传价值不大的事实就会排斥在传者的视野之外,其结果是报道范围狭小,题材单一;另一方面,因为"用事实说话"是以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遣词用句的技巧来表达无形的意见,而不是由传者直接地对事实加以分析、评论,这样就影响受众深刻地了解事实。
  
  3.激起受众的抵触情绪
  "用事实说话"在报道中可能导致的生拉硬扯、乱扭角度或者事实失真都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但问题还不止这些。一直以来,人们把"用事实说话"当作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技巧而津津乐道,大加推崇,却对由此产生的对受众人格的轻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根本就没有想到。在"用事实说话"的理论的支撑下,传者的心态是:受众需要新闻,我只想传送意见;受众要得到新闻,就得接受我的意见,--表现出传者惯有的强权,而受众则完全诉之无门。受众完全有理由质问:我为什么要接受你"搭配"的意见呢?此外,"用事实说话"还有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受众是一个需要不断教育和指导的社会群体,正因为如此,传者素来以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度报道新闻,与此相对应,受众也就成了教育和指导对象。应该说,当今的受众不论是在文化层次、思想深度、思想活跃度,还是在阅历、视野和社会参与度等诸多方面都是以前的受众无法可比的。"用事实说话",应当反思反思了。
  当然,笔者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在新闻宣传中的价值不能低估,但它在宣传报道中暴露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注释:
  ①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23页。
  ②《中国共产党新闻文件汇编》下册,新华出版社,1980年,224页。
其他文献
媒体扩张的契机与挑战    最近,中办、国办下发19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的问题,并于7月16日制定出台了报刊治理整顿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分为三大块:一是予以保留的,中央保留《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等报刊,省级党委保留一报一刊,市级则只留下一张党委机关报,以后只有这5家可以用公费订阅,但总量也要控制;二是要进行管办分离的,主要针对56家国家部委主管主办的全
期刊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晚报面临着日报的强劲挑战。如何应对日报的竞争,是晚报人必须努力探索的时代课题。出于研究当代中国报业的需要,笔者3月21日在广东省文化厅采访了曹淳亮厅长。这位当年的羊城晚报总编辑、社长(1994年3月至2000年2月在任),详细阐述了他对晚报存亡的战略思考以及报业经营管理、新闻业务实践等多方面的报业理念。现择要献给新闻界的同行。  问:自从1997年香港《新晚报》停刊以来,
期刊
成就报道怎样写才能吸引人?读一读获得200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见《河北日报》2002年7月11日1版),能给人很大的启发。  作为对各行业在一段时间内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性报道的成就报道,宣传性强,内容也大都是受众比较熟悉的,再加上众多的数字,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利条件,就使成就性报道很容易陷入新闻性不强、贴近性差、可读性少的误区。而《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却很好地避免了这
期刊
《厚重河南》是《大河报》的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版,创刊于2002年12月2日,其前身是该年11月4日创刊的《郑州解读》。《厚重河南》是《郑州解读》在全省范围的扩展与延伸,在这里谈《厚重河南》亦包括了前期的《郑州解读》。《厚重河南》从创刊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可和欢迎。2003年9月,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厚重河南》已结辑出版两卷,且销势不错。作为一个述史版,《厚重河南》如此受欢迎的一个不容忽视
期刊
学生们健康成长是家长最为关心的,也是社会历来关注的。为了切实解决好学生们的人身保障问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分公司从1985年开始在新乡市中小学、幼儿园、大中专院校中开办了学生意外伤害保险。19年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分公司为发生车祸、中毒、摔伤等意外事故及疾病的学生31.6万人,兑现了6658.9万元的保险赔款。  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奇,而又缺乏防卫意识,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几乎每
期刊
一、"马拉犁"结构的意指    在美国,很多撰稿人在谈及他们的责任时,都会提到评论写作中四个最重要的目的,即为读者大众服务;为读者、社区和国家提供一个论坛,即一个自由交换观点的市场;做社会的守望者;为你的读者提供信息并引导他们去促成变革。而他们的评论结构,大都是"马拉犁"结构:  导语--表明主体、解释议题、界定问题  主体--报道细节,提供"增值"的调查研究,提供不同观点,援引平衡的以及相互对立
期刊
业内人士大都熟知李默先生,因为他和他的同仁们让《教育时报》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报纸,蝉联河南省十佳报纸,进入河南省新闻系统精神文明示范单位的行列。这些荣誉在全省数十家专业报中是惟一的。这种惟一性让我们对《教育时报》的这位掌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者老默    李默先生五十出头,人称老默。搞新闻是老默36年工龄中的第四个职业,论年头,已经干了18年。此前,他当过知青,进过工厂,做  过教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作品的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感染力,对于正处在接受知识、身心发育中的青少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决定了各级各类影视制作、播出机构,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来运作,影视机构首先必须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宣传任务,而且所有节目的制作,只能在不违背党和政府方针的前提下,考虑满足观众信息、娱乐方面的需要。这样的影视作
期刊
电视法制节目的问题性报道较之其他问题性报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除了要遵循一般性问题报道的规律外,还应在案件的准确性、法律的严密性、术语的严谨性、镜头的客观性、前后的关联性和编辑的逻辑性上下工夫,做到"吃透案情、拿准问题、切中要害、有的放矢"。    一、吃透案情拿准问题    问题性报道,在电视行业也有人称之为曝光类节目。电视法制节目的问题性报道就是利用电视传媒,对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在司法和
期刊
近年来,媒体竞争已经呈现白热化趋势,财政"断奶"而带来的生存危机让媒体反思,"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使媒体在进行准确定位和精心打造内容的同时,还要通过广告等现代营销手段塑造自身形象。很多媒体不仅在自己的版面、时段上刊登、播出自己的广告,而且也通过其他强势媒体宣传自身形象。  媒体自身形象广告是指大众传媒通过一定的媒介,向目标受众传播自身的品牌、理念、产品或服务等内容,从而培养、强化受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