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动物词汇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代表之一,每个民族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必然会体现于这些词汇中。本文从动物词汇中折射出的中西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体育娱乐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探讨,以便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存在于文化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语言,而文化的积累也需要通过语言来保存。动物词汇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英语和汉语中有丰富的动物词汇,而这些词汇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差异。
一、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
根据考古发现,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了对龙的图腾崇拜。因而在中国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与龙同样具有王者风范的是虎,如“龙腾虎跃”“龙行虎步”“龙盘虎踞”“龙吟虎啸”都体现了汉民族对它们的崇拜。其实,在远古时代,“虎”是中国西部民族的图腾崇拜物,而“龙”则是中国东北民族的图腾崇拜物。“龙虎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英美等西方文化中,这种自身威武的气势要数“狮子”了。狮子在西方文化中隐喻勇敢的人,剽悍的人。西方人对狮子的高贵地位和孔武有力也推崇备至。与其相关的词汇就体现了这一点,如as majestic as a lion(勇猛威严),the British lion(不列颠之狮,指英国),twist the lion’s tail(冒犯当局),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狗头,不为狮后),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等。
二、地域文化差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个民族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地域文化自然会影响到语言文字。地域文化指的是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
英国四面环海,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而捕鱼业在英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则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中有不少词汇就与渔业有关。如 big fish(大亨),cool fish(厚脸皮的人),cold fish(孤僻的人),fresh fish(新囚犯),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不自在),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mute as a fish(噤若寒蝉)等等。而汉民族是一个内陆国家古代中国人熟悉崇山峻岭的八百里秦川和中原地带,“逐鹿中原”就用来形容争夺天下。这种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得汉文化自古就以农业为本,世世代代农民靠牛耕地拉犁,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牛”相关的词语,如“气壮如牛”“牛劲”“牛饮”“多如牛毛”“九牛二虎之力”等等。而耕田的农具“犁”,尽管用“犁”犁地的牲畜不全是牛,但“犁”字仍然是“牛”和“利”声的一个形声字,用“牛”来表义,可见牛在古代生产中的重要性。此外,“一箭双雕”、“惊弓之鸟” 等反映出汉民族的狩猎生活;“漏网之鱼”、“鹬蚌相争”、“缘木求鱼”等则反映出了汉民族的渔业生活。
三、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英汉动物词汇中就可看出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盲人摸象”“牛头马面”就都与佛教有关。前者出自《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萁,其触耳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着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着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随摸所名,都非真象。”后者是佛教所说的地狱里鬼卒中的两个恶鬼:一个头似牛,名字叫“牛头鬼”;一个脸像马,名字叫“马面鬼”。《楞严经》卷八:“牛头狱卒,马面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英语中动物词汇同样带有宗教文化色彩。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这句话中的“eat no fish”如果理解成“不吃鱼”,整个句子意思就会令人费解。事实上,在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而新教徒则拒绝在这一天吃鱼,表示对信教的忠诚,所以这里的“eat no fish”即是“忠诚”。又如“dove of peace”就与基督教息息相关,《圣经﹒创世纪》记载的故事称:“大地曾被洪水淹没,留在方舟里保全性命的诺亚,一天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经退去,当鸽子回来时,嘴里衔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诺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当作和平的象征。
四、价值观差异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可取,什么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体现中西传统文化差异
价值观念的两个基本概念。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因而注重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讲求奉献精神,汉语中用“老黄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等来喻中国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甘愿奉献的老黄牛精神。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 它是西方价值观的实质,追求成功、崇拜财富、注重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就充分体现了整个国家民族对每一位公民的尊重,对每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处于创业阶段的人们的鼓励,体现了人人奋斗进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再如:“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早起的鸟有虫吃)也充分体现了西方民族鼓励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但在中国,“个人主义”则指对个人的自私自利、思想落后等贬义。多年前,我国知名的“白象”电池在国外却销售不出去,其原因却为“white elephant”( 白象)一种被看成神圣的动物,既不能用它来干活又不能杀掉或送人,白白饲养着这样的大象无疑会使富裕一家最终贫困潦倒。因此,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花费高而没用的东西”。
五、思维方式差异
美国学者George Lakoff 和Johnson 在他们所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称之为“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的思维方式,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本体思维方式,成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一种基础1。隐喻思维使得人类把存在的东西看作喻体去意指那不存在的或无形的喻意, 从而使概念之间相互关联, 形成隐喻概念。 隐喻思维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础上。隐喻的本质便是把两样有某种相似性的东西联系起来 ,动物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对同一动物词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词义联想, 并赋予不同文化内涵。比方说,中国人把“山羊”看做一种老实巴交的动物, 如“替罪羊”, 而英语中的“goat”却给人“色鬼”、“好色之徒”的联想; 汉语中的“蝴蝶”往往隐含着“忠贞的爱情”, 而“butterfly”在英美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轻浮的女子”的形象; 英语成语“as stubborn as a m u le”形容一个人顽固、倔犟, 可是在中国人的传统主观认识中,“m u le”(骡子) 并不比牛犟, 故汉语有“犟得像头牛”的说法; 形容胆小, 英语习语有“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 , 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六、体育和娱乐差异
体育和娱乐与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流行的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很多是从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的习语就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英国人喜欢赛马、斗鸡等,英语中也随之产生了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习语。如: “live like a fighting cock ”(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和“to back the wrong horse”(下错赌注) 等。这里的“cock”和“horse”不是一般的家鸡和作为劳动工具的马, 而是“斗鸡”和“赛马”。中国的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马后炮”和“舍车马, 保将帅”中的“马”,同样不是常见的马匹, 而是象棋游戏中的棋子2。
语言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象,其表现形式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时,一定要熟悉其背景文化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际中, 正确把握英汉动物词汇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才能拓宽视野,才能真正的掌握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向勤.试论词汇的隐喻特征[J]. 韶关学院院报,2001
[2] 管延祥.习语﹒文化﹒翻译[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5)。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9.
[4] 王笑琴.成语探析[M].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2006,9.
[5] 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存在于文化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语言,而文化的积累也需要通过语言来保存。动物词汇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英语和汉语中有丰富的动物词汇,而这些词汇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差异。
一、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
根据考古发现,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了对龙的图腾崇拜。因而在中国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与龙同样具有王者风范的是虎,如“龙腾虎跃”“龙行虎步”“龙盘虎踞”“龙吟虎啸”都体现了汉民族对它们的崇拜。其实,在远古时代,“虎”是中国西部民族的图腾崇拜物,而“龙”则是中国东北民族的图腾崇拜物。“龙虎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英美等西方文化中,这种自身威武的气势要数“狮子”了。狮子在西方文化中隐喻勇敢的人,剽悍的人。西方人对狮子的高贵地位和孔武有力也推崇备至。与其相关的词汇就体现了这一点,如as majestic as a lion(勇猛威严),the British lion(不列颠之狮,指英国),twist the lion’s tail(冒犯当局),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为狗头,不为狮后),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等。
二、地域文化差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个民族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地域文化自然会影响到语言文字。地域文化指的是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
英国四面环海,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而捕鱼业在英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则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中有不少词汇就与渔业有关。如 big fish(大亨),cool fish(厚脸皮的人),cold fish(孤僻的人),fresh fish(新囚犯),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不自在),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mute as a fish(噤若寒蝉)等等。而汉民族是一个内陆国家古代中国人熟悉崇山峻岭的八百里秦川和中原地带,“逐鹿中原”就用来形容争夺天下。这种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得汉文化自古就以农业为本,世世代代农民靠牛耕地拉犁,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牛”相关的词语,如“气壮如牛”“牛劲”“牛饮”“多如牛毛”“九牛二虎之力”等等。而耕田的农具“犁”,尽管用“犁”犁地的牲畜不全是牛,但“犁”字仍然是“牛”和“利”声的一个形声字,用“牛”来表义,可见牛在古代生产中的重要性。此外,“一箭双雕”、“惊弓之鸟” 等反映出汉民族的狩猎生活;“漏网之鱼”、“鹬蚌相争”、“缘木求鱼”等则反映出了汉民族的渔业生活。
三、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英汉动物词汇中就可看出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盲人摸象”“牛头马面”就都与佛教有关。前者出自《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萁,其触耳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着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着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随摸所名,都非真象。”后者是佛教所说的地狱里鬼卒中的两个恶鬼:一个头似牛,名字叫“牛头鬼”;一个脸像马,名字叫“马面鬼”。《楞严经》卷八:“牛头狱卒,马面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英语中动物词汇同样带有宗教文化色彩。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这句话中的“eat no fish”如果理解成“不吃鱼”,整个句子意思就会令人费解。事实上,在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而新教徒则拒绝在这一天吃鱼,表示对信教的忠诚,所以这里的“eat no fish”即是“忠诚”。又如“dove of peace”就与基督教息息相关,《圣经﹒创世纪》记载的故事称:“大地曾被洪水淹没,留在方舟里保全性命的诺亚,一天放出鸽子去探测洪水是否已经退去,当鸽子回来时,嘴里衔着一个新拧下来的橄榄叶子,诺亚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当作和平的象征。
四、价值观差异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可取,什么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与“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体现中西传统文化差异
价值观念的两个基本概念。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因而注重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讲求奉献精神,汉语中用“老黄牛”“俯首甘为孺子牛”等来喻中国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报酬、甘愿奉献的老黄牛精神。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 它是西方价值观的实质,追求成功、崇拜财富、注重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就充分体现了整个国家民族对每一位公民的尊重,对每一位正在成长中的处于创业阶段的人们的鼓励,体现了人人奋斗进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再如:“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早起的鸟有虫吃)也充分体现了西方民族鼓励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但在中国,“个人主义”则指对个人的自私自利、思想落后等贬义。多年前,我国知名的“白象”电池在国外却销售不出去,其原因却为“white elephant”( 白象)一种被看成神圣的动物,既不能用它来干活又不能杀掉或送人,白白饲养着这样的大象无疑会使富裕一家最终贫困潦倒。因此,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指“花费高而没用的东西”。
五、思维方式差异
美国学者George Lakoff 和Johnson 在他们所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称之为“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的思维方式,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本体思维方式,成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一种基础1。隐喻思维使得人类把存在的东西看作喻体去意指那不存在的或无形的喻意, 从而使概念之间相互关联, 形成隐喻概念。 隐喻思维建立在相似联想的基础上。隐喻的本质便是把两样有某种相似性的东西联系起来 ,动物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对同一动物词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词义联想, 并赋予不同文化内涵。比方说,中国人把“山羊”看做一种老实巴交的动物, 如“替罪羊”, 而英语中的“goat”却给人“色鬼”、“好色之徒”的联想; 汉语中的“蝴蝶”往往隐含着“忠贞的爱情”, 而“butterfly”在英美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轻浮的女子”的形象; 英语成语“as stubborn as a m u le”形容一个人顽固、倔犟, 可是在中国人的传统主观认识中,“m u le”(骡子) 并不比牛犟, 故汉语有“犟得像头牛”的说法; 形容胆小, 英语习语有“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 , 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六、体育和娱乐差异
体育和娱乐与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流行的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很多是从民族体育活动形式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的习语就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英国人喜欢赛马、斗鸡等,英语中也随之产生了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习语。如: “live like a fighting cock ”(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和“to back the wrong horse”(下错赌注) 等。这里的“cock”和“horse”不是一般的家鸡和作为劳动工具的马, 而是“斗鸡”和“赛马”。中国的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马后炮”和“舍车马, 保将帅”中的“马”,同样不是常见的马匹, 而是象棋游戏中的棋子2。
语言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象,其表现形式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时,一定要熟悉其背景文化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际中, 正确把握英汉动物词汇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才能拓宽视野,才能真正的掌握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向勤.试论词汇的隐喻特征[J]. 韶关学院院报,2001
[2] 管延祥.习语﹒文化﹒翻译[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5)。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9.
[4] 王笑琴.成语探析[M].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2006,9.
[5] 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