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的语文测试,试卷上有一道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变成了水。”又一题:“冬天,发在干什么?”有个极有想象力的学生回答:雪在和大地说悄悄话。这个答案多漂亮,就像个美丽的童话,可他也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静静地飘”或“狂风大作”。
很显然,是学生没有创造力吗?不是。是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的这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得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的这块沃土上。
一、培养“勤思、善思”,鼓励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为他们创造机会,对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使学生乐于质疑。
(一)重视预习,激发疑问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经历有价值的心里过程”。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疑难问题,并作好记载,这样不仅为学生新课做了有效的铺垫,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二)注重方法指导
当学生的学习疑点产生以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碎,甚至荒唐,很难抓住重点。这时,我们不应该采取否定、指责的态度去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探索,引导他们阅读不同类型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发问:写人的记叙文问:写谁?人物有什么性格、品质?通过什么事来表现他们的品质?写事的文章,问:写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状物写景的,问:写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写,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掌握了发问方法后提问的就不至于无头绪。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学生们积极质疑:“田忌和谁赛马?他们怎么比赛?田忌的每个等级的马都比齐王威王的马差,为什么会取胜呢?……他们已能有针对性地发问,把思维的触角伸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伸向知识的深处。
(三)培养阅读兴趣,以读引思
阅读是思维创新的基础,通过阅读,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可通过启发引导,对学生进行激趣,学生在阅读时就会“勤思、善思”。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让学生反复阅读,启发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质疑问难: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战士们完成任务会怎么想的?同学们在质疑问难、解答问题中,就会自然地回顾前边已知的知识,并在已有的基础上,思考一个新知识:五壮士既然已经完成了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这样,通过启发学生和质疑问难,新知识的难度就变小,就比较容易理解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意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发散与集中相结合,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指人类在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教学中,精心設计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她的爸爸为什么打她?她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请你当小作家,来改写这个故事。提出这个问题,是来培养、诱发学生发撒思维。学生动脑后,会提出了几种假设……教师相机评点、总结,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巧找机会设问,铺开思维新路
(一)导语设问,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正如一场戏的序幕,必须用最简洁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如教《桂林山水》之类课文,开课时,只要简单设问:同学们游览哪些名山胜景呢?心情怎么样?而后又把话锋急转说:这节课,咱们要一起去参观——游览——这简短的语言就好像磁石,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钥匙,悄然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像风帆,将学生引向知识的大海……
(二)题眼设问,把握重点
教材里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点睛之笔”,若从题目入手设问,可以使教材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揭示新课,可以单刀直入。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可紧扣题眼“飞”字设问:“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让学生依据课文展开多向思维。
(三)矛盾设问,强化思维
不少课文中蕴含着“矛盾”,那是作者的别具心裁,让文章的说服力更强。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抓住矛盾句“焦急而又耐心等待”,这时设问:当时人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焦急”?又为什么会“耐心”?这样设问会加深学生理解,拓展思维,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启发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众多信息,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便能丰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扩想,即根据课文的有关语句,将语句的内容加以开拓想象
如《火烧云》文中描写云的形状这段话中,写云像马,像狮子等,我便问学生,那火烧云的形状除了书上所说的以为,大家想想,还可能会有什么形状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各种样子,如孔雀、鲸等等 。
(二)联想,即由相似的此事物想到彼事物
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是引导学生写一些打比方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必须是两个相似的事物。另外经常引导学生由文章而联想到别的内容。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进行这样的训练,看到小女孩过着悲惨的生活,如果你当时是她的同龄人,你会怎样做?会怎样想?那么学生就联系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实是创造思维的过程,有的说会热心帮助她,有的说给她衣裳,有的说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救穷苦人民等等。这所有的都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面对任重道远的课程改革,我们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展性、创造性的主阵地,学生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他们的自主活动、创新实践形成。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增强生命主体意识,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主体,把求学活动当作是生命与生命的沟通过程,那么,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很显然,是学生没有创造力吗?不是。是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的这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得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的这块沃土上。
一、培养“勤思、善思”,鼓励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为他们创造机会,对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使学生乐于质疑。
(一)重视预习,激发疑问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预习的意义在于使学生经历有价值的心里过程”。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疑难问题,并作好记载,这样不仅为学生新课做了有效的铺垫,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
(二)注重方法指导
当学生的学习疑点产生以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碎,甚至荒唐,很难抓住重点。这时,我们不应该采取否定、指责的态度去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探索,引导他们阅读不同类型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发问:写人的记叙文问:写谁?人物有什么性格、品质?通过什么事来表现他们的品质?写事的文章,问:写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怎样?状物写景的,问:写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写,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掌握了发问方法后提问的就不至于无头绪。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学生们积极质疑:“田忌和谁赛马?他们怎么比赛?田忌的每个等级的马都比齐王威王的马差,为什么会取胜呢?……他们已能有针对性地发问,把思维的触角伸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伸向知识的深处。
(三)培养阅读兴趣,以读引思
阅读是思维创新的基础,通过阅读,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可通过启发引导,对学生进行激趣,学生在阅读时就会“勤思、善思”。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让学生反复阅读,启发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质疑问难: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战士们完成任务会怎么想的?同学们在质疑问难、解答问题中,就会自然地回顾前边已知的知识,并在已有的基础上,思考一个新知识:五壮士既然已经完成了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这样,通过启发学生和质疑问难,新知识的难度就变小,就比较容易理解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意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发散与集中相结合,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指人类在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教学中,精心設计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她的爸爸为什么打她?她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请你当小作家,来改写这个故事。提出这个问题,是来培养、诱发学生发撒思维。学生动脑后,会提出了几种假设……教师相机评点、总结,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巧找机会设问,铺开思维新路
(一)导语设问,激发兴趣
新课伊始,正如一场戏的序幕,必须用最简洁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如教《桂林山水》之类课文,开课时,只要简单设问:同学们游览哪些名山胜景呢?心情怎么样?而后又把话锋急转说:这节课,咱们要一起去参观——游览——这简短的语言就好像磁石,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钥匙,悄然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像风帆,将学生引向知识的大海……
(二)题眼设问,把握重点
教材里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点睛之笔”,若从题目入手设问,可以使教材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揭示新课,可以单刀直入。如《飞夺泸定桥》一课,可紧扣题眼“飞”字设问:“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让学生依据课文展开多向思维。
(三)矛盾设问,强化思维
不少课文中蕴含着“矛盾”,那是作者的别具心裁,让文章的说服力更强。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抓住矛盾句“焦急而又耐心等待”,这时设问:当时人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焦急”?又为什么会“耐心”?这样设问会加深学生理解,拓展思维,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启发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调动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众多信息,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便能丰富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一)扩想,即根据课文的有关语句,将语句的内容加以开拓想象
如《火烧云》文中描写云的形状这段话中,写云像马,像狮子等,我便问学生,那火烧云的形状除了书上所说的以为,大家想想,还可能会有什么形状呢?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各种样子,如孔雀、鲸等等 。
(二)联想,即由相似的此事物想到彼事物
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是引导学生写一些打比方的句子,让学生明白必须是两个相似的事物。另外经常引导学生由文章而联想到别的内容。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进行这样的训练,看到小女孩过着悲惨的生活,如果你当时是她的同龄人,你会怎样做?会怎样想?那么学生就联系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其实是创造思维的过程,有的说会热心帮助她,有的说给她衣裳,有的说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救穷苦人民等等。这所有的都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面对任重道远的课程改革,我们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发展性、创造性的主阵地,学生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他们的自主活动、创新实践形成。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增强生命主体意识,真正把学生当作具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主体,把求学活动当作是生命与生命的沟通过程,那么,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必将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