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在聚焦落实过程中要扬长补短,立足实业优势,在稳产业链、供应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处处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作为长三角三省一市中经济体量最大、产业基础雄厚的江苏,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开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区域发展贡献更多江苏力量?为此,本刊专访了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他认为,江苏在聚焦落实过程中要扬长补短,立足实业优势,在稳产业链、供应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青商》:在您看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开创发展新局面,江苏应该聚焦哪些方面?
陈柳:“一体化”是手段,“高质量”是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长三角地区要在经济、科技、城市建设、区域协调、对外开放、生态绿色、公共服务这些方面努力突破,争做全国的示范。应该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七个方面是当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与着力点。江苏在聚焦落实过程中要扬长补短:在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要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进行突破,金融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在城市建设方面,既要做好旧改等民生工程,同时南京、苏州等重点城市作为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风向标,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房住不炒”,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区域协调方面,江苏作为全国的发达地区,内部同样存在苏南苏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在区域不同功能定位下考虑苏北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南京要发挥在南京都市圈内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在带动苏皖毗邻地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浦东是长三角和全国对外開放的龙头,江苏自贸区要积极学习对标上海浦东,向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看齐,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和提升营商环境集聚全球人才,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
《青商》: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双重背景下,长三角如何突破产业链困境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江苏在其中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柳: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承担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江苏的特色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实力较强,江苏在稳产业链、供应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顺势进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对于进口受阻的环节,适时努力把国外因疫情停产的企业引入国内生产,实现产业链内移,扩大贸易合作伙伴朋友圈,提高我国产业链安全度。
第二,在新的形势下实施新一轮“走出去”。某种意义上,部分国外企业面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相似的困境,建议鼓励资本走出去,对陷入困境的产业链关键性企业,特别是产业链中上游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企业追加投资,以资本为纽带强化和巩固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第三,加强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研发突破。我国的供应链地位能否被取代,最终还是取决于我国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否完善,供应效率是否领先,产品质量是否可靠。
第四,加快我省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设。疫情后全球产业链在纵向分工上趋于缩短、在横向分工上趋于区域化集聚,这肯定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与我国产业集群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倾向高度一致。江苏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尤其要注意各市区的协作,提升产业大集聚的竞争力。
《青商》:您此前提到,要增强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链竞争力,一个观点就是打造跨地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全球价值链能级。在这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
陈柳:从国际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世界级产业集群不可能数量太多,长三角要集中力量打造几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总是在若干个产业领域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如美国的飞机,日本、德国的汽车,韩国的芯片存储,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制程技术,中国则初步形成以华为为代表的通信行业的国际优势。因而,我们应当聚集资源,而不宜在较小的地理尺度内提出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的目标。
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来看,传统的关于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忽视了区域之间的产业链联系。我们从实践调研中发现,苏州、南通等地的现代纺织,配套很多来自浙江绍兴、湖州地区;江苏沿江船舶海工的钢结构来自苏北地区。不能说相隔数百公里的地理距离,就是产业链分散,就说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长三角范围构建跨区域产业集群的提出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推进,交通枢纽建设日渐成熟,大大降低了地理成本;二是长三角地区具有天然的产业历史联系。因此,跨区域的合作应当首先重视毗邻地区的产业集群,尤其重视苏锡常毗邻地区的产业天然形成跨市集群、产业链具有广泛联系的跨省集群,防止机械地因为集群“称号”的分布而忽视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
《青商》:数月来,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方面,作为探路先锋的长三角,有着怎样的优势?这一契机又会给江苏带来怎样的新跃升?
陈柳:如果说我们“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十四五”应该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从结构性改革延伸到双循环。我认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是扩大内需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疏通产业链内外循环中的堵点,保障经济体系中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
第一,需求体系需不断升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三去一降一补”主要还是供给管理,但当前需求体系也要不断升级,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长三角经济实力在全国举足轻重,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长三角将巨大的经济体量转化为对内需的牵引作用有赖于一个重要前提,这个前提就是长三角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长三角一体化是双循环的重要实践。第二,供给体系要不断优化。核心是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核心,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江苏过去在外向型经济时代通过营造优秀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率先在长三角溢出,在前一轮以嵌入全球价值链为主的国际循环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江苏吸引外资可以更多地服务于国内市场,而不一定是加工贸易;应当更多地利用产业链配套齐全、综合要素条件好的优势,努力吸引集聚国际创新要素尤其是高端人才为科技创新服务。第三,制度体系要服务于供需双向升级。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制度是金融体系建设。中央反复强调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很大,这从资本市场大刀阔斧的注册制改革就能看出来。现在吸引大量的科技企业到创业板、科创板上市,这些企业将是向国内国际产业链循环中关键节点突破的生力军,江苏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平台作用。
《青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您认为,长三角的民营企业应当如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抓住其中机遇,从而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
陈柳: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是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和市场进入壁垒,这对广大民营企业尤其利好。第一,企业在长三角范围内有了兼并收购的机遇。协调长三角各个地区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定位,并不是要去协调哪个省市搞什么、不搞什么,而是在统一大市场下存在的兼并收购机制,能够突破人为的市场壁垒。这就能自动将产能重复和过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差异化的产业定位会通过区域内充分的兼并、收购、合作自动形成。第二,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区域协调作用。长三角拥有众多国内外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涵盖了先进制造、互联网经济等多个领域,可以设想,企业集团从产业配置上,将服务环节在上海,制造环节以苏浙皖为主,前者降低长三角商品和服务生产的交易成本,而后者则可以降低长三角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制造成本。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分工就演变为大型企业集团内部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分工,这种企业集团内部的协调难度将大大小于政府之间的协调难度,企业效率也将由此提升。
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处处激荡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作为长三角三省一市中经济体量最大、产业基础雄厚的江苏,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开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区域发展贡献更多江苏力量?为此,本刊专访了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他认为,江苏在聚焦落实过程中要扬长补短,立足实业优势,在稳产业链、供应链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青商》:在您看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开创发展新局面,江苏应该聚焦哪些方面?
陈柳:“一体化”是手段,“高质量”是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要求,长三角地区要在经济、科技、城市建设、区域协调、对外开放、生态绿色、公共服务这些方面努力突破,争做全国的示范。应该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七个方面是当前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方面与着力点。江苏在聚焦落实过程中要扬长补短:在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要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进行突破,金融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在城市建设方面,既要做好旧改等民生工程,同时南京、苏州等重点城市作为全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风向标,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房住不炒”,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区域协调方面,江苏作为全国的发达地区,内部同样存在苏南苏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在区域不同功能定位下考虑苏北相对欠发达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南京要发挥在南京都市圈内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在带动苏皖毗邻地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浦东是长三角和全国对外開放的龙头,江苏自贸区要积极学习对标上海浦东,向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看齐,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和提升营商环境集聚全球人才,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
《青商》: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双重背景下,长三角如何突破产业链困境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江苏在其中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柳: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承担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江苏的特色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实力较强,江苏在稳产业链、供应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顺势进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对于进口受阻的环节,适时努力把国外因疫情停产的企业引入国内生产,实现产业链内移,扩大贸易合作伙伴朋友圈,提高我国产业链安全度。
第二,在新的形势下实施新一轮“走出去”。某种意义上,部分国外企业面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相似的困境,建议鼓励资本走出去,对陷入困境的产业链关键性企业,特别是产业链中上游原材料、关键零部件企业追加投资,以资本为纽带强化和巩固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第三,加强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研发突破。我国的供应链地位能否被取代,最终还是取决于我国的产业配套体系是否完善,供应效率是否领先,产品质量是否可靠。
第四,加快我省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建设。疫情后全球产业链在纵向分工上趋于缩短、在横向分工上趋于区域化集聚,这肯定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与我国产业集群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倾向高度一致。江苏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尤其要注意各市区的协作,提升产业大集聚的竞争力。
《青商》:您此前提到,要增强长三角区域的产业链竞争力,一个观点就是打造跨地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全球价值链能级。在这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
陈柳:从国际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世界级产业集群不可能数量太多,长三角要集中力量打造几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总是在若干个产业领域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如美国的飞机,日本、德国的汽车,韩国的芯片存储,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制程技术,中国则初步形成以华为为代表的通信行业的国际优势。因而,我们应当聚集资源,而不宜在较小的地理尺度内提出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的目标。
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来看,传统的关于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忽视了区域之间的产业链联系。我们从实践调研中发现,苏州、南通等地的现代纺织,配套很多来自浙江绍兴、湖州地区;江苏沿江船舶海工的钢结构来自苏北地区。不能说相隔数百公里的地理距离,就是产业链分散,就说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长三角范围构建跨区域产业集群的提出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推进,交通枢纽建设日渐成熟,大大降低了地理成本;二是长三角地区具有天然的产业历史联系。因此,跨区域的合作应当首先重视毗邻地区的产业集群,尤其重视苏锡常毗邻地区的产业天然形成跨市集群、产业链具有广泛联系的跨省集群,防止机械地因为集群“称号”的分布而忽视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
《青商》:数月来,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方面,作为探路先锋的长三角,有着怎样的优势?这一契机又会给江苏带来怎样的新跃升?
陈柳:如果说我们“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十四五”应该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从结构性改革延伸到双循环。我认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是扩大内需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疏通产业链内外循环中的堵点,保障经济体系中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
第一,需求体系需不断升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的“三去一降一补”主要还是供给管理,但当前需求体系也要不断升级,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长三角经济实力在全国举足轻重,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4,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但是,长三角将巨大的经济体量转化为对内需的牵引作用有赖于一个重要前提,这个前提就是长三角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长三角一体化是双循环的重要实践。第二,供给体系要不断优化。核心是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核心,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江苏过去在外向型经济时代通过营造优秀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率先在长三角溢出,在前一轮以嵌入全球价值链为主的国际循环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江苏吸引外资可以更多地服务于国内市场,而不一定是加工贸易;应当更多地利用产业链配套齐全、综合要素条件好的优势,努力吸引集聚国际创新要素尤其是高端人才为科技创新服务。第三,制度体系要服务于供需双向升级。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制度是金融体系建设。中央反复强调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很大,这从资本市场大刀阔斧的注册制改革就能看出来。现在吸引大量的科技企业到创业板、科创板上市,这些企业将是向国内国际产业链循环中关键节点突破的生力军,江苏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平台作用。
《青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您认为,长三角的民营企业应当如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抓住其中机遇,从而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
陈柳: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是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和市场进入壁垒,这对广大民营企业尤其利好。第一,企业在长三角范围内有了兼并收购的机遇。协调长三角各个地区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定位,并不是要去协调哪个省市搞什么、不搞什么,而是在统一大市场下存在的兼并收购机制,能够突破人为的市场壁垒。这就能自动将产能重复和过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差异化的产业定位会通过区域内充分的兼并、收购、合作自动形成。第二,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区域协调作用。长三角拥有众多国内外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涵盖了先进制造、互联网经济等多个领域,可以设想,企业集团从产业配置上,将服务环节在上海,制造环节以苏浙皖为主,前者降低长三角商品和服务生产的交易成本,而后者则可以降低长三角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制造成本。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分工就演变为大型企业集团内部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分工,这种企业集团内部的协调难度将大大小于政府之间的协调难度,企业效率也将由此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