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多模态外语教学成为可能。多模态教学无疑丰富了教学意义的表达,但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调配各种模态高效的建构课堂意义是当前教师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以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作为语料进行个案分析,以期对模态配合问题的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配合
1.多模态话语分析
语言文本一直是传统话语分析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的话语研究已经不能深入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交际的整个过程。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话语不能完全构建整个交际的意义,图片、声音、动画,甚至人在交际过程中展现的伴语言特征如声调、眼神、表情等等都在交际中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交际的实现依靠的不是单纯的语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同时进行。这种以多种模式同时进行的交际方式就是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10)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增加了图像声音在意义表达上的使用,在这一点上,传统的教学话语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话语的多模态变化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2.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
受语言课自身性质的限制,大学英语课程长久以来饱受诟病,沉闷乏味,英语教师满堂灌一直是学生们控诉的焦点,多模态授课方式的引入无疑会给课堂带来活力增加亮点。那么究竟会有哪些模态参与到多模态外语教学当中呢?首先,虽然打破了“语言独尊”的局面,口头模态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模态和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以PPT为载体的视频、音频图像文件的使用让我们认识到非语言特征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教师而言,伴语言因素,如音调、手势,表情、移动、凝视、距离等在人际功能意义上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还涉及到课堂布置等外部环境等也对课堂意义的构建有一定的影响,考虑到篇幅的限制,我们只选择前三种模态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旨在研究上述三种模态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协同合作共同建构积极有效的课堂话语意义。
3.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对上述三种模态的利用,以及这三种模态组合的互补关系。我们采用的是个案研究的方法,语料选自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技能竞赛的特等奖获得者韩老师听说课的授课视频(18分52秒)。选择特等奖获得者作为研究对象是希望研究结果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伴语言因素指标将借助语言学分析软件ELAN4.8.1对韩老师的视频做多层级的同级标注。此款软件是专门为语言学分析设计的标注软件,能同时对图像声音和语言做同步标注。此软件将对韩老师在教室内的调、手势,表情、移动、距离等做出具体的统计和分析。
研究问题主要围绕着口头模态、PPT模态和伴语言模态是如何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相互补充构建课堂话语意义的。
4.分析与讨论
4.1 教学描述
由于是教学比赛,视频仅有18分52秒。整個课堂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口头交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运用了大量的手势、眼神、位置移动、音调变化等方式,PPT提供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声音和录像。教学的主题是“The Man-made World”。按照传统听力课程设计模式,韩老师也将本章教学分为四个环节:(1)lead-in;(2)video course; (3) discussion;(4)homework。由于教学比赛中韩老师主要突出了前两个环节,而后两个环节只是象征性地在比赛中展示了一下,因此在下面的讨论分析中,我们也将重点放在前两个环节分析韩老师是如何将三种模态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本章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个话题来训练学生们的听说能力,能够在听说中使用相关的词汇,如熟知的建筑物,the Eiffel Tower, pop out...以及英语口语中常用的语气词如 man, you are too much等。
4.2 分析与讨论
4.2.1 lead-in
导入是大学英语开启新话题的一个重要课堂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即将展开的新话题的语境中去,同时输入话题相关词汇,减少进入重点学习内容时可能遇到的语言障碍,因此对于这部分,教师应当把握的重点是如何创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在放松的心情下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并能够获得相应的语言输入。在这一环节,韩老师用了4分33秒的时间及9张PPT。PPT1以地球图片为背景,配合标题“The man-made World”,为教师的口头话语提供支持,共同完成了标题语篇的作用。PPT2以文字为中心,介绍了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下面课堂内容的展开做铺垫,作用同PPT1,既支持教师的口头话语。PPT3到PPT9均为图片和文字的组合,在这一部分韩老师列举了世界上著名的建筑物,如比萨斜塔、泰姬陵等等。展示的方式为大幅图片外加文字说明,图片清晰明了,文字加粗突出重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面,教师运用了大量的肢体语言,同时变换距离、音调、面部表情。软件ELAN4.8.1的统计结果显示,韩老师在不到5分钟的视频中微笑7次,沉思2次,眼神交流20次,运用手势35次,在空间位置上,变换位置8次,其中正式位置1次,非正式位置7次,说话音调增高5次,降低6次。在这一环节中,韩老师的空间位置基本保持在第一排学生的正前方一米不到的位置,仅有一次由于操作电脑的需要而站到了讲台上;不到5分钟的课程几乎全程微笑,与学生们一直保持眼神交流,观察学生们的课堂反应,在介绍著名建筑物时反复配以手势,在强调重要的词汇时多次利用升降调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从学生们现场的参与度和反应来看,韩老师的PPT简洁大方,身体语言运用得当,很好的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听力内容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4.2.2 Video Course
导入在英语课堂中是相对容易把握的一个环节,因为涉及到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些课外知识,容易产生代入感,而听力材料对学生们来说难度加大,而且内容上可能是生活场景的复现也可能是科普知识,趣味性不强,这个环节对所有英语老师来说都是难点和重点。这一环节,韩老师用时10分30秒,其中,视频时间约为4分钟,核对答案时间1分30秒,实际上韩老师的表现时间和导入部分相当,同为5分钟,共有6张幻灯片。听力材料为Takeshi和Roberto二人的一段真实场景对话,PPT10是文字和图片的结合,主要配合教师的课堂话语,为接下来学生们的听力任务做简要说明;PPT11是视频和文字的组合,PPT12是图片和文字的组合(图片为视频中截取的图片),为学生的听力任务提供具体的信息;PPT13完全有文字组成,是本节课听力难点内容和重点内容的展示,韩老师用一个三栏word表格,并用颜色将三类语言点分别标识出来,使之一目了然。这一部分没有多余的图片和声音,旨在突出重点,一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PPT14、PPT15突出文字信息,同时搭配了一副Takeshi和Roberto的小图片,放置在PPT的右下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文字内容是关于听力材料的填空练习题。这一环节中,韩老师的PPT做的相当简洁,这个主要和听力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息息相关的。听力课本身是一门让学生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情绪的课程,过多修饰的PPT在这种情绪之下会带走学生们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因此韩老师的PPT设计与课程性质是相符的。在伴语言的使用上,ELAN4.8.1记录了韩老师在总共5分钟的video course这个环节所呈现的伴语言因素的使用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韩老师微笑14次,夸张表情3次,眼神交流30次,运用手势67次,在空间位置上,变换位置12次,其中正式位置2次,非正式位置6次,说话音调增高10次,降低5次。虽然同为5分钟的展示时间,韩老师的伴语言使用却比导入部分丰富的多,现结果分析如下:如上所述,video course 是整个听力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单纯依靠难度上升的听力内容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的,因此在ppt的制作上以及教师在副语言因素的使用上在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PPT的制作如果过于花哨,在同一内容的表达上使用过多的模态只会增加学生们对无关教学目的的内容产生兴趣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点上面已经详述过,此处不再赘述。而教师对伴语言因素的应用无疑课堂氛围的构建,师生互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韩老师的表现上看,在令学生们感到枯燥厌烦的video course 这部分,韩老师对副语言要素的利用显然更为频繁,远远高于导入部分。在这一环节,韩老师双手摊开,讲话时身体略微前倾,与全班同学保持着眼神交流,表达了对同学们语言产出的鼓励和期待,同时不断变换空间位置,尽可能照顾到班级每个角落的同学,通過微笑、点头、手势等肯定学生们的表现。PPT13是整堂听力课的难点,是对听力内容难点的讲解,韩老师只用word的三栏表格搭配文字颜色的变化对词汇和句型进行了归纳,没有花哨的图片和声音视频文件,但对这部分的讲解,韩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手势,表情,声调的变化等等。ELAN 4.8.1显示在PPT13的讲解上,韩老师共投入2分45秒的时间,手势变化多达29次,在讲解“you are too much”和“you know what”这两个日常用语时,使用声调12次,降调8次,夸张表情两次,夸张的手势两次。
5.结论
通过对韩老师课堂分析,我们发现多模态话语课堂既丰富了外语课堂,对课堂操作提供了各种可能行,同时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还要对现代多媒体技术了如指掌,同时能够合理地运用伴语言和副语言等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模态整合到一起发挥最大的作用,创造出最佳课堂效果,而这也是今后外语教师在多模态外语课堂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Kress,G.&T.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Arnold, 2001.
[2]Van Leeuwen,T.Introducing Social Semiotics[M].London:Rutledge,2005.35-36.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9.
[5]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的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
[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8( 1).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8]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教学,2010(2).
[9]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注:
本文由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201329649)资助。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配合
1.多模态话语分析
语言文本一直是传统话语分析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的话语研究已经不能深入全面地分析和研究交际的整个过程。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话语不能完全构建整个交际的意义,图片、声音、动画,甚至人在交际过程中展现的伴语言特征如声调、眼神、表情等等都在交际中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交际的实现依靠的不是单纯的语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同时进行。这种以多种模式同时进行的交际方式就是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10)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增加了图像声音在意义表达上的使用,在这一点上,传统的教学话语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话语的多模态变化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2.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
受语言课自身性质的限制,大学英语课程长久以来饱受诟病,沉闷乏味,英语教师满堂灌一直是学生们控诉的焦点,多模态授课方式的引入无疑会给课堂带来活力增加亮点。那么究竟会有哪些模态参与到多模态外语教学当中呢?首先,虽然打破了“语言独尊”的局面,口头模态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模态和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以PPT为载体的视频、音频图像文件的使用让我们认识到非语言特征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对教师而言,伴语言因素,如音调、手势,表情、移动、凝视、距离等在人际功能意义上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还涉及到课堂布置等外部环境等也对课堂意义的构建有一定的影响,考虑到篇幅的限制,我们只选择前三种模态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旨在研究上述三种模态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协同合作共同建构积极有效的课堂话语意义。
3.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对上述三种模态的利用,以及这三种模态组合的互补关系。我们采用的是个案研究的方法,语料选自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技能竞赛的特等奖获得者韩老师听说课的授课视频(18分52秒)。选择特等奖获得者作为研究对象是希望研究结果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伴语言因素指标将借助语言学分析软件ELAN4.8.1对韩老师的视频做多层级的同级标注。此款软件是专门为语言学分析设计的标注软件,能同时对图像声音和语言做同步标注。此软件将对韩老师在教室内的调、手势,表情、移动、距离等做出具体的统计和分析。
研究问题主要围绕着口头模态、PPT模态和伴语言模态是如何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相互补充构建课堂话语意义的。
4.分析与讨论
4.1 教学描述
由于是教学比赛,视频仅有18分52秒。整個课堂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口头交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运用了大量的手势、眼神、位置移动、音调变化等方式,PPT提供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声音和录像。教学的主题是“The Man-made World”。按照传统听力课程设计模式,韩老师也将本章教学分为四个环节:(1)lead-in;(2)video course; (3) discussion;(4)homework。由于教学比赛中韩老师主要突出了前两个环节,而后两个环节只是象征性地在比赛中展示了一下,因此在下面的讨论分析中,我们也将重点放在前两个环节分析韩老师是如何将三种模态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本章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个话题来训练学生们的听说能力,能够在听说中使用相关的词汇,如熟知的建筑物,the Eiffel Tower, pop out...以及英语口语中常用的语气词如 man, you are too much等。
4.2 分析与讨论
4.2.1 lead-in
导入是大学英语开启新话题的一个重要课堂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即将展开的新话题的语境中去,同时输入话题相关词汇,减少进入重点学习内容时可能遇到的语言障碍,因此对于这部分,教师应当把握的重点是如何创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同学们在放松的心情下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并能够获得相应的语言输入。在这一环节,韩老师用了4分33秒的时间及9张PPT。PPT1以地球图片为背景,配合标题“The man-made World”,为教师的口头话语提供支持,共同完成了标题语篇的作用。PPT2以文字为中心,介绍了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下面课堂内容的展开做铺垫,作用同PPT1,既支持教师的口头话语。PPT3到PPT9均为图片和文字的组合,在这一部分韩老师列举了世界上著名的建筑物,如比萨斜塔、泰姬陵等等。展示的方式为大幅图片外加文字说明,图片清晰明了,文字加粗突出重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面,教师运用了大量的肢体语言,同时变换距离、音调、面部表情。软件ELAN4.8.1的统计结果显示,韩老师在不到5分钟的视频中微笑7次,沉思2次,眼神交流20次,运用手势35次,在空间位置上,变换位置8次,其中正式位置1次,非正式位置7次,说话音调增高5次,降低6次。在这一环节中,韩老师的空间位置基本保持在第一排学生的正前方一米不到的位置,仅有一次由于操作电脑的需要而站到了讲台上;不到5分钟的课程几乎全程微笑,与学生们一直保持眼神交流,观察学生们的课堂反应,在介绍著名建筑物时反复配以手势,在强调重要的词汇时多次利用升降调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从学生们现场的参与度和反应来看,韩老师的PPT简洁大方,身体语言运用得当,很好的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听力内容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4.2.2 Video Course
导入在英语课堂中是相对容易把握的一个环节,因为涉及到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些课外知识,容易产生代入感,而听力材料对学生们来说难度加大,而且内容上可能是生活场景的复现也可能是科普知识,趣味性不强,这个环节对所有英语老师来说都是难点和重点。这一环节,韩老师用时10分30秒,其中,视频时间约为4分钟,核对答案时间1分30秒,实际上韩老师的表现时间和导入部分相当,同为5分钟,共有6张幻灯片。听力材料为Takeshi和Roberto二人的一段真实场景对话,PPT10是文字和图片的结合,主要配合教师的课堂话语,为接下来学生们的听力任务做简要说明;PPT11是视频和文字的组合,PPT12是图片和文字的组合(图片为视频中截取的图片),为学生的听力任务提供具体的信息;PPT13完全有文字组成,是本节课听力难点内容和重点内容的展示,韩老师用一个三栏word表格,并用颜色将三类语言点分别标识出来,使之一目了然。这一部分没有多余的图片和声音,旨在突出重点,一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PPT14、PPT15突出文字信息,同时搭配了一副Takeshi和Roberto的小图片,放置在PPT的右下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文字内容是关于听力材料的填空练习题。这一环节中,韩老师的PPT做的相当简洁,这个主要和听力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息息相关的。听力课本身是一门让学生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情绪的课程,过多修饰的PPT在这种情绪之下会带走学生们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因此韩老师的PPT设计与课程性质是相符的。在伴语言的使用上,ELAN4.8.1记录了韩老师在总共5分钟的video course这个环节所呈现的伴语言因素的使用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韩老师微笑14次,夸张表情3次,眼神交流30次,运用手势67次,在空间位置上,变换位置12次,其中正式位置2次,非正式位置6次,说话音调增高10次,降低5次。虽然同为5分钟的展示时间,韩老师的伴语言使用却比导入部分丰富的多,现结果分析如下:如上所述,video course 是整个听力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单纯依靠难度上升的听力内容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的,因此在ppt的制作上以及教师在副语言因素的使用上在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PPT的制作如果过于花哨,在同一内容的表达上使用过多的模态只会增加学生们对无关教学目的的内容产生兴趣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点上面已经详述过,此处不再赘述。而教师对伴语言因素的应用无疑课堂氛围的构建,师生互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韩老师的表现上看,在令学生们感到枯燥厌烦的video course 这部分,韩老师对副语言要素的利用显然更为频繁,远远高于导入部分。在这一环节,韩老师双手摊开,讲话时身体略微前倾,与全班同学保持着眼神交流,表达了对同学们语言产出的鼓励和期待,同时不断变换空间位置,尽可能照顾到班级每个角落的同学,通過微笑、点头、手势等肯定学生们的表现。PPT13是整堂听力课的难点,是对听力内容难点的讲解,韩老师只用word的三栏表格搭配文字颜色的变化对词汇和句型进行了归纳,没有花哨的图片和声音视频文件,但对这部分的讲解,韩老师投入了大量的手势,表情,声调的变化等等。ELAN 4.8.1显示在PPT13的讲解上,韩老师共投入2分45秒的时间,手势变化多达29次,在讲解“you are too much”和“you know what”这两个日常用语时,使用声调12次,降调8次,夸张表情两次,夸张的手势两次。
5.结论
通过对韩老师课堂分析,我们发现多模态话语课堂既丰富了外语课堂,对课堂操作提供了各种可能行,同时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还要对现代多媒体技术了如指掌,同时能够合理地运用伴语言和副语言等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模态整合到一起发挥最大的作用,创造出最佳课堂效果,而这也是今后外语教师在多模态外语课堂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Kress,G.&T.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Arnold, 2001.
[2]Van Leeuwen,T.Introducing Social Semiotics[M].London:Rutledge,2005.35-36.
[3]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9.
[5]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的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
[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8( 1).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8]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教学,2010(2).
[9]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注:
本文由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201329649)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