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可以杀人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k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对于正负能量的误解甚而到了可笑的地步。这回,一个10岁童的自杀事件让我想到,起关键“毙命”作用的,正是这样一个跟“能量”相关的观念。
   自然,这个观念不能成为法庭审判的依据,毕竟,惨剧的发生跟10岁孩童心理的稚嫩相关。但我还是要追溯那个最初的“导火索”,这导火索即是那位老师对于正能量与负能量的过于偏执的理解和误判,即是:老师的一个批语——要传递正能量。
   这话,与说这篇作文传递负能量,是一个意思。这话的针对性是,缪可馨在作文末尾阐发了这样的感言:“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个10岁的孩子能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联想到人间某些人的伪善,真是难能可贵,该大大点赞才是,不知那位语文教师竟为何把这扯到“负能量”上去。于是,一个没有“传递正能量”的误判伤透了10岁童的心,于是瞬间发生了越过栏杆跳楼自杀的惨剧。此中起作用的,无疑是老师的不恰当的批评(在写批语之前,她还口头对繆繆说,“要写一个具体事例,作文中尽量传递正能量”),而这不恰当的批评正是来源于对正负能量问题的误解。
   由《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想到人间的伪善和骗局,这是负能量思维?只有把人群中的恶人看成好人,才算“正能量”思维?或说,只有说世界单有光明面而无阴暗面,才算是“正能量”思维?或说,只有说天空万里无云才算是正能量,说浮云蔽日或乌云满天,就是负能量?正是出于对“能量”的偏执理解,这位语文老师对缪可馨同学的作文做了很古怪的判断和否定性的评价。
   这位老师对“负能量”的理解也太宽泛了。似乎纯洁无瑕的孩子对坏人毫无防范,当拐卖儿童的人贩子拉他手的时候就乖乖地跟着走,这才是正能量?对伪善和欺骗有所认识怎么成了负能量?以这样的“正能量”教育孩子会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恐怕只能是毫无独立思考、毫无自我意识的唯唯诺诺的一代人。不難想象,这位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会怎样荒谬地推行她的能量观,会扼杀多少稍有独立思考的学生的智能和性灵!
   然而,世界真的是单一色调吗?看到了这个世界并非单一色调就是罪过?我只拿绘画中的素描来说明。素描教学,美术老师都会教学生一个基本的观察方法,即“黑白灰三个调子”。白是受光面,黑是背光面,灰是中间调子或过渡调子。假如去掉画面的暗调子,只有明调子,我们还能看到画面上物体的存在吗?如是这样,一张素描画就只能是一张白纸。整个外在世界的显现,不正是因为同时存在着“受光面”与“背光面”也即光明面与黑暗面吗?
   说黑的存在就是负能量,说白的存在才是正能量?说人健康是正能量,说他有病就是负能量?说官员清廉是正能量,揭露官员贪腐就是负能量?岂知,治病,不就是为了人更健康,反贪不就是为了倡廉?常说的批评与表扬、惩恶与扬善,这“正”“负”的两面,不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的“相反相成”吗?怎么能将揭露负面东西与负能量划等号呢?
   进一步说,如果把矛盾律讲的对立统一的两面、“二分法”说的事物的两面、中国阴阳学所说的阴阳两面分成可以言说的和不可以言说的,那么我们如何能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呢?这种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单打一”的世界观会将我们的社会引向何处,各位想想看。
   这应当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或说基本常识。然而,“能量观”一旦被歪曲,就变得荒谬无比,其后果就可能比死一个10岁童严重得多。这样一种偏执和错觉,会让所有该被揭露的人和现象逃之夭夭,社会污垢会因长久不被认识、不得清除而越积越多,以至于社会污垢满眼时,仍然有人盲目地唱着“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同时,凡是完整地说出世界真相的,都受到所谓负能量的指责。
   缪可馨事件或许不能说明观念可以“杀人”的普遍性,但错误观念可以软性地扼杀一个社会则是必然。
其他文献
王羲之去看会稽老妪的鹅,结果老妪烹鹅以待。简直暴殄天物,气得王羲之七窍生烟,晚饭也没吃,倒头便睡。谁知一觉醒来,竟不辨西东,不知魏晋,更不知己为何人。  站在公元2019年的都市大街上,王羲之被高楼林立、车来车往的繁华吓呆了。正走投无路时,幸遇一热心青年。青年问其擅长何事,王羲之答道:“只会写字和作诗。”青年慨叹,如今啥啥都用电脑,写字、作诗附庸风雅还行,若凭此养家糊口,怕是要喝西北风。得知王羲之
期刊
犬的诉说,其实就是狗叫,或者犬吠。只是人類听不懂狗汪汪的是什么意思。我的慧根浅,也听不懂。但想替狗说几句。以下的文字就是犬说了。  本犬最不高兴的事,是你们人类既万般疼爱我。又万般折磨我。疼爱的是我的身体。折磨的是我的灵魂。一些不好听的词语往往和我联系在了一起,“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狗眼看人低”……既然把我当作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就应该平等对待,以生命的本质考量,世间万物应是等同的。  我的眼看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很有恕道的成分,比如讲到人与人的相处,有两句话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很深,一句是“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另一句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前一句不难解,这里略过不说,后一句我们可以翻译一下,大意是:水太洁净了,什么微生物都没有,鱼很难生存下去;人太精明了,对别人看得太清楚,就没人跟你玩了。  人不“至察”,与别人的关系会不会好?这句话似乎得分两层说。你不“至察
期刊
中华精粹,九州奇葩。上承天地之灵,下秉江山之韵。纵横宏宇,幻化万千若此,驰骋苍茫,通晓尽皆谁能?惟诗词耳。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外卖小哥雷海为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夺冠,恰恰是因为心中有诗,內心柔软而善感,美好而坚定。  在苟且的人生当中,唯有回归诗意,找到更合适的焦距,方能感受生活的淡定与从容,绽放出精彩人生。  诚然,许多人都曾怀揣着梦想。精打细算地培育一个爱好
期刊
放屁应该算是一个动宾词组。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生理现象。有顺口溜言道:放屁不算丑.只要肚里有;你有你就放,不放是混账。放屁是俗称。但它的雅称却是小时候听我的农民老娘说的,叫“出虚恭”。现在想一想,这个雅称很有学问,很贴切。  放屁是很容易完成的个人行为,瞬间即成。可以说在任何环境下和任何时空中都能完成。走路、说话、工作、上网、写作、回帖甚至睡觉、吃饭时,都不影响放屁。有的人形容自己事多忙碌。常常爱用
期刊
初见莆田玉湖陈氏宗祠门联“一门二宰相。九代八太师”时,就像当年在福州某地游览并瞻仰x氏宗祠看到“一代帝师,三部尚书”八字一样,很有些不以为然。我心中嘀咕:即便祖上如此显赫又便如何?然而。进门另见一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就有些肃然起敬了,开始隐约感觉到陈氏宗祠的文化底蕴。如果说前面那副对联有炫耀官衔之嫌,那么。后面这副对联则意在激励后人。  稍稍了解玉湖陈氏的历史。便知前一副对联所谓“一门
期刊
记错了(记错的反省)  暑假,陪儿子回了趟老家。临别时,老母亲突然念叨:你老头今年90岁了,要不要做?  乡村的风俗,人死了以后,逢十的生日也是要做的,烧点黄纸、锡箔或是冥币,还要请本家和邻居吃顿饭。  我想,这些其实都是做给妈妈看的,便一口答应: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后问她:哪天?  妈妈说,七月三十。乡下人说的都是农历。我赶紧在手机上翻日历,七月三十,对应公历9月9日,脱口而出:真巧,星期天
期刊
近二十年来,学界、专业人士乃至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呼声很高。的确,实施垃圾分类既能够有效减量,保护环境,又能够使资源回收再利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垃圾分类工作推行得步履蹒珊,并不顺利。由此导致垃圾分类的现状是:虽然我们提出垃圾分类已经多年,但真正做到完全意义(投放一收集一处理一再利用)上的垃圾分类的地方少之又少。  这一问题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记得2017年京城一家全国性报纸的“读者来信”
期刊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名叫《蚂蚁的尖叫》,其中有一段主人公的独白令我至今印象深刻:“我跨过七大海洋,攀越七大高山,走过所有河谷,穿越广大平原,抵达世界各地。等我回到家,却惊异地发现全世界,就在我家花园那一片叶子的露珠里。”  这段话经典的原因就在于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当我们没有出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在哪里。我们期望着与最美好的世界相遇,不辞千里万里跋涉。我
期刊
《杂文月刊》(原创版2019年6月上)《老人长寿是福还是袱?》为老人鼓与呼,笔者双手赞成。但老人长寿是福还是(包)袱?横看成岭侧成峰。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底,60岁以上人口2.41亿,占17.3%;上海老龄化高于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占24.5%。我国老龄化几个特点:人口基数大,占世界22%;增速快,由成年型到老年型只用18年,法国115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