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玉湖陈氏宗祠的两副对联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ing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莆田玉湖陈氏宗祠门联“一门二宰相。九代八太师”时,就像当年在福州某地游览并瞻仰x氏宗祠看到“一代帝师,三部尚书”八字一样,很有些不以为然。我心中嘀咕:即便祖上如此显赫又便如何?然而。进门另见一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就有些肃然起敬了,开始隐约感觉到陈氏宗祠的文化底蕴。如果说前面那副对联有炫耀官衔之嫌,那么。后面这副对联则意在激励后人。
  稍稍了解玉湖陈氏的历史。便知前一副对联所谓“一门二宰相”,指的是四世孙陈俊卿和九世孙陈文龙。陈俊卿在宋孝宗时为相,陈文龙在南宋末年为相。“九代八太师”也由他们二人而来,他们生前为“相”,不仅自己身后被赠太师,前三代先人也被追封太师,“一门二宰相”也就“九代八太师”了,这或许就叫“荣宗耀祖”罢。
  后一副对联也有点来历。相传那年科举考试,莆田中进士的很多,宋高宗问同是莆田籍的状元黄公度与榜眼陈俊卿个中缘由,黄公度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有点答非所问;陈俊卿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却是说得很到位。这两句话,以后就在莆田地区广为流传。“家贫子读书”并不意味着家不“贫”的“子”不必读书。玉湖陈氏“至俊卿始大”,陈俊卿的后人陈文龙“濡染先训,而溢励志殖学以继承之”(《莆阳名公事述》)便是例证。
  古人有不少文章,是将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例如“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所谓“读书做官”论大概就由此归纳而来。不必讳言,只为做官而读书的历来就不乏其人,“家贫”的想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来改变命运,家不“贫”也想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来光耀门庭,往仕途上挤的人特别多,大致与此相关。
  我也记得,古代还有“读书种子”一说。当年道衍和尚“跪而密启”朱棣“武成之日”勿杀“素有学行”的方孝孺,称“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从道衍和尚这番话看,这种“读书种子”是由“学”与“行”这两个方面合成的,“学”是读书人的学问,“行”是读书人的操行。这种“读书种子”之“读书”,大致就与只为做官。只为获取功名利禄的“读书”有别。我很敬仰江浙一带的钱氏,从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起,直到现当代在诸多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不少钱姓大师。可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传的就是“读书种子”而不是官位。
  中國的读书人喜欢以松柏隐喻气节,陈俊卿将“家贫子读书”与“地瘦栽松柏”连在一起时,或许就有这层意思。他本人立身南宋官场也如同松柏,秦桧因为“察其不附已”而将他晾在一边。秦桧死后,他出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弹劾权相汤思退亦颇见风骨。陈文龙的气节,则更多体现在外敌之前。他在莆田南北的福州与泉州均已沦陷之时。树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旗帜,誓死抗击元军。陈文龙在答复蒙元唆都元帅的劝降书时,以《孟子》的“效死勿去”与《左传》的“有殒无二”表明自己心志。因叛徒出卖被俘并被押往福州时,面临董文炳以刀胁逼,指腹说。“此中皆节义文章,宁相逼耶”?由此足见他的气节操守与“读书”的关联,或许也可谓知行如一。他知道什么叫民族大义,且在生死关头付诸于行,以绝食抵御说降,连死也要死到岳庙中去。
  顺便说说陈文龙的族叔陈瓒,他以“侄不负国,吾不负侄”为誓,继续陈文龙的抗元事业,最后被元军车裂而死,他也是首提“地瘦栽松柏,家贫于读书”的陈俊卿的子孙,因为目睹南宋末年政治腐败而无意仕途,与一个“官”字无关,只是壮烈牺牲后,方才与“官”沾边,被赠兵部侍郎,谥忠武。
  因此我想,玉湖陈氏后人立祠纪念陈俊卿、陈文龙以及陈瓒等陈氏先祖,是因为这些陈氏先祖的人格、气节、民族大义与爱国情怀,与他们有没有当过宰相关系不大。这才是他们的价值取向,这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莆田玉湖陈氏宗祠门口的对联,倘若不是从立祠起就是“一门二宰相,九代八太师”,我倒还真想提议他们代之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呢!
其他文献
从历史上看,凡是具有能够顺应民心、为百姓做实事、好事的官吏,就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戴,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反之,就会遭到唾弃,遗臭万年。  读史,西汉武帝时期的左内史倪宽和唐德宗时期的京兆尹李实,就是正反两个典型案例。  西汉初期,汉武帝为了巩固刚刚取得的皇权,大肆重用“酷吏”。这些人为非作歹、妄杀无辜、鱼肉乡民,虽然后来多被汉武帝罢官或杀掉,但对官场的执政理念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据《资治通鉴
期刊
在一次大学同学聚会的饭桌上,有位曾在京师为官现已退休的老友,谈起官场上的一些往事,不胜感慨,他援引蒲松龄的一首小诗:“仕途乃迷途,几人不糊涂?待到清醒时,已踏黄泉路。”谈述了他对官员何为清醒、何为糊涂的深切见解。言辞恳切,闻者肃然。使我不由想起范蠡三迁的故事。  范蠡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最初投奔吴国,受到吴王夫差漠视,后来去往越国,深得越王勾践赏识,很快被封为大夫。由于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
期刊
封建专制社会,太监娶妻很普遍。当然,这多指那些炙手可热的大太监,穷途潦倒的小太监是没有这等“福分”的。东汉桓帝时期的四大太监徐璜、具瑗、左倌、唐衡飞黄腾达后,“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同时,“多取良人美女以为姬妾,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后汉书.宦者列传》)。唐朝时太监娶妻几乎成了常态,高力士、李辅国、仇士良等大太监都有妻室,且都是容貌美丽的年轻女子。明朝朱元璋规定,阉人不得娶妻,违者
期刊
很久以前,鸡属于百鸟的一种,是鸟王国的臣民,也和喜鹊、乌鸦、斑鸠、黄鹰一样在蓝天白云间自由飞翔。鸡个儿大精气盛,飞得又高又快,在百鸟中声望甚高,深受鸟王凤凰赏识,而且鸡族长被鸟王委以重任,封为鸟王国的秘书长。  一次凤凰召集百鸟朝拜盛会,令鸡秘书长发布文告,晓喻百鸟,一律按时赴会,不得迟误。  百鸟大会开幕了,凤凰在观礼台上向下面一瞥。满心不悦,满场全是一堆堆一群群各色各样的鸡,居然没有一只其他族
期刊
应朋友之邀。日前初旅菲律宾。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那是一个由7100个岛屿组成的“岛国”。我选择了几个岛屿游览,如薄荷岛的眼镜猴(体积仅有人的手掌大小,袖珍得很)和忘忧岛的原始风味,令我难忘。然而,给我深刻印象的则是马克坦岛上一座纪念亭中矗立的一块石座铜碑。  一般而言,墓碑有阴阳两面:阳面镌刻着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和立碑人姓名及年月,倘若有碑文则刻在阴面。马克坦岛上的这块墓碑与众不同,它
期刊
王羲之去看会稽老妪的鹅,结果老妪烹鹅以待。简直暴殄天物,气得王羲之七窍生烟,晚饭也没吃,倒头便睡。谁知一觉醒来,竟不辨西东,不知魏晋,更不知己为何人。  站在公元2019年的都市大街上,王羲之被高楼林立、车来车往的繁华吓呆了。正走投无路时,幸遇一热心青年。青年问其擅长何事,王羲之答道:“只会写字和作诗。”青年慨叹,如今啥啥都用电脑,写字、作诗附庸风雅还行,若凭此养家糊口,怕是要喝西北风。得知王羲之
期刊
犬的诉说,其实就是狗叫,或者犬吠。只是人類听不懂狗汪汪的是什么意思。我的慧根浅,也听不懂。但想替狗说几句。以下的文字就是犬说了。  本犬最不高兴的事,是你们人类既万般疼爱我。又万般折磨我。疼爱的是我的身体。折磨的是我的灵魂。一些不好听的词语往往和我联系在了一起,“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狗眼看人低”……既然把我当作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就应该平等对待,以生命的本质考量,世间万物应是等同的。  我的眼看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很有恕道的成分,比如讲到人与人的相处,有两句话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很深,一句是“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另一句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前一句不难解,这里略过不说,后一句我们可以翻译一下,大意是:水太洁净了,什么微生物都没有,鱼很难生存下去;人太精明了,对别人看得太清楚,就没人跟你玩了。  人不“至察”,与别人的关系会不会好?这句话似乎得分两层说。你不“至察
期刊
中华精粹,九州奇葩。上承天地之灵,下秉江山之韵。纵横宏宇,幻化万千若此,驰骋苍茫,通晓尽皆谁能?惟诗词耳。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外卖小哥雷海为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夺冠,恰恰是因为心中有诗,內心柔软而善感,美好而坚定。  在苟且的人生当中,唯有回归诗意,找到更合适的焦距,方能感受生活的淡定与从容,绽放出精彩人生。  诚然,许多人都曾怀揣着梦想。精打细算地培育一个爱好
期刊
放屁应该算是一个动宾词组。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生理现象。有顺口溜言道:放屁不算丑.只要肚里有;你有你就放,不放是混账。放屁是俗称。但它的雅称却是小时候听我的农民老娘说的,叫“出虚恭”。现在想一想,这个雅称很有学问,很贴切。  放屁是很容易完成的个人行为,瞬间即成。可以说在任何环境下和任何时空中都能完成。走路、说话、工作、上网、写作、回帖甚至睡觉、吃饭时,都不影响放屁。有的人形容自己事多忙碌。常常爱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