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莆田玉湖陈氏宗祠门联“一门二宰相。九代八太师”时,就像当年在福州某地游览并瞻仰x氏宗祠看到“一代帝师,三部尚书”八字一样,很有些不以为然。我心中嘀咕:即便祖上如此显赫又便如何?然而。进门另见一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就有些肃然起敬了,开始隐约感觉到陈氏宗祠的文化底蕴。如果说前面那副对联有炫耀官衔之嫌,那么。后面这副对联则意在激励后人。
稍稍了解玉湖陈氏的历史。便知前一副对联所谓“一门二宰相”,指的是四世孙陈俊卿和九世孙陈文龙。陈俊卿在宋孝宗时为相,陈文龙在南宋末年为相。“九代八太师”也由他们二人而来,他们生前为“相”,不仅自己身后被赠太师,前三代先人也被追封太师,“一门二宰相”也就“九代八太师”了,这或许就叫“荣宗耀祖”罢。
后一副对联也有点来历。相传那年科举考试,莆田中进士的很多,宋高宗问同是莆田籍的状元黄公度与榜眼陈俊卿个中缘由,黄公度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有点答非所问;陈俊卿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却是说得很到位。这两句话,以后就在莆田地区广为流传。“家贫子读书”并不意味着家不“贫”的“子”不必读书。玉湖陈氏“至俊卿始大”,陈俊卿的后人陈文龙“濡染先训,而溢励志殖学以继承之”(《莆阳名公事述》)便是例证。
古人有不少文章,是将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例如“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所谓“读书做官”论大概就由此归纳而来。不必讳言,只为做官而读书的历来就不乏其人,“家贫”的想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来改变命运,家不“贫”也想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来光耀门庭,往仕途上挤的人特别多,大致与此相关。
我也记得,古代还有“读书种子”一说。当年道衍和尚“跪而密启”朱棣“武成之日”勿杀“素有学行”的方孝孺,称“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从道衍和尚这番话看,这种“读书种子”是由“学”与“行”这两个方面合成的,“学”是读书人的学问,“行”是读书人的操行。这种“读书种子”之“读书”,大致就与只为做官。只为获取功名利禄的“读书”有别。我很敬仰江浙一带的钱氏,从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起,直到现当代在诸多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不少钱姓大师。可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传的就是“读书种子”而不是官位。
中國的读书人喜欢以松柏隐喻气节,陈俊卿将“家贫子读书”与“地瘦栽松柏”连在一起时,或许就有这层意思。他本人立身南宋官场也如同松柏,秦桧因为“察其不附已”而将他晾在一边。秦桧死后,他出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弹劾权相汤思退亦颇见风骨。陈文龙的气节,则更多体现在外敌之前。他在莆田南北的福州与泉州均已沦陷之时。树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旗帜,誓死抗击元军。陈文龙在答复蒙元唆都元帅的劝降书时,以《孟子》的“效死勿去”与《左传》的“有殒无二”表明自己心志。因叛徒出卖被俘并被押往福州时,面临董文炳以刀胁逼,指腹说。“此中皆节义文章,宁相逼耶”?由此足见他的气节操守与“读书”的关联,或许也可谓知行如一。他知道什么叫民族大义,且在生死关头付诸于行,以绝食抵御说降,连死也要死到岳庙中去。
顺便说说陈文龙的族叔陈瓒,他以“侄不负国,吾不负侄”为誓,继续陈文龙的抗元事业,最后被元军车裂而死,他也是首提“地瘦栽松柏,家贫于读书”的陈俊卿的子孙,因为目睹南宋末年政治腐败而无意仕途,与一个“官”字无关,只是壮烈牺牲后,方才与“官”沾边,被赠兵部侍郎,谥忠武。
因此我想,玉湖陈氏后人立祠纪念陈俊卿、陈文龙以及陈瓒等陈氏先祖,是因为这些陈氏先祖的人格、气节、民族大义与爱国情怀,与他们有没有当过宰相关系不大。这才是他们的价值取向,这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莆田玉湖陈氏宗祠门口的对联,倘若不是从立祠起就是“一门二宰相,九代八太师”,我倒还真想提议他们代之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呢!
稍稍了解玉湖陈氏的历史。便知前一副对联所谓“一门二宰相”,指的是四世孙陈俊卿和九世孙陈文龙。陈俊卿在宋孝宗时为相,陈文龙在南宋末年为相。“九代八太师”也由他们二人而来,他们生前为“相”,不仅自己身后被赠太师,前三代先人也被追封太师,“一门二宰相”也就“九代八太师”了,这或许就叫“荣宗耀祖”罢。
后一副对联也有点来历。相传那年科举考试,莆田中进士的很多,宋高宗问同是莆田籍的状元黄公度与榜眼陈俊卿个中缘由,黄公度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有点答非所问;陈俊卿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却是说得很到位。这两句话,以后就在莆田地区广为流传。“家贫子读书”并不意味着家不“贫”的“子”不必读书。玉湖陈氏“至俊卿始大”,陈俊卿的后人陈文龙“濡染先训,而溢励志殖学以继承之”(《莆阳名公事述》)便是例证。
古人有不少文章,是将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例如“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所谓“读书做官”论大概就由此归纳而来。不必讳言,只为做官而读书的历来就不乏其人,“家贫”的想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来改变命运,家不“贫”也想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来光耀门庭,往仕途上挤的人特别多,大致与此相关。
我也记得,古代还有“读书种子”一说。当年道衍和尚“跪而密启”朱棣“武成之日”勿杀“素有学行”的方孝孺,称“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从道衍和尚这番话看,这种“读书种子”是由“学”与“行”这两个方面合成的,“学”是读书人的学问,“行”是读书人的操行。这种“读书种子”之“读书”,大致就与只为做官。只为获取功名利禄的“读书”有别。我很敬仰江浙一带的钱氏,从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起,直到现当代在诸多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不少钱姓大师。可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传的就是“读书种子”而不是官位。
中國的读书人喜欢以松柏隐喻气节,陈俊卿将“家贫子读书”与“地瘦栽松柏”连在一起时,或许就有这层意思。他本人立身南宋官场也如同松柏,秦桧因为“察其不附已”而将他晾在一边。秦桧死后,他出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弹劾权相汤思退亦颇见风骨。陈文龙的气节,则更多体现在外敌之前。他在莆田南北的福州与泉州均已沦陷之时。树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旗帜,誓死抗击元军。陈文龙在答复蒙元唆都元帅的劝降书时,以《孟子》的“效死勿去”与《左传》的“有殒无二”表明自己心志。因叛徒出卖被俘并被押往福州时,面临董文炳以刀胁逼,指腹说。“此中皆节义文章,宁相逼耶”?由此足见他的气节操守与“读书”的关联,或许也可谓知行如一。他知道什么叫民族大义,且在生死关头付诸于行,以绝食抵御说降,连死也要死到岳庙中去。
顺便说说陈文龙的族叔陈瓒,他以“侄不负国,吾不负侄”为誓,继续陈文龙的抗元事业,最后被元军车裂而死,他也是首提“地瘦栽松柏,家贫于读书”的陈俊卿的子孙,因为目睹南宋末年政治腐败而无意仕途,与一个“官”字无关,只是壮烈牺牲后,方才与“官”沾边,被赠兵部侍郎,谥忠武。
因此我想,玉湖陈氏后人立祠纪念陈俊卿、陈文龙以及陈瓒等陈氏先祖,是因为这些陈氏先祖的人格、气节、民族大义与爱国情怀,与他们有没有当过宰相关系不大。这才是他们的价值取向,这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莆田玉湖陈氏宗祠门口的对联,倘若不是从立祠起就是“一门二宰相,九代八太师”,我倒还真想提议他们代之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