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殡葬的形式,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护尸体,如土葬、防腐葬、悬棺葬等;另一类是消灭尸体,如天葬、火葬、风葬、树葬、水葬等。如何看待死亡和采用什么样的死亡仪式,体现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灵魂的理解,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人生两件大事,出生和死亡。出生是让人惊喜的,是给我们的最好礼物,那么死亡是不是一定让人悲伤和痛苦呢?人们如何看待死亡和采用什么样的死亡仪式,体现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灵魂的理解。不管是埃及人的木乃伊、印度人的生死轮回、佛教的因果报应,还是道教的天国安好,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与尸体共处一室的托拉雅族人
托拉雅族是印度尼西亚一个神秘的民族,居住在苏拉威西岛山区望加锡北部315公里处。托拉雅人具有独特的“为死而生”的丧葬文化。对他们来说,葬礼并不是伤心的事,更像一种庆祝。因对已逝亲人的眷恋,通常会和亲人的遗体共度很长时间才舍得下葬。
享年75岁的太段18个月前去世了。妻子奥古斯缇娜,和太段在世时一样,每天都为他精心准备两餐。一起生活了50年,她对太段的口味了如指掌。食物的香味将孩子们吸引过来,围在爷爷的尸体边,眼巴巴地看着美食,垂涎欲滴。甚至还会小声问:可不可以吃?如果吃了爷爷会不会不高兴?太段的尸体之所以能与家人共处一室这么长时间,是因为经过了福尔马林处理。托拉雅族人认为,这个时候的太段还没有死去,他只是身体不适或生病。这种边缘状态,会一直持续到葬礼举行。他们的观点是,如果死者生前举足轻重,死后必须厚葬。
太段生前是政府官员。为了举办一场符合父亲身份的葬礼,儿子帕克皮莱千辛万苦筹集了约164万人民币。葬礼所欠巨额债务将用漫漫余生偿还。在他们看来,只要能为父亲在死后带来荣耀,不管多么艰辛,都是值得的。托拉雅族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乘船来到这里的,所以他们的灵魂必须以同样的方式离开。于是每个离去的灵魂都需要一个装载棺材的豪华船型屋。船型屋稳稳地固定在竹架上,竹架由竖向4根横向6根粗壮的竹子交叠而成,交叠处用结实的绳子牢牢扎好。需要40人协作才能抬起,足见太段身份的显赫。棺材被抬出家门,放置到船型屋中。托拉雅族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死亡时刻。这时,奥古斯缇娜才可以开始为丈夫的离去而表达悲伤,葬礼才真正开始。
水牛是托拉雅社会非常看重的动物,平时参与生产劳动,在葬礼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认为动物的灵魂必须护送死者走完最后的旅程。托拉雅族人最重要的娱乐活动是观看水牛打斗。太段的葬礼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上千宾客围在巨大的圆形打斗场边,热烈地讨论着,在认为会赢的水牛身上押注。这空前的盛况让人很难与葬礼联系在一起。活动结束后,水牛会被宰杀。为了确保太段能抵达来世,宰杀了10头水牛。宝贵的水牛肉,将作为美味佳肴款待客人。牛角挂在屋前柱子上,以显示尊贵。
葬礼的最后一天,在众人的簇拥下,抬着船型棺材,浩浩荡荡往太段家族的墓穴走去。路上还要边走边使劲摇晃,以使灵魂摆脱尘世最后的牵绊。下葬前,虽然悲伤,但大家也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死者被带去了永久的居所。石壁上凿了很多方形的洞穴。大家搭着梯子,趴在岩壁上支撑着,齐心协力将棺材放入墓穴中。在峭壁台子的低凹处,会看到“许多逼真的人”,他们穿着与死者生前类似的衣服,隔着围栏向下看,人们把这种人形木雕叫做陶陶。陶陶并不是代表纪念,而是起着守护陵墓的作用。雕刻一个陶陶大约要3个月时间。古老的陶陶只有模式化的面孔,而新的陶陶则多了很多生活化气息。
对托拉雅族人来说,生命的循环并没有结束。以后的每年,将举行最骇人听闻的死亡仪式---马奈奈仪式。从棺材中抬出逝者,亲人抚摸逝者的脸庞、手背,就像活着时一样,以显示家人对他的爱永不停止。然后为他更换衣服。服装选择逝者生前最喜欢的款式。换好后,将逝者抱着站立起来。刺眼的阳光下,是逝者灰白的躯体。亲人边拍照录像边和逝者聊天。对于家人来说,这是缅怀逝者的绝佳机会。他们认为,对死去亲人的悉心照料,能为他们带来好运。亲人们将照片和视频发到网上,让没有参加的亲人也能分享这种幸福时刻。此仪式变得越来越流行。因为相距遥远的家人,现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见证这种仪式。这是另一种对古老仪式的现代呈现。在他们看来,死亡并非生命旅程的终点。在生命的循环中,仪式赋予他们意义,为他们带来希望和欢乐,并不断在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把家人凝聚在一起。
托拉雅族人是典型的悬棺葬。中国的悬棺葬起源于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悬棺距今3400年。悬棺葬产生的原因很多。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灵魂观念相结合产生了悬棺葬。居住在高山中的人对高山悬崖的崇拜而产生。二是特殊的葬孝观念。葬得越高,表示子孫越孝顺。子孙会更富贵顺遂。悬棺葬都选在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人的生命虽已结束,然而死者的魂魄与原先的社会群体将继续保持着密切联系。冥冥之中,他依然与他的亲人处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中。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式得到和谐统一。
排队等候的尼泊尔火葬
帕苏帕提纳神庙,又称“烧尸庙”,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供奉众生之主湿婆神,兴建于公元5世纪初,不对游人开放,只有印度教信徒才可进入,游人只能在河对岸或桥上参观。这个旅游景点只需要30元,但不是谁都有胆量进去的。
沿着号称尼泊尔恒河的巴格马蒂河前行,路边绿草如茵,浑浊的河水由北向南流淌。河两岸有很多方形和圆形的石台。方形的是烧尸台,有几十个。圆形的供家属祭奠亡灵用。烧尸台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上游属于贵族,下游属于平民。越靠上游台子越高,地位越高。站在连接东西两岸的石板桥上,向上游望去。只见层层重叠的红顶间,耸立着一座两重檐金顶塔式建筑,金碧辉煌,在蓝天白云下闪闪发光。这就是著名的帕苏帕提纳神庙。整座寺庙依山傍水,林木葱茏,风景秀丽,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袅袅的青烟让神庙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但空气中弥漫着难以名状的味道。火葬前,家属要将全身包裹黄色丝绸的死者抬到河边。家属将死者抬抱到河水中,用圣水浸湿双脚,再洗去死者脸上的灰尘。这是为死者沐善洗罪。死者的儿子们则需剔净头发、胡须,提着油灯绕行遗体3周。然后用白布或黄布包裹死者身体,洒上花、米等吉祥之物。地位高的要请印度高僧作法事。仪式结束之后,在火葬台垒起木材。木材规格相同,方形,分四五层交错架起,被堆成高和宽都约1米、长约2米的方体。 遗体由亲属抬起,顺时针绕火葬台3圈,然后将遗体放置在柴堆上。
一把草稈被引燃,被人高举着。围着柴堆转过数圈后,被放到木柴堆中的缝隙中。穿着白色衣服的火葬师,将燃烧的柴火陆续添加至柴堆下。当火苗渐旺时,火葬师再一次将一把把干燥的草秆添加在柴堆的上方。立时烈焰翻腾,草灰四散。亲人们安静地看着,没有哀痛和悲伤。他们相信,一个灵魂有8400万次生命。每经过一次轮回,都会提升一个层次。因此,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最后,火葬师用棒子将骨灰拨到河里,带着亲人们的祝福飘向远方。骨灰随着河水还给大地,灵魂随着飞升的烟火抵达天国。
由于火化的人太多,有些人还没有完全咽气,就被抬到庙里等着,一去世就第一时间烧掉。年轻人死去后,一般会将眼角膜无偿捐献,在火葬台后面的屋子里随时接受眼角膜捐献。苦行僧们漠然地注视着这一切。他们在身上涂抹白色骨灰,表示对肉体的轻视和不在乎。尼泊尔人相信,肉体只是灵魂的载体,生死只是一种存在形式。小孩子们欢乐地在河边玩耍,捡拾一些尸体燃烧后散落的物品。教徒们旁若无人,全身赤裸地在河边洗澡。他们认为,神圣的巴格马蒂河水,能洗涤罪恶和痛苦,冲刷污浊和罪孽,加速轮回,达到超脱凡俗、实现天国永生的愿望。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火葬产生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火葬习俗受宗教灵魂观念支配。《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意思是说秦国西边有个国家义渠,亲人死了,采取火葬的方式,让死者升天而去。云南普米族认为,火葬能让死者灵魂送入光明世界。正常死亡的人实行火葬,“恶死”的人才实行土葬。土葬将其灵魂埋入地下,永远不能转生。佛教认为,生命就像火焰,肉体只是燃烧火焰的柴火。柴火烧尽了,会在另一个柴火上继续存在。因此,佛教的火葬也象征着升天,到西方极乐世界。理解死亡能帮助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的死亡仪式都有差异。
灵魂观念出现之前,人们弃尸于野外,如同禽兽对待同类尸体一般。灵魂观念出现之后,人们便根据灵魂与尸体关系的种种想法,以及关于灵魂阴间生活的幻想来安放尸体。于是产生了各种殡葬形式,大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护尸体,如土葬、防腐葬、悬棺葬等;另一类是消灭尸体,如天葬、火葬、风葬、树葬、水葬等。
土葬起源于原始社会。汉族土葬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讲究入土为安,《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厚葬才是孝顺。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入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人们在埋葬死者时,都要为之随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种用具、食物、装饰品等,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最典型的就是帝王陵墓。
藏族的“天葬”习俗也是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物。天葬的理论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藏民认为,人死后,只有灵魂所依附的躯体完全消失后,死者的灵魂才能升入“永生的世界”。而要升入这个灵魂“永生的世界”,需要借助于能往来于上界和人间的灵性动物——鹫鹰。他们认为用肉体喂食鹫鹰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树葬是一种古老的葬式类型,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现代树葬是一种全新的殡葬仪式,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树,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或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这样骨灰可以滋养树木。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树上悬挂死者的纪念牌。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这种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是社会极力提倡的。
不管是哪种殡葬方式,都是表达亲人对仙逝者的思念和祝福。逝者已逝,生者如斯。好好对待亲人的离去,但更应珍惜生前相伴的美好时光。
(责编:南名俊岳)
人生两件大事,出生和死亡。出生是让人惊喜的,是给我们的最好礼物,那么死亡是不是一定让人悲伤和痛苦呢?人们如何看待死亡和采用什么样的死亡仪式,体现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灵魂的理解。不管是埃及人的木乃伊、印度人的生死轮回、佛教的因果报应,还是道教的天国安好,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与尸体共处一室的托拉雅族人
托拉雅族是印度尼西亚一个神秘的民族,居住在苏拉威西岛山区望加锡北部315公里处。托拉雅人具有独特的“为死而生”的丧葬文化。对他们来说,葬礼并不是伤心的事,更像一种庆祝。因对已逝亲人的眷恋,通常会和亲人的遗体共度很长时间才舍得下葬。
享年75岁的太段18个月前去世了。妻子奥古斯缇娜,和太段在世时一样,每天都为他精心准备两餐。一起生活了50年,她对太段的口味了如指掌。食物的香味将孩子们吸引过来,围在爷爷的尸体边,眼巴巴地看着美食,垂涎欲滴。甚至还会小声问:可不可以吃?如果吃了爷爷会不会不高兴?太段的尸体之所以能与家人共处一室这么长时间,是因为经过了福尔马林处理。托拉雅族人认为,这个时候的太段还没有死去,他只是身体不适或生病。这种边缘状态,会一直持续到葬礼举行。他们的观点是,如果死者生前举足轻重,死后必须厚葬。
太段生前是政府官员。为了举办一场符合父亲身份的葬礼,儿子帕克皮莱千辛万苦筹集了约164万人民币。葬礼所欠巨额债务将用漫漫余生偿还。在他们看来,只要能为父亲在死后带来荣耀,不管多么艰辛,都是值得的。托拉雅族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乘船来到这里的,所以他们的灵魂必须以同样的方式离开。于是每个离去的灵魂都需要一个装载棺材的豪华船型屋。船型屋稳稳地固定在竹架上,竹架由竖向4根横向6根粗壮的竹子交叠而成,交叠处用结实的绳子牢牢扎好。需要40人协作才能抬起,足见太段身份的显赫。棺材被抬出家门,放置到船型屋中。托拉雅族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死亡时刻。这时,奥古斯缇娜才可以开始为丈夫的离去而表达悲伤,葬礼才真正开始。
水牛是托拉雅社会非常看重的动物,平时参与生产劳动,在葬礼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认为动物的灵魂必须护送死者走完最后的旅程。托拉雅族人最重要的娱乐活动是观看水牛打斗。太段的葬礼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上千宾客围在巨大的圆形打斗场边,热烈地讨论着,在认为会赢的水牛身上押注。这空前的盛况让人很难与葬礼联系在一起。活动结束后,水牛会被宰杀。为了确保太段能抵达来世,宰杀了10头水牛。宝贵的水牛肉,将作为美味佳肴款待客人。牛角挂在屋前柱子上,以显示尊贵。
葬礼的最后一天,在众人的簇拥下,抬着船型棺材,浩浩荡荡往太段家族的墓穴走去。路上还要边走边使劲摇晃,以使灵魂摆脱尘世最后的牵绊。下葬前,虽然悲伤,但大家也流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死者被带去了永久的居所。石壁上凿了很多方形的洞穴。大家搭着梯子,趴在岩壁上支撑着,齐心协力将棺材放入墓穴中。在峭壁台子的低凹处,会看到“许多逼真的人”,他们穿着与死者生前类似的衣服,隔着围栏向下看,人们把这种人形木雕叫做陶陶。陶陶并不是代表纪念,而是起着守护陵墓的作用。雕刻一个陶陶大约要3个月时间。古老的陶陶只有模式化的面孔,而新的陶陶则多了很多生活化气息。
对托拉雅族人来说,生命的循环并没有结束。以后的每年,将举行最骇人听闻的死亡仪式---马奈奈仪式。从棺材中抬出逝者,亲人抚摸逝者的脸庞、手背,就像活着时一样,以显示家人对他的爱永不停止。然后为他更换衣服。服装选择逝者生前最喜欢的款式。换好后,将逝者抱着站立起来。刺眼的阳光下,是逝者灰白的躯体。亲人边拍照录像边和逝者聊天。对于家人来说,这是缅怀逝者的绝佳机会。他们认为,对死去亲人的悉心照料,能为他们带来好运。亲人们将照片和视频发到网上,让没有参加的亲人也能分享这种幸福时刻。此仪式变得越来越流行。因为相距遥远的家人,现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见证这种仪式。这是另一种对古老仪式的现代呈现。在他们看来,死亡并非生命旅程的终点。在生命的循环中,仪式赋予他们意义,为他们带来希望和欢乐,并不断在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把家人凝聚在一起。
托拉雅族人是典型的悬棺葬。中国的悬棺葬起源于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悬棺距今3400年。悬棺葬产生的原因很多。一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灵魂观念相结合产生了悬棺葬。居住在高山中的人对高山悬崖的崇拜而产生。二是特殊的葬孝观念。葬得越高,表示子孫越孝顺。子孙会更富贵顺遂。悬棺葬都选在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人的生命虽已结束,然而死者的魂魄与原先的社会群体将继续保持着密切联系。冥冥之中,他依然与他的亲人处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中。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式得到和谐统一。
排队等候的尼泊尔火葬
帕苏帕提纳神庙,又称“烧尸庙”,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供奉众生之主湿婆神,兴建于公元5世纪初,不对游人开放,只有印度教信徒才可进入,游人只能在河对岸或桥上参观。这个旅游景点只需要30元,但不是谁都有胆量进去的。
沿着号称尼泊尔恒河的巴格马蒂河前行,路边绿草如茵,浑浊的河水由北向南流淌。河两岸有很多方形和圆形的石台。方形的是烧尸台,有几十个。圆形的供家属祭奠亡灵用。烧尸台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上游属于贵族,下游属于平民。越靠上游台子越高,地位越高。站在连接东西两岸的石板桥上,向上游望去。只见层层重叠的红顶间,耸立着一座两重檐金顶塔式建筑,金碧辉煌,在蓝天白云下闪闪发光。这就是著名的帕苏帕提纳神庙。整座寺庙依山傍水,林木葱茏,风景秀丽,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袅袅的青烟让神庙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薄纱。但空气中弥漫着难以名状的味道。火葬前,家属要将全身包裹黄色丝绸的死者抬到河边。家属将死者抬抱到河水中,用圣水浸湿双脚,再洗去死者脸上的灰尘。这是为死者沐善洗罪。死者的儿子们则需剔净头发、胡须,提着油灯绕行遗体3周。然后用白布或黄布包裹死者身体,洒上花、米等吉祥之物。地位高的要请印度高僧作法事。仪式结束之后,在火葬台垒起木材。木材规格相同,方形,分四五层交错架起,被堆成高和宽都约1米、长约2米的方体。 遗体由亲属抬起,顺时针绕火葬台3圈,然后将遗体放置在柴堆上。
一把草稈被引燃,被人高举着。围着柴堆转过数圈后,被放到木柴堆中的缝隙中。穿着白色衣服的火葬师,将燃烧的柴火陆续添加至柴堆下。当火苗渐旺时,火葬师再一次将一把把干燥的草秆添加在柴堆的上方。立时烈焰翻腾,草灰四散。亲人们安静地看着,没有哀痛和悲伤。他们相信,一个灵魂有8400万次生命。每经过一次轮回,都会提升一个层次。因此,死亡并不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最后,火葬师用棒子将骨灰拨到河里,带着亲人们的祝福飘向远方。骨灰随着河水还给大地,灵魂随着飞升的烟火抵达天国。
由于火化的人太多,有些人还没有完全咽气,就被抬到庙里等着,一去世就第一时间烧掉。年轻人死去后,一般会将眼角膜无偿捐献,在火葬台后面的屋子里随时接受眼角膜捐献。苦行僧们漠然地注视着这一切。他们在身上涂抹白色骨灰,表示对肉体的轻视和不在乎。尼泊尔人相信,肉体只是灵魂的载体,生死只是一种存在形式。小孩子们欢乐地在河边玩耍,捡拾一些尸体燃烧后散落的物品。教徒们旁若无人,全身赤裸地在河边洗澡。他们认为,神圣的巴格马蒂河水,能洗涤罪恶和痛苦,冲刷污浊和罪孽,加速轮回,达到超脱凡俗、实现天国永生的愿望。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火葬产生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火葬习俗受宗教灵魂观念支配。《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意思是说秦国西边有个国家义渠,亲人死了,采取火葬的方式,让死者升天而去。云南普米族认为,火葬能让死者灵魂送入光明世界。正常死亡的人实行火葬,“恶死”的人才实行土葬。土葬将其灵魂埋入地下,永远不能转生。佛教认为,生命就像火焰,肉体只是燃烧火焰的柴火。柴火烧尽了,会在另一个柴火上继续存在。因此,佛教的火葬也象征着升天,到西方极乐世界。理解死亡能帮助我们思考活着的意义。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的死亡仪式都有差异。
灵魂观念出现之前,人们弃尸于野外,如同禽兽对待同类尸体一般。灵魂观念出现之后,人们便根据灵魂与尸体关系的种种想法,以及关于灵魂阴间生活的幻想来安放尸体。于是产生了各种殡葬形式,大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保护尸体,如土葬、防腐葬、悬棺葬等;另一类是消灭尸体,如天葬、火葬、风葬、树葬、水葬等。
土葬起源于原始社会。汉族土葬有几千年的历史。古时讲究入土为安,《周礼》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厚葬才是孝顺。古人认为人死后形体埋入地下,脱离形体的灵魂才可以归于天。人们在埋葬死者时,都要为之随葬大量的物品,包括各种用具、食物、装饰品等,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最典型的就是帝王陵墓。
藏族的“天葬”习俗也是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物。天葬的理论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藏民认为,人死后,只有灵魂所依附的躯体完全消失后,死者的灵魂才能升入“永生的世界”。而要升入这个灵魂“永生的世界”,需要借助于能往来于上界和人间的灵性动物——鹫鹰。他们认为用肉体喂食鹫鹰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树葬是一种古老的葬式类型,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现代树葬是一种全新的殡葬仪式,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树,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或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这样骨灰可以滋养树木。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树上悬挂死者的纪念牌。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这种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是社会极力提倡的。
不管是哪种殡葬方式,都是表达亲人对仙逝者的思念和祝福。逝者已逝,生者如斯。好好对待亲人的离去,但更应珍惜生前相伴的美好时光。
(责编:南名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