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为推进素质教育总结和积累了经验,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在那么的单调。而如何探索并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使已取得的经验得到提升,阶段性的成果得到物化和发展,将成功的经验及成果纳入教学常规,势在必行。我校經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了初中教学研究的规范管理模式。
1.实施研究的条件
(1)稳定的研究机构。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管理、指导下,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和综合等五个教研组,继而开展教研组工作。在教研组管理下,设立学科带头人牵头的年级备课组和课题研究组。
(2)明确的工作职责。教研组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承担并完成本学科教科研工作任务;主持校本学科教学研究、管理、指导、服务工作;培养、评选、推荐学科骨干教师;组织校际间学科研究和交流活动。
(3)基本的研究条件。教研组有固定的研究活动室;有必备的数学专业及理论书籍、学研资料(要求有一份集体订阅的教学杂志,3-5份教师个人订阅的刊物及有关资料),还可以利用学校图书室和远程网络教育资源;有规范的教学研究制度,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规范。
2.实施研究的内容
(1)备教研究。①教材研究。通过参与培训、集体研讨,个人学习研究,明确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思想,熟悉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体例,把握教材提供的学习方法与途径。②集体备课研究。以备课组为主体,每隔一周进行一次(可根据教学进度调整)。③备课管理与研究。加强教师集体和同伴备课的互助与交流,教研组一学期有计划组织2-3次备课检查交流。重视教师教后的自我反思,有针对性的作反思记载。④三类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是学科研究的重点。认真探讨研究三类课程的课堂组织的模式与方法,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不同课程评价体系与方法。⑤课堂教学研究的途径与管理。建立三课(汇报课、研究课、公开课)研究制度,每位教师一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研究课,教研组一学期组织2-3次研究课或公开课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集体研究的互促、互帮、互进作用。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次(每月听课不少于2节次,分公开课和推门听课,既听同学科也听不同学科的课,做到学科间的迁移和渗透)。在进行同伴切磋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课题实验研究。结合新课程教学的实际,每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或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进行研究,注重总结研究经验与成果,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经验材料或论文。教研组应有计划、扎实有效的开展研究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专题研讨活动。重视研究过程管理,抓好经验总结交流,注重成果推广,完善档案建设,接受评估鉴定。
(3)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①努力把蕴藏在教师中的特长和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②鼓励学生进行参观、测量、设计、制作、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并将活动的相关内容编辑成校本课程。③调查数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④创设、开发课题学习及活动课程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3.说课评价量化
说课是进行学科教学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走出去后要上汇报课,每学期一节研究课,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一节观摩课。讲课前必须首先说课,同组教师各抒己见,从三维目标、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重点难点、语言组织、方法措施、作业安排)、教学小结和教学反思等权重比例,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
4.课堂教学评价量化
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是过程管理的关键,我们根据不同学科制定不同表格,由学科教研组长组织实施,根据听课教师在《教学手册》的听课记载,送教务处签字盖章,广泛收集意见,及时实施评价,真正达到一课一得教学相长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成长竭诚服务”,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的提高,过程管理是关键;而过程管理是否落到实处,抓住教学研究是关键。这样以研促教、研教并举,事半功倍,既能提高45分钟的课堂工作效率,又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真正受益的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
1.实施研究的条件
(1)稳定的研究机构。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管理、指导下,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和综合等五个教研组,继而开展教研组工作。在教研组管理下,设立学科带头人牵头的年级备课组和课题研究组。
(2)明确的工作职责。教研组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承担并完成本学科教科研工作任务;主持校本学科教学研究、管理、指导、服务工作;培养、评选、推荐学科骨干教师;组织校际间学科研究和交流活动。
(3)基本的研究条件。教研组有固定的研究活动室;有必备的数学专业及理论书籍、学研资料(要求有一份集体订阅的教学杂志,3-5份教师个人订阅的刊物及有关资料),还可以利用学校图书室和远程网络教育资源;有规范的教学研究制度,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规范。
2.实施研究的内容
(1)备教研究。①教材研究。通过参与培训、集体研讨,个人学习研究,明确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思想,熟悉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体例,把握教材提供的学习方法与途径。②集体备课研究。以备课组为主体,每隔一周进行一次(可根据教学进度调整)。③备课管理与研究。加强教师集体和同伴备课的互助与交流,教研组一学期有计划组织2-3次备课检查交流。重视教师教后的自我反思,有针对性的作反思记载。④三类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是学科研究的重点。认真探讨研究三类课程的课堂组织的模式与方法,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不同课程评价体系与方法。⑤课堂教学研究的途径与管理。建立三课(汇报课、研究课、公开课)研究制度,每位教师一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研究课,教研组一学期组织2-3次研究课或公开课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集体研究的互促、互帮、互进作用。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次(每月听课不少于2节次,分公开课和推门听课,既听同学科也听不同学科的课,做到学科间的迁移和渗透)。在进行同伴切磋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课题实验研究。结合新课程教学的实际,每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或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进行研究,注重总结研究经验与成果,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经验材料或论文。教研组应有计划、扎实有效的开展研究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专题研讨活动。重视研究过程管理,抓好经验总结交流,注重成果推广,完善档案建设,接受评估鉴定。
(3)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①努力把蕴藏在教师中的特长和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②鼓励学生进行参观、测量、设计、制作、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并将活动的相关内容编辑成校本课程。③调查数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④创设、开发课题学习及活动课程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3.说课评价量化
说课是进行学科教学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走出去后要上汇报课,每学期一节研究课,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一节观摩课。讲课前必须首先说课,同组教师各抒己见,从三维目标、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重点难点、语言组织、方法措施、作业安排)、教学小结和教学反思等权重比例,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
4.课堂教学评价量化
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是过程管理的关键,我们根据不同学科制定不同表格,由学科教研组长组织实施,根据听课教师在《教学手册》的听课记载,送教务处签字盖章,广泛收集意见,及时实施评价,真正达到一课一得教学相长的目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成长竭诚服务”,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的提高,过程管理是关键;而过程管理是否落到实处,抓住教学研究是关键。这样以研促教、研教并举,事半功倍,既能提高45分钟的课堂工作效率,又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真正受益的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