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已推进多年,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现行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在全面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的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自觉地转变角色,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学会“敞开”、“接纳”和“倾听”,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发言和共同参与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在教授“随机事件的可能性”这节课时,教师可选取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来导出故事中的农夫下次再“待”到兔子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不仅把教学融入到了生活情景之中,又赋予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生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讲求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传递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最佳的方法.首先,课堂上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活动.活动可选择小组学习讨论、多组交流以及师生交流,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采取个别指导,使每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讨问题的活动中.其次,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思考,使问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到充分深入的研究拓展.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理解是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可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探究过程,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精神来获取探究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动力.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围绕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但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甚至是荒谬可笑的,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不但不能随意地否定他们,而且要多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感到有成就感.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与假设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问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课堂的进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提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创造”和“再发现”,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去探究,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库”.
三、注重过程和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下的数学教材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和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堂教学关注过程和方法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其次,教师要进行学法研究,对学生提出学前预习提示,让学生将一些简单易懂内容进行自我内化,找出困惑和疑问.再次,要让学生会用转化思想方法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选择个性的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对学生形成继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二)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因此,教师要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体验自主尝试中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合作.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中,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同时教学与实际相联系,如:我们讲几何时给学生讲“哥尼斯堡的七座桥”问题,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的发展.
总之,课堂需要精雕细刻,教学需要推陈出新,现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在全面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的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自觉地转变角色,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学会“敞开”、“接纳”和“倾听”,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发言和共同参与的机会.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在教授“随机事件的可能性”这节课时,教师可选取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来导出故事中的农夫下次再“待”到兔子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样不仅把教学融入到了生活情景之中,又赋予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以生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讲求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传递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是实现教学目标最佳的方法.首先,课堂上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活动.活动可选择小组学习讨论、多组交流以及师生交流,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采取个别指导,使每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讨问题的活动中.其次,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思考,使问题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到充分深入的研究拓展.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理解是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可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探究过程,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研究的思想和精神来获取探究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动力.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围绕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但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甚至是荒谬可笑的,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不但不能随意地否定他们,而且要多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感到有成就感.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与假设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问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课堂的进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提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创造”和“再发现”,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去探究,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库”.
三、注重过程和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下的数学教材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如何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和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堂教学关注过程和方法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首先,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其次,教师要进行学法研究,对学生提出学前预习提示,让学生将一些简单易懂内容进行自我内化,找出困惑和疑问.再次,要让学生会用转化思想方法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选择个性的数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对学生形成继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二)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因此,教师要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体验自主尝试中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合作.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中,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同时教学与实际相联系,如:我们讲几何时给学生讲“哥尼斯堡的七座桥”问题,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的发展.
总之,课堂需要精雕细刻,教学需要推陈出新,现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