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格印经院广泛搜集各教派的经文典籍雕版印行,使德格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藏文化大师。德格成为公认的康巴文化的摇篮——
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是中国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是目前中国藏区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的印经院。
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德格第六代法王却吉登巴泽仁为发展事业,弘扬佛法,组织学识渊博、精通佛教经典及藏文书法的名人和上千名雕刻人员书写、刻版、印刷经典,同时招雇土木工匠和画匠,开始修建印经院。尔后历代法王续增刻经版,扩建印经院,到十四代法王尼麦泽汪邓登(1940年),形成了这座闻名于国内外的藏族文化宝库。
印经院藏有《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刻版、历史传记、诗词音韵、画版和壁画,藏书达630多部,印版近28万张。其藏书之巨、经典之齐,均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在藏区和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德格印经院的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是国家文化部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造纸技艺沿袭古代传承,历史悠久。追根溯源,这种造纸技术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该造纸工艺所采用的原料十分独特,取用一种名叫“阿胶如胶”(汉语学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用“阿胶如胶”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胶如胶”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壞的特性,是一种印刷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现存于德格印经院内的传统印经工艺,是一门传承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技艺门类。该印经工艺发源于公元八世纪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留在德格印经院内的这种印经工艺,是在藏区唯一保存着并在继续运用的传统技艺,其他地区均已失传,堪称“中国活版印刷的活化石”。前不久,这一技艺首次“走进”北京,在首都大放异彩。
南派藏医药的发祥地
周 华
甘孜州委、州政府已经把生态藏医药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为甘孜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藏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聚了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以及浓郁的民族特色。
公元十二至十五世纪,形成了“北派藏医药”和“南派藏医药”,由于“北派藏医药”忽视了对产生于南方河地带的藏药材以及好发于温热带地区疾病的探讨和研究,“南派藏医药”便应运而生。
宿喀·娘尼多吉被称为“南派藏医药”理论创始人,之后经过杰巴泽翁、释迦汪秋、宿喀·洛珠杰布(公元1509——1572年)、五世达赖喇嘛(公元1617——1681年)、达姆·门然巴洛桑曲批(公元1638——?年)等一代又一代南派藏医药学家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到司都·确吉迥列(公元1700——1774年),南北派藏医药学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南派藏医药”作为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继承、发扬、提高以及丰富藏医药内容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是中国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是目前中国藏区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的印经院。
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德格第六代法王却吉登巴泽仁为发展事业,弘扬佛法,组织学识渊博、精通佛教经典及藏文书法的名人和上千名雕刻人员书写、刻版、印刷经典,同时招雇土木工匠和画匠,开始修建印经院。尔后历代法王续增刻经版,扩建印经院,到十四代法王尼麦泽汪邓登(1940年),形成了这座闻名于国内外的藏族文化宝库。
印经院藏有《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刻版、历史传记、诗词音韵、画版和壁画,藏书达630多部,印版近28万张。其藏书之巨、经典之齐,均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在藏区和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德格印经院的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是国家文化部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造纸技艺沿袭古代传承,历史悠久。追根溯源,这种造纸技术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该造纸工艺所采用的原料十分独特,取用一种名叫“阿胶如胶”(汉语学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用“阿胶如胶”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胶如胶”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壞的特性,是一种印刷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现存于德格印经院内的传统印经工艺,是一门传承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技艺门类。该印经工艺发源于公元八世纪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留在德格印经院内的这种印经工艺,是在藏区唯一保存着并在继续运用的传统技艺,其他地区均已失传,堪称“中国活版印刷的活化石”。前不久,这一技艺首次“走进”北京,在首都大放异彩。
南派藏医药的发祥地
周 华
甘孜州委、州政府已经把生态藏医药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为甘孜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藏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聚了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以及浓郁的民族特色。
公元十二至十五世纪,形成了“北派藏医药”和“南派藏医药”,由于“北派藏医药”忽视了对产生于南方河地带的藏药材以及好发于温热带地区疾病的探讨和研究,“南派藏医药”便应运而生。
宿喀·娘尼多吉被称为“南派藏医药”理论创始人,之后经过杰巴泽翁、释迦汪秋、宿喀·洛珠杰布(公元1509——1572年)、五世达赖喇嘛(公元1617——1681年)、达姆·门然巴洛桑曲批(公元1638——?年)等一代又一代南派藏医药学家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到司都·确吉迥列(公元1700——1774年),南北派藏医药学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南派藏医药”作为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在继承、发扬、提高以及丰富藏医药内容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