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导入对一节课的成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是课堂导入的最主要形式。但是如果在有些条件不允许的状况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还能否精彩进行呢?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了没有多媒体的课堂导入问题。
关键词:导入;历史课堂
新课改自2004年开始实施,迄今为止已经有八年时间。在这八年时间里,课改标准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的主导作用,比如教师要加强科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等等。可是事实摆在面前的是:想要运用这种兼顾声音和影像的高科技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这是因为每一所学校的投影设备及多媒体教室不是遍地开花;其次,要在网上将某些有意义的视频或声频下载运用到自己的课件中并非易事,或许会面临格式不支持的困境;再者,遇上忘记带优盘或移动存储设备这样的特殊情况,课就不上了吗?在高中阶段,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下,教师的口头讲述、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又重新回到课堂教学。但是这样的授课方式相对于多媒体授课会显得形式单一、索然无味。那么,这样的课堂又应该采取怎样的导入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呢?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其他历史教师常用的课堂导入技巧,结合历史学科特征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浅谈从分析课题中导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 从分析、解释课题内容入手
我们知道,课本上的课题大体给出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从分析、解释课题内容不失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最直接、简便的方式。学生在听课时,打开课本的一瞬间,想必最先看到的也是本课的课题。所以,从分析、解释课题中关键的字词、短语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对本课的大致内容、知识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比如:高中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单从题目上看,可以向学生介绍这节课的主要两个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使学生能够对本课所学的内容建立初步的框架:主要内容讲的是两个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再从题目上做进一步的分析,“中日”战争、“八国侵华”战争,看来本课所讲事件发生于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阶段,这就与本课的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为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三目内容奠定良好的背景知识基础。
二、 结合课前提示,导入课题内容
不管是人教版、岳麓版还是人民版的高中历史教学书,在每一节课的前面都会有一小段文字的课前提示,不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将这一段材料遗忘。但是,细细品读这寥寥几句的课前提示,它们或为故事、或为人物介绍、或为本课的简单说明,目的在于激發学生兴趣,当然亦可作为教师导入的有效材料之一;而更加深入的分析这一小段的课前提示,则对本课的教学基调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高中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二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课前提示中这样写道:“2003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饱含深情的背诵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的一首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温家宝凭借这首触动国人心中隐痛的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读了这样的课前提示,本课教学的内容正如课题所示:统一;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
三、 从介绍课题的出处导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这门学科更是融会贯通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许多课题中也可以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知识。许多标题中所包含的词语往往是点明本课的主题,做好解释这些词语会对本课知识点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高中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第2课是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题的,这也成为学习本课内容需要理解的重要内容。“罢黜”的意思是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在全国的思想、仕进上只采用儒家思想的观点。了解了题目的意思,讲授思路就很清晰了: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思想?提出者是谁?影响又如何?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八个字解释清楚,那么本课的知识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四、 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许多老教师常用的教学导入方法。存在即为合理,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就是因为这样的方法有一举两得的作用。首先,历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一课与一课之间的知识是有承接的关系,我们不能人为割裂这种关系,否则不利于学生培养整体的历史观和全球观念;其次,可以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尤其是在每个学期末、高三等学习时间较为紧张,复习内容多的情况下,对以前知识的回顾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温故知新。所以,这样的导课方式不是不可,只是在现行新课标的呼声下,这样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鄙夷。但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只要能够起到导入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课堂导入中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能在导入中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授课,有何不可呢?
比如,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的运行方式、发展模式。它上承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下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所以在本课的导入中,可以复习前一课的旧知识,重温美国是如何渡过战前的经济大萧条的?罗斯福新政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学生的优化学习为最终目的,不同形式的导入设计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无定法,不论是多媒体影音导入,还是教师的口头导入,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所探讨的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为广大历史教学者提供参考。(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
参考文献:
[1]崔巧莲.从分析课题导入新课——浅谈历史课的导入[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关键词:导入;历史课堂
新课改自2004年开始实施,迄今为止已经有八年时间。在这八年时间里,课改标准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的主导作用,比如教师要加强科学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等等。可是事实摆在面前的是:想要运用这种兼顾声音和影像的高科技似乎不是那么容易!这是因为每一所学校的投影设备及多媒体教室不是遍地开花;其次,要在网上将某些有意义的视频或声频下载运用到自己的课件中并非易事,或许会面临格式不支持的困境;再者,遇上忘记带优盘或移动存储设备这样的特殊情况,课就不上了吗?在高中阶段,在高考的升学压力下,教师的口头讲述、粉笔黑板的授课方式又重新回到课堂教学。但是这样的授课方式相对于多媒体授课会显得形式单一、索然无味。那么,这样的课堂又应该采取怎样的导入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呢?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其他历史教师常用的课堂导入技巧,结合历史学科特征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浅谈从分析课题中导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一、 从分析、解释课题内容入手
我们知道,课本上的课题大体给出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从分析、解释课题内容不失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最直接、简便的方式。学生在听课时,打开课本的一瞬间,想必最先看到的也是本课的课题。所以,从分析、解释课题中关键的字词、短语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对本课的大致内容、知识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比如:高中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单从题目上看,可以向学生介绍这节课的主要两个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使学生能够对本课所学的内容建立初步的框架:主要内容讲的是两个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再从题目上做进一步的分析,“中日”战争、“八国侵华”战争,看来本课所讲事件发生于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阶段,这就与本课的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为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三目内容奠定良好的背景知识基础。
二、 结合课前提示,导入课题内容
不管是人教版、岳麓版还是人民版的高中历史教学书,在每一节课的前面都会有一小段文字的课前提示,不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将这一段材料遗忘。但是,细细品读这寥寥几句的课前提示,它们或为故事、或为人物介绍、或为本课的简单说明,目的在于激發学生兴趣,当然亦可作为教师导入的有效材料之一;而更加深入的分析这一小段的课前提示,则对本课的教学基调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高中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二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的课前提示中这样写道:“2003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饱含深情的背诵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的一首诗《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温家宝凭借这首触动国人心中隐痛的诗,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祖国统一,盼望台湾和祖国大陆早日团聚的共同夙愿。”读了这样的课前提示,本课教学的内容正如课题所示:统一;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
三、 从介绍课题的出处导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这门学科更是融会贯通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许多课题中也可以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知识。许多标题中所包含的词语往往是点明本课的主题,做好解释这些词语会对本课知识点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高中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第2课是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题的,这也成为学习本课内容需要理解的重要内容。“罢黜”的意思是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在全国的思想、仕进上只采用儒家思想的观点。了解了题目的意思,讲授思路就很清晰了: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思想?提出者是谁?影响又如何?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八个字解释清楚,那么本课的知识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四、 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许多老教师常用的教学导入方法。存在即为合理,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就是因为这样的方法有一举两得的作用。首先,历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一课与一课之间的知识是有承接的关系,我们不能人为割裂这种关系,否则不利于学生培养整体的历史观和全球观念;其次,可以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尤其是在每个学期末、高三等学习时间较为紧张,复习内容多的情况下,对以前知识的回顾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温故知新。所以,这样的导课方式不是不可,只是在现行新课标的呼声下,这样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鄙夷。但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只要能够起到导入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课堂导入中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能在导入中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授课,有何不可呢?
比如,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的运行方式、发展模式。它上承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下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所以在本课的导入中,可以复习前一课的旧知识,重温美国是如何渡过战前的经济大萧条的?罗斯福新政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始终以学生的优化学习为最终目的,不同形式的导入设计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无定法,不论是多媒体影音导入,还是教师的口头导入,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本文所探讨的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为广大历史教学者提供参考。(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
参考文献:
[1]崔巧莲.从分析课题导入新课——浅谈历史课的导入[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