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二类字”教学的尴尬
家长的尴尬:孩子不识“二类字”: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颇为困惑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有许多生字都不认识。课后田字格里的字认得还不错,但是两条绿线里的字基本上读不出。”
教师的尴尬:教,还是不教?二类字不要求会写,只要求会认读。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会认读这些字。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面对大量的“二类字”,我们是教还是不教?教吧,课堂时间不充分;不教吧,学生的识字目标又不能实现。在不同的学段,“二类字”教学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呢?
二、“二类字”遭遇尴尬的原因
1.教师的教,让学生雾里看花
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并没有真正深入思考过“二类字”的教学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二类字”的出现就像昙花一现,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一类字”的教学上。上课时,我总是先教学田字格里的生字,如果有时间的话,就把“二类字”读一读,也仅限于读一读而已。课后,学生也几乎没有反复地认读这些生字。
2.学生的学,让学生水中望月
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由于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教学“二类字”,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生字的时候,也是囫囵吞枣。在课堂上,他们匆忙地跟着老师读了几遍;课后,他们几乎想不起来再来读一读。朗读整篇课文的时候,也并没有对这些生字加以关注。
3.家长的扶,让学生可望不可即
“二类字”识记比较困难的学生一般在学前教育中识字量就很少。虽然大部分家长都有提前让孩子识字的意识,但是识字量每个孩子还是有区别的。还有一小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原因没有给孩子进行提前识字或者就随便孩子识多少字,从而使这部分同学在识字时(特别是“二类字”的时候)显得特别困难。
4.标准的高,让学生无所适从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认识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800个左右是“二类字”,“二类字”只识不写。从数据上看,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很大,“二类字”的比重很大。毫不夸张地说,“二类字”学得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 “二类字”只识不写,要求看似简单,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正确、快速地实现对这些“二类字”的再认。
三、解决“二类字”教学困境的有效策略
结合2011年版新课标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新要求,要想突破“二类字”教学的困境,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落实分段目标。
1.第一学段:形象化教学,注重兴趣培养
学生在第一学段需要认识800个左右的“二类字”。这在三个学段中的任务是最重的。结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解读学段目标,我认为:在低年级,“二类字”还是应该教的,只是教的方式要更形象化一些,重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1)趣味识字,举一反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低年级的孩子尤为适用。我们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脑、手等多种器官参与识字。如在教学“碧”这个字时,我将它分成“王”“白”和“石”三部分。由此,学生编出了一首儿歌来记这个字:王家白小姐,坐在石头上。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记住了字形,也记住了字义。形象生动,有意思,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很高。
(2)动手演示,形象识字。在学习“叼”这个字时,我把大拇指和食指并在一起,一碰一碰的,“小朋友快看,这就是小乌鸦的嘴巴。”然后我用手指夹住小石子,告诉同学们:“同学们,乌鸦用嘴巴夹住小石子,这就是‘叼’。”我接着出示生字卡片“叼”,学生齐读。就这样学生在动手的演示中识记了“叼”字。
2.第二学段:“半扶半放”式,重视方法引领
从本学段的目标来看,要求认识的“二类字”只有100个左右,但是课外阅读的总量却从5万字上升到了40万字。有了第一学段识字方法的积累,本学段的识字策略应当倾向于“半扶半放”式。
(1)造字识字,触类旁通。汉字多为形声字,对于形声字,我重点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音义结合的特点来识记。虽然说“一字认半边,错上天”,但是有时候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生字来识记新的生字,也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如教学“江”字时,我告诉学生:三点水旁的字都与水有关系,那么猜一猜:“海”是什么偏旁?“湖”呢?猜对了之后,学生特别开心,也记住了这一类字的特点。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和新的字结合起来。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掌握很多的识字方法。
(2)读写结合,强化记忆。一类生字学生之所以记得好记得牢,是因为将读、写、用相结合,将字的音、形、义结合,强化了记忆效果。课堂中我有时把生字做成水果状,把它们挂在“果树”上,用摘果子的游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记忆;有时把生字卡做成鲜花形,做“采花朵”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记忆字形。
3.第三学段:自主识字,提升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本学段“二类字”的任务并不重,重的是课外阅读量。海量的课外阅读,必然要求学生的识字量随之加大。本学段的“二类字”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识字量都会得到提高。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及时引导、及时鼓励、及时督查。
(1)评价激励,及时反馈识字信息。我试着让学生分阶段汇报自己的识字情况。我常这样问:“谁今天又认识了新的字啦?上来读给大家听听!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学会这些字的吗?”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走上讲台,哪个学生不是喜滋滋的?我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评比活动,如在班级开展评选“识字小能人”“识字小标兵”“识字小老师”等活动。我们还给这些孩子准备了丰厚的奖品,如生字卡片、课外读物等。如此,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就一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后识字的兴趣。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我们感觉到孩子们识字的能力提高了,识字的效果也好多了。我想,孩子们的天性是爱探究的,只要遵循他们学习的规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课外阅读:学了用,用中学。韩兴娥老师在《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一文中,对学生的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论证。在她看来,学生可以在海量阅读中快速提升识字量。在我市的阅读工程中,分年级推荐了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阅读活动,学生的识字量一定会有质的飞跃。那么,“二类字”的教学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二类字”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为前提的。同时,反复的练读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经常接触这些生字,把它们融入孩子的生活之中,才能真正认好“二类字”。
家长的尴尬:孩子不识“二类字”: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颇为困惑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有许多生字都不认识。课后田字格里的字认得还不错,但是两条绿线里的字基本上读不出。”
教师的尴尬:教,还是不教?二类字不要求会写,只要求会认读。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会认读这些字。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面对大量的“二类字”,我们是教还是不教?教吧,课堂时间不充分;不教吧,学生的识字目标又不能实现。在不同的学段,“二类字”教学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呢?
二、“二类字”遭遇尴尬的原因
1.教师的教,让学生雾里看花
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并没有真正深入思考过“二类字”的教学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二类字”的出现就像昙花一现,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一类字”的教学上。上课时,我总是先教学田字格里的生字,如果有时间的话,就把“二类字”读一读,也仅限于读一读而已。课后,学生也几乎没有反复地认读这些生字。
2.学生的学,让学生水中望月
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还是有待提高的。由于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教学“二类字”,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生字的时候,也是囫囵吞枣。在课堂上,他们匆忙地跟着老师读了几遍;课后,他们几乎想不起来再来读一读。朗读整篇课文的时候,也并没有对这些生字加以关注。
3.家长的扶,让学生可望不可即
“二类字”识记比较困难的学生一般在学前教育中识字量就很少。虽然大部分家长都有提前让孩子识字的意识,但是识字量每个孩子还是有区别的。还有一小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原因没有给孩子进行提前识字或者就随便孩子识多少字,从而使这部分同学在识字时(特别是“二类字”的时候)显得特别困难。
4.标准的高,让学生无所适从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认识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800个左右是“二类字”,“二类字”只识不写。从数据上看,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很大,“二类字”的比重很大。毫不夸张地说,“二类字”学得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学习能力。 “二类字”只识不写,要求看似简单,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正确、快速地实现对这些“二类字”的再认。
三、解决“二类字”教学困境的有效策略
结合2011年版新课标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新要求,要想突破“二类字”教学的困境,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落实分段目标。
1.第一学段:形象化教学,注重兴趣培养
学生在第一学段需要认识800个左右的“二类字”。这在三个学段中的任务是最重的。结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解读学段目标,我认为:在低年级,“二类字”还是应该教的,只是教的方式要更形象化一些,重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1)趣味识字,举一反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低年级的孩子尤为适用。我们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脑、手等多种器官参与识字。如在教学“碧”这个字时,我将它分成“王”“白”和“石”三部分。由此,学生编出了一首儿歌来记这个字:王家白小姐,坐在石头上。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记住了字形,也记住了字义。形象生动,有意思,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很高。
(2)动手演示,形象识字。在学习“叼”这个字时,我把大拇指和食指并在一起,一碰一碰的,“小朋友快看,这就是小乌鸦的嘴巴。”然后我用手指夹住小石子,告诉同学们:“同学们,乌鸦用嘴巴夹住小石子,这就是‘叼’。”我接着出示生字卡片“叼”,学生齐读。就这样学生在动手的演示中识记了“叼”字。
2.第二学段:“半扶半放”式,重视方法引领
从本学段的目标来看,要求认识的“二类字”只有100个左右,但是课外阅读的总量却从5万字上升到了40万字。有了第一学段识字方法的积累,本学段的识字策略应当倾向于“半扶半放”式。
(1)造字识字,触类旁通。汉字多为形声字,对于形声字,我重点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音义结合的特点来识记。虽然说“一字认半边,错上天”,但是有时候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生字来识记新的生字,也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如教学“江”字时,我告诉学生:三点水旁的字都与水有关系,那么猜一猜:“海”是什么偏旁?“湖”呢?猜对了之后,学生特别开心,也记住了这一类字的特点。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和新的字结合起来。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掌握很多的识字方法。
(2)读写结合,强化记忆。一类生字学生之所以记得好记得牢,是因为将读、写、用相结合,将字的音、形、义结合,强化了记忆效果。课堂中我有时把生字做成水果状,把它们挂在“果树”上,用摘果子的游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记忆;有时把生字卡做成鲜花形,做“采花朵”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记忆字形。
3.第三学段:自主识字,提升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本学段“二类字”的任务并不重,重的是课外阅读量。海量的课外阅读,必然要求学生的识字量随之加大。本学段的“二类字”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识字量都会得到提高。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及时引导、及时鼓励、及时督查。
(1)评价激励,及时反馈识字信息。我试着让学生分阶段汇报自己的识字情况。我常这样问:“谁今天又认识了新的字啦?上来读给大家听听!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学会这些字的吗?”在同学们羡慕的眼神中走上讲台,哪个学生不是喜滋滋的?我们还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评比活动,如在班级开展评选“识字小能人”“识字小标兵”“识字小老师”等活动。我们还给这些孩子准备了丰厚的奖品,如生字卡片、课外读物等。如此,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就一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后识字的兴趣。通过以上这些方法,我们感觉到孩子们识字的能力提高了,识字的效果也好多了。我想,孩子们的天性是爱探究的,只要遵循他们学习的规律,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一定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2)课外阅读:学了用,用中学。韩兴娥老师在《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一文中,对学生的识字与阅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论证。在她看来,学生可以在海量阅读中快速提升识字量。在我市的阅读工程中,分年级推荐了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阅读活动,学生的识字量一定会有质的飞跃。那么,“二类字”的教学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二类字”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为前提的。同时,反复的练读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经常接触这些生字,把它们融入孩子的生活之中,才能真正认好“二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