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一词,我们耳熟能详,时常挂在嘴边,在政治教材中更是常见。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人民”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你知道吗?
一、人民与人类、平民
最早的时候,“人民”一词还没开始带有专门的政治语境,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这里的“人民”一般泛指人、人类,与现在的人民含义不同。又如《诗经·大雅·抑》中说:“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这里的“人民”也指平民、庶民。不过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到了战国后期,为了区分平民和贵族,更多使用“百姓”这个词来指代平民。如《孟子·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在西方,古罗马人最早使用“人民”(people)一词,他们把贵族、平民看作人民,与外邦敌人相对应,是正义的化身。然而在西方封建神权时代,“人民”销声匿迹,直到文艺复兴开始,才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区分过人民、公民、臣民等概念。随着众多西方学者著书立说并广泛传播,“人民”逐渐成为现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
二、人民与敌人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准确的定义。20世纪初,“人民”传到中国后,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组成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等中的“人民”,就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等政治教材中常出现的“人民”代表的含义,也是我们使用最广泛的语境。
三、人民与公民
注意,在政治教材中,常出现“人民”和“公民”两个词,其实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在解答《政治与生活》相关的题目时,同学们可要注意区分哦!
人民是政治概念,而公民是法律概念。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由此可见,公民的范围比人民更广,包括这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是集合概念,一个单独的个体无法称为人民;公民属于个体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可以落实到某个人身上。
从立法和守法上来看,人民和公民的地位也是有区别的。例如,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新出版的《政治与法治》在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中写道:“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其中涉及人民的句子,都是从立法的角度出发,充满了对人民的维护之情;而对待公民,则更多强调“全民守法”方面,如“全民守法是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和履行义务的状态。”这里的“全民”指的就是公民了。
在实际运用中,“人民”一般和权力搭配,而“公民”一般和权利搭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权利。
看了这些介绍,你对“人民”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2020年到了,作为中国人民,同学们可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争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一、人民与人类、平民
最早的时候,“人民”一词还没开始带有专门的政治语境,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这里的“人民”一般泛指人、人类,与现在的人民含义不同。又如《诗经·大雅·抑》中说:“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这里的“人民”也指平民、庶民。不过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到了战国后期,为了区分平民和贵族,更多使用“百姓”这个词来指代平民。如《孟子·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在西方,古罗马人最早使用“人民”(people)一词,他们把贵族、平民看作人民,与外邦敌人相对应,是正义的化身。然而在西方封建神权时代,“人民”销声匿迹,直到文艺复兴开始,才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区分过人民、公民、臣民等概念。随着众多西方学者著书立说并广泛传播,“人民”逐渐成为现代政治学的核心概念。
二、人民与敌人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准确的定义。20世纪初,“人民”传到中国后,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组成现代国家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专政”等中的“人民”,就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政治关系,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等政治教材中常出现的“人民”代表的含义,也是我们使用最广泛的语境。
三、人民与公民
注意,在政治教材中,常出现“人民”和“公民”两个词,其实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在解答《政治与生活》相关的题目时,同学们可要注意区分哦!
人民是政治概念,而公民是法律概念。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由此可见,公民的范围比人民更广,包括这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是集合概念,一个单独的个体无法称为人民;公民属于个体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可以落实到某个人身上。
从立法和守法上来看,人民和公民的地位也是有区别的。例如,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新出版的《政治与法治》在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中写道:“第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其中涉及人民的句子,都是从立法的角度出发,充满了对人民的维护之情;而对待公民,则更多强调“全民守法”方面,如“全民守法是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和履行义务的状态。”这里的“全民”指的就是公民了。
在实际运用中,“人民”一般和权力搭配,而“公民”一般和权利搭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权利。
看了这些介绍,你对“人民”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2020年到了,作为中国人民,同学们可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争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