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精心设计历史课“导语” , 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多种,哪些方法更有效和实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比较实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也就是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讲“瓜分中国的狂潮”前,通过提问“《马关条约》的影响”,自然过渡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又如,学过“国民革命的兴起”后,提问“国民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用史实说明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的情况”,进而引入“国民革命的发展”。复习作为导语,有利于知识间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问导入法
设问法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如《秦的统一》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长城?”。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三、谈话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二种。
1、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就可通过对电影《林则徐》的描述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来加强教学效果。
2、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
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谈话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
四、故事典故导入法
当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缅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或典故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如《西周的盛衰》一课可引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讲《春秋战国的纷争》可引入“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典故。当然故事典故法运用时,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五、引用材料导入法
材料多种多样,只要能够恰当运用,不仅能使课堂趣味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成为联系实际的范例,颇有先声夺人之妙,引用材料一般有两种方式:
1、诗词对联导入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如讲“中共一大”时,可用这样一副对联导入“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之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题嘉兴南湖烟雨楼联);讲“王安石变法”时,可先朗读王安石诗作《船泊瓜州》,然后教师指出:“王安石不但是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改革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王安石是怎样变法。”
2、图片文字导入法。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两幅图片:①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远嬴观残迹;②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同时,以法国作家雨果的一段文字作旁白:“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叫法兰西,另一个就会被叫英吉利”。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 140 多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电教媒体导入法
电教媒体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用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方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课的“导语”当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教师设计导语,最重要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语才有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可以混合,交叉使用,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特点来进行,不可流于形式。
(山西省交口县二中)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也就是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如讲“瓜分中国的狂潮”前,通过提问“《马关条约》的影响”,自然过渡到“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又如,学过“国民革命的兴起”后,提问“国民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用史实说明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后的情况”,进而引入“国民革命的发展”。复习作为导语,有利于知识间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问导入法
设问法是结合教材重点,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给学生以极大的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如《秦的统一》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长城?”。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
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三、谈话导入法
上课伊始,教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二种。
1、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就可通过对电影《林则徐》的描述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来加强教学效果。
2、概括谈话法。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们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如上《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会联想到许多动人的故事;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千古绝唱,乘风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等。
它的古老文明千余年来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东方,日本至今还保留着某些唐朝风俗习惯,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这样的导语,把同学们带到了绚丽多彩的唐朝历史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谈话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
四、故事典故导入法
当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们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缅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移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或典故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如《西周的盛衰》一课可引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讲《春秋战国的纷争》可引入“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典故。当然故事典故法运用时,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五、引用材料导入法
材料多种多样,只要能够恰当运用,不仅能使课堂趣味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成为联系实际的范例,颇有先声夺人之妙,引用材料一般有两种方式:
1、诗词对联导入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如讲“中共一大”时,可用这样一副对联导入“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之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题嘉兴南湖烟雨楼联);讲“王安石变法”时,可先朗读王安石诗作《船泊瓜州》,然后教师指出:“王安石不但是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改革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王安石是怎样变法。”
2、图片文字导入法。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两幅图片:①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远嬴观残迹;②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同时,以法国作家雨果的一段文字作旁白:“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叫法兰西,另一个就会被叫英吉利”。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 140 多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电教媒体导入法
电教媒体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用形、光、声、色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方法,使事物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富于感染力,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课的“导语”当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教师设计导语,最重要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语才有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可以混合,交叉使用,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特点来进行,不可流于形式。
(山西省交口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