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技术在胃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形态学确诊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病理结果T1:5例,其中4例CT仅提示胃壁略有增厚或无明显改变,1例误为T2期。病理结果T2:15例,11例诊断正确,3例误为T3分期,1例误为T1期。病理结果T3:9例,诊断正确7例,1例误为T4,1例误为T2期。病理结果T4:3例,3例正确。结论:CT对于中晚期胃癌患者,可根据病灶的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综合分析,但对于早期胃癌,CT检查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
【关键词】 CT;胃癌;术前诊断
过去胃癌的检查以消化道钡餐和内窥镜为主,这些手段只能观察胃腔内的病变,多排螺旋CT不仅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而且能判断肿瘤浸润情况、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32例胃癌患者资料,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岁。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
1.2 扫描方法 扫描方法:禁食6~8小时,检查前15min肌注山莨菪碱20mg,立即服水800~1200mL,造影剂使用60%泛影葡胺80ml。患者取仰卧位,常规5~10mm层厚及间隔连续扫描,局部病灶采用薄层扫描,从膈顶扫描至脐部,部分患者扩大扫描范围至盆腔。
1.3 CT判断标准 胃壁增厚大于5mm为异常,病灶大小按最大径计算,胃周脂肪层模糊或消失为胃周侵犯,淋巴结直径大于1cm为转移,分期采用与外科、病理相一致的TNM分期法。
2 结果
2.1 病变发生部位、范围及病理类型 32例胃癌中,位于胃贲门部7例,体部10例,胃窦部13例,广泛浸润的皮革胃2例。
胃壁增厚:病灶区胃壁呈限局性或弥漫性增厚,最大径厚度约7~32mm,胃壁自然弧度消失、僵直,局部胃腔不规则狭窄、变形,皮革胃体积缩小,柔韧度消失。胃窦、幽门部的病变伴有程度不同的梗阻现象。
软组织块影:5例肿瘤表现为向腔内生长或向腔内、外生长形成的不规则肿块影,表面凹凸不平,大多有宽基底,致胃腔狭窄,钙化及坏死少见。邻近胃壁不规则增厚,但范围较局限。
肿瘤侵犯周围结构:胃癌病灶可突破浆膜层向周围侵犯,累及周围脏器时,表现为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脂肪层消失,甚至病灶与周围邻近器官融合。
11例与胰腺体、尾之間脂肪层消失,连成一片。2例与肝左叶间分界消失。
淋巴结转移:腹腔淋巴结肿大4例,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5例,腹主动脉伴淋巴结肿大2例,脾门区淋巴结肿大1例。远处转移肝内转移1例,肝转移伴胰头侵犯伴腹水1例。
病理结果:32例患者病理结果胃腺癌25例,还有7例为其他病理类型。
根据我国的胃癌TNM分期法评估肿瘤浸润深度:T1:局灶性内壁增厚,外壁浆膜平滑规整.;T2:胃壁增厚缺损或破坏,伴病灶所在的浆膜面粗糙,浆膜不整或向外突出;但是肿瘤界限清楚,脂肪间隙清晰。T3肿瘤周围不规则或结节状或胃周脂肪有浸润;T4肿瘤与邻近器官脂肪界限消失或肿瘤浸润到邻近器官。
病理结果T1:5例,其中4例CT仅提示胃壁略有增厚或无明显改变,1例误为T2期。病理结果T2:15例,11例诊断正确,3例误为T3分期,1例误为T1期。病理结果T3:9例,诊断正确7例,1例误为T4,1例误为T2期。病理结果T4:3例,3例正确。
2 分析
从CT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
排除标准:未对淋巴结分期进行评估;术中横向切除边缘残留的病例也被排除在外。
纳入标准:根据相关文献,表浅的范围大的早期胃癌,混合病理型,以及病变主要为某一病理类型的被纳入。经分析,32例病例均符合。
CT对T分期的准确度:为了减少早期胃癌的低检出和提高准确度,非可见的病灶(T0)归类为T1期。整体分期准确度为75.0%(24/32),过高分期15.6%(5/32),过低分期6.25%(2/32)。
CT判断浆膜侵犯的准确度为T0/1/2为72.2%,T3/4为8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和90.3%。
T1T2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23mm(3-68)和39mm(范围20-79),被认为存在淋巴结转移者6例,其中1例为T2期。
CT在胃癌诊断中的误诊原因:部分患者扫描前准备不充分,胃充盈欠佳,致不能显示早期胃癌病灶。胃壁广泛增厚或局限性肿块影,易与其他良恶性病变相混淆。
总之,CT对于中晚期胃癌患者,可根据病灶的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科学的诊断。但是对于早期胃癌,CT检查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闫旭,沈文,李笑,等。多层螺旋CT在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8):611.
[2]Chen CY, Hsu JS, Wu DC et al .Gastric cancer: preoperative local staging with 3D multi-detector row CT—correlation with sur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results. Radiology 2007; 242: 472-82
【关键词】 CT;胃癌;术前诊断
过去胃癌的检查以消化道钡餐和内窥镜为主,这些手段只能观察胃腔内的病变,多排螺旋CT不仅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而且能判断肿瘤浸润情况、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32例胃癌患者资料,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岁。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
1.2 扫描方法 扫描方法:禁食6~8小时,检查前15min肌注山莨菪碱20mg,立即服水800~1200mL,造影剂使用60%泛影葡胺80ml。患者取仰卧位,常规5~10mm层厚及间隔连续扫描,局部病灶采用薄层扫描,从膈顶扫描至脐部,部分患者扩大扫描范围至盆腔。
1.3 CT判断标准 胃壁增厚大于5mm为异常,病灶大小按最大径计算,胃周脂肪层模糊或消失为胃周侵犯,淋巴结直径大于1cm为转移,分期采用与外科、病理相一致的TNM分期法。
2 结果
2.1 病变发生部位、范围及病理类型 32例胃癌中,位于胃贲门部7例,体部10例,胃窦部13例,广泛浸润的皮革胃2例。
胃壁增厚:病灶区胃壁呈限局性或弥漫性增厚,最大径厚度约7~32mm,胃壁自然弧度消失、僵直,局部胃腔不规则狭窄、变形,皮革胃体积缩小,柔韧度消失。胃窦、幽门部的病变伴有程度不同的梗阻现象。
软组织块影:5例肿瘤表现为向腔内生长或向腔内、外生长形成的不规则肿块影,表面凹凸不平,大多有宽基底,致胃腔狭窄,钙化及坏死少见。邻近胃壁不规则增厚,但范围较局限。
肿瘤侵犯周围结构:胃癌病灶可突破浆膜层向周围侵犯,累及周围脏器时,表现为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脂肪层消失,甚至病灶与周围邻近器官融合。
11例与胰腺体、尾之間脂肪层消失,连成一片。2例与肝左叶间分界消失。
淋巴结转移:腹腔淋巴结肿大4例,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5例,腹主动脉伴淋巴结肿大2例,脾门区淋巴结肿大1例。远处转移肝内转移1例,肝转移伴胰头侵犯伴腹水1例。
病理结果:32例患者病理结果胃腺癌25例,还有7例为其他病理类型。
根据我国的胃癌TNM分期法评估肿瘤浸润深度:T1:局灶性内壁增厚,外壁浆膜平滑规整.;T2:胃壁增厚缺损或破坏,伴病灶所在的浆膜面粗糙,浆膜不整或向外突出;但是肿瘤界限清楚,脂肪间隙清晰。T3肿瘤周围不规则或结节状或胃周脂肪有浸润;T4肿瘤与邻近器官脂肪界限消失或肿瘤浸润到邻近器官。
病理结果T1:5例,其中4例CT仅提示胃壁略有增厚或无明显改变,1例误为T2期。病理结果T2:15例,11例诊断正确,3例误为T3分期,1例误为T1期。病理结果T3:9例,诊断正确7例,1例误为T4,1例误为T2期。病理结果T4:3例,3例正确。
2 分析
从CT诊断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
排除标准:未对淋巴结分期进行评估;术中横向切除边缘残留的病例也被排除在外。
纳入标准:根据相关文献,表浅的范围大的早期胃癌,混合病理型,以及病变主要为某一病理类型的被纳入。经分析,32例病例均符合。
CT对T分期的准确度:为了减少早期胃癌的低检出和提高准确度,非可见的病灶(T0)归类为T1期。整体分期准确度为75.0%(24/32),过高分期15.6%(5/32),过低分期6.25%(2/32)。
CT判断浆膜侵犯的准确度为T0/1/2为72.2%,T3/4为8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和90.3%。
T1T2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23mm(3-68)和39mm(范围20-79),被认为存在淋巴结转移者6例,其中1例为T2期。
CT在胃癌诊断中的误诊原因:部分患者扫描前准备不充分,胃充盈欠佳,致不能显示早期胃癌病灶。胃壁广泛增厚或局限性肿块影,易与其他良恶性病变相混淆。
总之,CT对于中晚期胃癌患者,可根据病灶的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科学的诊断。但是对于早期胃癌,CT检查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闫旭,沈文,李笑,等。多层螺旋CT在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8):611.
[2]Chen CY, Hsu JS, Wu DC et al .Gastric cancer: preoperative local staging with 3D multi-detector row CT—correlation with surg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results. Radiology 2007; 242: 4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