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金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因此融资自然成为企业所关注的关键问题,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是房地产开发的生命线。国家频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了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因此在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同时,如何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以缓解房地产的资金需求压力,成为急迫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实际的融资状况,应用相关理论通过调查法和比较法,对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逐步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细胞,并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伴随着金融风暴的侵袭,我国出口受阻、消费市场萎靡,生产成本提高,融资本就是困扰企业的大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如何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以缓解房地产的资金需求压力,成为急迫需要研究的问题。
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现注册资本三亿元,现有固定职工270人,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形成开发、建筑、物业管理一条龙的集团模式,逐渐确立了在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优势,已经跻身秦皇岛地区民营企业排名前10之列。
一、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存在的融资困境与难题
(一)偿债能力低,融资成本高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依靠自身原始积累来满足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未分配利润、速动资产、留存收益等。從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整体规模研究结果看,内源融资仍是该企业重要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多企业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较差、自有资金来源有限等限制因素及企业快速扩张的强烈愿望使内源融资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强大的融资需求。当前,企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企业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正面临着二次创业,使得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融资量不足的问题极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贷款难度大,融资渠道少
在贷款过程中,当拥有不完全信息的一方无法客观观察到另一方的行动,或者无法准确获知另一方的全面信息时,就会出现“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从而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企业借款者总是拥有一些不为外部的放贷者所知的有关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上的优势在事先的合同签订中隐瞒不利的财务状况,在事后的资金使用中违背还贷的多项条款,银行作为资金供给者较资金需求者而言,无法真实、客观地了解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的可能性,继而造成企业获得贷款的进而不断减少。
因为企业信息的不透明化,导致企业在融资时,外部方面也存在了一些问题:⑴政策支持乏力,融资渠道单一;⑵信息不对称,土地交易波动过大。
二、解决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努力建立和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首先,在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下,企业与银行、担保公司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依照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财务部设置专人针对企业和银行的最新政策制定融资计划。再次,企业财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我国财务制度,依据银行给出的各项信用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实行内部评级制度。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己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二)利用预收账款提高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
商业信用融资是指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一种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发生的一种信用关系。商业信用产生予商品交换之中,属于一种自发性筹资。它包括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应付票据及合资经营等。其主要特点有:⑴筹资便利。⑵筹资成本低。⑶限制条件少。
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依靠预售房款来缓解各项规费、配套费及工程垫款等各方的压力。利用预收账款可对房地产公司的偿债能力产生优化的作用,因为土地价格有很大的市场波动性,预售房地产可以用客户的资金建房,同时也完成了房屋的销售工作,既售房又筹资,资金来源既无息又安全。
(三)加入信用数据库,提高企业信息公开度
加入到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切实考虑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贷款规模小、频率高、流转快、周转难以准确预测、逾期可能性相对较高等突出特点,强调实地检查、数据分析,通过重点掌握和随时获取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贷增减、贷款回笼等全方位情况。将企业信用资料建立档案,为企业征信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提供必要的补充信息,从而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的获得融资资金。
三、结论
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棘手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然而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单一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社会、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机构、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以及企业多方面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曾姝,廖静.“创新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8.
[2]千兰.“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控制谈我国房地产融资优化”[J].财会月刊,2008.[3]孙芳桦.“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
[4]兰峰,雷鹏.“房地产行业最优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8.
[5]巴曙松.“ 防止中小企业融资难度重新加大”[J].中国中小企业,2010.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逐步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细胞,并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伴随着金融风暴的侵袭,我国出口受阻、消费市场萎靡,生产成本提高,融资本就是困扰企业的大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如何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以缓解房地产的资金需求压力,成为急迫需要研究的问题。
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现注册资本三亿元,现有固定职工270人,经过多年努力,现已形成开发、建筑、物业管理一条龙的集团模式,逐渐确立了在房地产行业的竞争优势,已经跻身秦皇岛地区民营企业排名前10之列。
一、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存在的融资困境与难题
(一)偿债能力低,融资成本高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依靠自身原始积累来满足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未分配利润、速动资产、留存收益等。從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整体规模研究结果看,内源融资仍是该企业重要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多企业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较差、自有资金来源有限等限制因素及企业快速扩张的强烈愿望使内源融资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强大的融资需求。当前,企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企业在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正面临着二次创业,使得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融资量不足的问题极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信息不对称,贷款难度大,融资渠道少
在贷款过程中,当拥有不完全信息的一方无法客观观察到另一方的行动,或者无法准确获知另一方的全面信息时,就会出现“不对称信息”的情况,从而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企业借款者总是拥有一些不为外部的放贷者所知的有关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上的优势在事先的合同签订中隐瞒不利的财务状况,在事后的资金使用中违背还贷的多项条款,银行作为资金供给者较资金需求者而言,无法真实、客观地了解投资项目成功的概率和偿还贷款的可能性,继而造成企业获得贷款的进而不断减少。
因为企业信息的不透明化,导致企业在融资时,外部方面也存在了一些问题:⑴政策支持乏力,融资渠道单一;⑵信息不对称,土地交易波动过大。
二、解决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融资困境的对策
(一)努力建立和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首先,在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下,企业与银行、担保公司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依照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财务部设置专人针对企业和银行的最新政策制定融资计划。再次,企业财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我国财务制度,依据银行给出的各项信用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实行内部评级制度。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己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二)利用预收账款提高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
商业信用融资是指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一种借贷关系,是企业之间发生的一种信用关系。商业信用产生予商品交换之中,属于一种自发性筹资。它包括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应付票据及合资经营等。其主要特点有:⑴筹资便利。⑵筹资成本低。⑶限制条件少。
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公司可依靠预售房款来缓解各项规费、配套费及工程垫款等各方的压力。利用预收账款可对房地产公司的偿债能力产生优化的作用,因为土地价格有很大的市场波动性,预售房地产可以用客户的资金建房,同时也完成了房屋的销售工作,既售房又筹资,资金来源既无息又安全。
(三)加入信用数据库,提高企业信息公开度
加入到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切实考虑秦皇岛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贷款规模小、频率高、流转快、周转难以准确预测、逾期可能性相对较高等突出特点,强调实地检查、数据分析,通过重点掌握和随时获取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贷增减、贷款回笼等全方位情况。将企业信用资料建立档案,为企业征信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提供必要的补充信息,从而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的获得融资资金。
三、结论
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棘手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然而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单一方面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需要社会、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机构、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以及企业多方面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曾姝,廖静.“创新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8.
[2]千兰.“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控制谈我国房地产融资优化”[J].财会月刊,2008.[3]孙芳桦.“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
[4]兰峰,雷鹏.“房地产行业最优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8.
[5]巴曙松.“ 防止中小企业融资难度重新加大”[J].中国中小企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