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重要的作文素养,平时教学、考前复习,多数教师在作文立意方面也总会投入较多的时间进行专项训练。但从考试的实际来看,很多学生作文的立意仍是平淡肤浅,乏善可陈。为什么付出辛劳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深思。结合平时作文教学实践,笔者从操作层面就打破作文立意的“瓶颈”做了一些探究。
一、“功夫在诗外”,加强生活练笔
从时间、空间、构成、性质等方面拓展作文选材立意的联想训练,确实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如果学生平时对耐人寻味的生活素材“不睁眼”,“不动心”,“不用笔”,好的作文素材往往不是被遗忘就是浅尝则止,也很难在作文中深入运用,很难生发深刻的立意。因此,脱离了生活素材的积累与感悟,纵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其效果总会差强人意。所以,加强生活素材的练笔显得尤为必要,下面从“三力”入手,谈谈如何进行日常练笔。
一是观察力。要捕捉有意义的生活素材,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罗丹说:“生活中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生活中的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关键是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意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着兴趣观察,在观察中生发乐趣;纵向观察过程,横向比较异同;整体观察概貌,集中观察细节,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将显著提高。
二是感悟力。敏锐的观察力必须同深刻的感悟力相结合,并且形成交流互通,才能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战略储备”。细致观察可以促发感悟,感悟酝酿延伸又会促进观察向纵深发展,细致深入地观察又能激发感悟的升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审美的情趣观察周围生活素材的习惯。例如:同样是春雨,在春风得意时观察到的可能是“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般地美不胜收,体验到的可能是“润物细无声”的呵护;在惆怅失意时观察到的可能是“阴沉沉、湿漉漉、凉飕飕”的凄美哀婉,体验到的可能是“绵绵无绝期”的愁情。感悟能力是对素材加工挖掘的关键环节,也是作文选材立意能力训练的重点,不可忽视。
三是表现力。生活素材积累和储存的最终落脚点还是用富有表现力的的语言去表达。中学生练笔最忌讳写“流水账”,缺少感性的触摸与灵性的领悟,缺乏实际价值。这样的素材就是用在大作中,表现力也不强。练笔实践中,语言表达应做到“吾手写吾心”,不拘一格。尽量减少平淡记叙的权重,而要增加描写、抒情、议论的比例。平时的练笔,既是素材积累的过程,又是玩味语言的载体,练笔可以丰富立意,浸润情感,熔铸理趣。
二、“适合才最好”,选择能发挥的切入点
笔者认为,作文的选材立意不排斥突破与创新,但是更应该倡导写自己亲近而熟悉的生活,并以此作为习作的主流,即在亲近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挖掘新颖深刻的立意。
首先,这符合写作的规律。“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一方面,中学生感知和实践的社会区域、领域在不断扩大,但是对距自己较远的现象了解还不够全面,认识还不够丰富,体验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圈内的现象所蕴予的内涵有着越来越深刻的领悟,甚至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作文选材上允许学生拓展视野,但更应当鼓励学生写自己所亲近的生活,展现生活的真实,浓缩生命的真谛。
其次,这契合中考的要求。点数历年中考作文的选材立意,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啧啧称赞的,往往不是新奇的材料,而是用独到的体验和独特的视角对身边亲近的生活素材进行深加工、巧呈现。
对于同样的事物或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产生新颖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比如“父爱”就是一个常写常新的话题,比较常规的切入角度是通过一两件事情透射父爱的感人与伟大。如《背影》一文中,朱自清通过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的视角进行切入,从而展现了质朴而感人的父爱;《挥手》一文中,赵丽宏通过父亲挥手的动作,刻画了不变的父爱与岁月的沧桑;《酒》一文中,贾平凹通过已戒酒多年的父亲为了鼓励儿子走出舆论的漩涡而畅饮的故事,从而展现了真挚而深沉父爱。同样是父爱,但切入的角度不同,深沉的情感便演绎得精彩纷呈,感人至深。
再次,这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写好学生熟知的生活,这既利于全体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也利于部分习作素质较好的学生未来发展。我们的讲台下就有未来的作家、文学家,中学作文教学对于这些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者的写作导向更会对他们写作的价值取向起着深刻的影响。回溯文学名人的成长轨迹,其写作经历往往都是从自己熟稔的生活开始。有些作家的写作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亲近的生活圈,象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家” 的刘亮程的多数作品,基本上在刻画他“一个人的村庄”。
三、“发人所未发”,提高作文核心竞争力
在写作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对周围生活的观察、盘点和感悟;在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对常规材料进行独特切入,独到描绘,独创立意。要在平凡中挖掘闪光点,在平淡中生发动情点;在平坦中发现奇崛,在平静中掀起波澜。成功的立意必须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必须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
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美,从普通事物中洞见了其本质意义,比一般人观察得细,研究得深,琢磨得透,就会获得较为深刻的主题。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
勃发的意趣、深刻的意蕴更是作文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纵观历年中、高考作文,尤其是命题作文,由于立意层次不高而被判为低分作文的,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具体包括两类:一是“生吞活剥”,无切入角度。如2011年中考北京卷“日积月累”,许多考生仅仅是将文题机械扩充而已,并没有选择小角度切入,缺少深度思考。二是“目光浅陋”,立意俗气。如2011年中考日照卷“我长大了”,有考生便以“我长大了,现在要珍惜时光认真学习,努力考出好成绩”为主题。这样的文章立意虽然有了角度,但是显得粗浅,紧盯着考试分数,视野狭窄,立意不深。如此作文,判分一般都在及格线以下。
打破作文选材立意的瓶颈,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上对作文题进行联想发散思维训练也只是拓展选材立意的途径之一。而要大面积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出组合拳,从多个维度进行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实践证明,通过上述途径的努力,学生作文的积累习惯、审题能力、表达素质等综合素养即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224731)
一、“功夫在诗外”,加强生活练笔
从时间、空间、构成、性质等方面拓展作文选材立意的联想训练,确实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如果学生平时对耐人寻味的生活素材“不睁眼”,“不动心”,“不用笔”,好的作文素材往往不是被遗忘就是浅尝则止,也很难在作文中深入运用,很难生发深刻的立意。因此,脱离了生活素材的积累与感悟,纵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其效果总会差强人意。所以,加强生活素材的练笔显得尤为必要,下面从“三力”入手,谈谈如何进行日常练笔。
一是观察力。要捕捉有意义的生活素材,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罗丹说:“生活中本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生活中的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关键是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意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带着兴趣观察,在观察中生发乐趣;纵向观察过程,横向比较异同;整体观察概貌,集中观察细节,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将显著提高。
二是感悟力。敏锐的观察力必须同深刻的感悟力相结合,并且形成交流互通,才能产生具有震撼力的“战略储备”。细致观察可以促发感悟,感悟酝酿延伸又会促进观察向纵深发展,细致深入地观察又能激发感悟的升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审美的情趣观察周围生活素材的习惯。例如:同样是春雨,在春风得意时观察到的可能是“像牛毛,像细丝,像花针”般地美不胜收,体验到的可能是“润物细无声”的呵护;在惆怅失意时观察到的可能是“阴沉沉、湿漉漉、凉飕飕”的凄美哀婉,体验到的可能是“绵绵无绝期”的愁情。感悟能力是对素材加工挖掘的关键环节,也是作文选材立意能力训练的重点,不可忽视。
三是表现力。生活素材积累和储存的最终落脚点还是用富有表现力的的语言去表达。中学生练笔最忌讳写“流水账”,缺少感性的触摸与灵性的领悟,缺乏实际价值。这样的素材就是用在大作中,表现力也不强。练笔实践中,语言表达应做到“吾手写吾心”,不拘一格。尽量减少平淡记叙的权重,而要增加描写、抒情、议论的比例。平时的练笔,既是素材积累的过程,又是玩味语言的载体,练笔可以丰富立意,浸润情感,熔铸理趣。
二、“适合才最好”,选择能发挥的切入点
笔者认为,作文的选材立意不排斥突破与创新,但是更应该倡导写自己亲近而熟悉的生活,并以此作为习作的主流,即在亲近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挖掘新颖深刻的立意。
首先,这符合写作的规律。“生活是作文的唯一源泉”,一方面,中学生感知和实践的社会区域、领域在不断扩大,但是对距自己较远的现象了解还不够全面,认识还不够丰富,体验还不够深入;另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圈内的现象所蕴予的内涵有着越来越深刻的领悟,甚至独到的见解。因此,在作文选材上允许学生拓展视野,但更应当鼓励学生写自己所亲近的生活,展现生活的真实,浓缩生命的真谛。
其次,这契合中考的要求。点数历年中考作文的选材立意,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啧啧称赞的,往往不是新奇的材料,而是用独到的体验和独特的视角对身边亲近的生活素材进行深加工、巧呈现。
对于同样的事物或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产生新颖而深刻的认识与体验。比如“父爱”就是一个常写常新的话题,比较常规的切入角度是通过一两件事情透射父爱的感人与伟大。如《背影》一文中,朱自清通过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的视角进行切入,从而展现了质朴而感人的父爱;《挥手》一文中,赵丽宏通过父亲挥手的动作,刻画了不变的父爱与岁月的沧桑;《酒》一文中,贾平凹通过已戒酒多年的父亲为了鼓励儿子走出舆论的漩涡而畅饮的故事,从而展现了真挚而深沉父爱。同样是父爱,但切入的角度不同,深沉的情感便演绎得精彩纷呈,感人至深。
再次,这利于学生持续发展。写好学生熟知的生活,这既利于全体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也利于部分习作素质较好的学生未来发展。我们的讲台下就有未来的作家、文学家,中学作文教学对于这些学生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者的写作导向更会对他们写作的价值取向起着深刻的影响。回溯文学名人的成长轨迹,其写作经历往往都是从自己熟稔的生活开始。有些作家的写作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亲近的生活圈,象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个散文家” 的刘亮程的多数作品,基本上在刻画他“一个人的村庄”。
三、“发人所未发”,提高作文核心竞争力
在写作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对周围生活的观察、盘点和感悟;在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对常规材料进行独特切入,独到描绘,独创立意。要在平凡中挖掘闪光点,在平淡中生发动情点;在平坦中发现奇崛,在平静中掀起波澜。成功的立意必须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必须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
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美,从普通事物中洞见了其本质意义,比一般人观察得细,研究得深,琢磨得透,就会获得较为深刻的主题。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
勃发的意趣、深刻的意蕴更是作文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纵观历年中、高考作文,尤其是命题作文,由于立意层次不高而被判为低分作文的,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具体包括两类:一是“生吞活剥”,无切入角度。如2011年中考北京卷“日积月累”,许多考生仅仅是将文题机械扩充而已,并没有选择小角度切入,缺少深度思考。二是“目光浅陋”,立意俗气。如2011年中考日照卷“我长大了”,有考生便以“我长大了,现在要珍惜时光认真学习,努力考出好成绩”为主题。这样的文章立意虽然有了角度,但是显得粗浅,紧盯着考试分数,视野狭窄,立意不深。如此作文,判分一般都在及格线以下。
打破作文选材立意的瓶颈,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上对作文题进行联想发散思维训练也只是拓展选材立意的途径之一。而要大面积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出组合拳,从多个维度进行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实践证明,通过上述途径的努力,学生作文的积累习惯、审题能力、表达素质等综合素养即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2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