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轻点鼠标就可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一个人是否有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一、重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
非智力品质是指智力品质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进行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1、张扬个性是创新的前提
必须保护、引导好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会他们独立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并按正确见解和信念确定自己的行动。西方学者根据不同学派的理论总结出:“学生在无认知、动力和行为是积极的参与,其学习就是自主的”,而自主的直接表现是个性的张扬。当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学生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怎么学,有自己的意识和反应,这时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
2、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不少事实证明,教育的根本动力来自个体的内因,自信心就是最重要的内因,因此,要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树立学生学习创造的自信心。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是仅靠讲道理所能奏效的,必须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环境,以愉快喜悦的情感影响教育学生,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特别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习。
3、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给学生以自尊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除了认识外,还有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以及心理需要,尤其是自尊的需要。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情感,就会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更谈不上创新了。
二、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
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反过来,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离开知识的能力与创新,也没有离开能力的知识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三、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新的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
形成科学的概念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考的碰撞,就会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合作是创新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四、确定一个创新性教学目标,是落实培养创新能力的出发点
学生的创新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如果没有创新性教学目标作统帅,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创新,就无法将创新落到教学之中。一是因为创新素质是理论形态的东西,如发散思维,思维灵活性等。这些理论形态的东西是无法操作的,我们必须为它找到一种具有学科特点的具体形式。二是教学目标中如果不提出创新要求,那么这些教学目标最高水平只能是智力开发,而智力开发并不能等同于培养创新。
五、加强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
创造性思维是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要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独创性、突破性,并以此作为检验思维成果的标准。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利用所得信息进行新创造的能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已知的定理、公式经过自身的探索、研究予以获得,这种探索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证法和解法,而提出新颖的证法或解法,对一些数学问题和系统的整理,对数学各分支作由此及彼的联想和对比,对一些现成的答案提出疑议,这些都是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1、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想象,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相关知识的局限,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提出过的方案,而且还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提倡学生在认真学习“双基”的基础上跳出课本,独立地思考和研究问题。
2、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可逆性。由于中学数学中存在大量的互逆概念、互逆定理、互逆公式、互逆运算、互逆变换,因此平时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这些互逆关系的逆向运用。逆向推理的应用,使学生们逐步形成互逆联想、“相反思路”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的联想、发现思维。这是一种“由此及彼”、“广泛迁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对比联想的能力。
4、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创造机会,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是新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些素质当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它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让我们迎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新课程实施中,抓好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抓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广西岑溪市第六中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一、重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
非智力品质是指智力品质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进行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契机,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1、张扬个性是创新的前提
必须保护、引导好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会他们独立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并按正确见解和信念确定自己的行动。西方学者根据不同学派的理论总结出:“学生在无认知、动力和行为是积极的参与,其学习就是自主的”,而自主的直接表现是个性的张扬。当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学生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怎么学,有自己的意识和反应,这时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
2、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不少事实证明,教育的根本动力来自个体的内因,自信心就是最重要的内因,因此,要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树立学生学习创造的自信心。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是仅靠讲道理所能奏效的,必须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环境,以愉快喜悦的情感影响教育学生,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特别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这样学生才能创造性的学习。
3、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给学生以自尊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除了认识外,还有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以及心理需要,尤其是自尊的需要。如果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情感,就会使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更谈不上创新了。
二、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
知识、能力、创新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反过来,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离开知识的能力与创新,也没有离开能力的知识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三、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新的集体,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
形成科学的概念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考的碰撞,就会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合作是创新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四、确定一个创新性教学目标,是落实培养创新能力的出发点
学生的创新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如果没有创新性教学目标作统帅,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创新,就无法将创新落到教学之中。一是因为创新素质是理论形态的东西,如发散思维,思维灵活性等。这些理论形态的东西是无法操作的,我们必须为它找到一种具有学科特点的具体形式。二是教学目标中如果不提出创新要求,那么这些教学目标最高水平只能是智力开发,而智力开发并不能等同于培养创新。
五、加强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
创造性思维是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要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独创性、突破性,并以此作为检验思维成果的标准。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利用所得信息进行新创造的能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已知的定理、公式经过自身的探索、研究予以获得,这种探索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证法和解法,而提出新颖的证法或解法,对一些数学问题和系统的整理,对数学各分支作由此及彼的联想和对比,对一些现成的答案提出疑议,这些都是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1、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想象,不因循守旧,敢于突破相关知识的局限,敢于提出别人未曾提出过的方案,而且还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提倡学生在认真学习“双基”的基础上跳出课本,独立地思考和研究问题。
2、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可逆性。由于中学数学中存在大量的互逆概念、互逆定理、互逆公式、互逆运算、互逆变换,因此平时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这些互逆关系的逆向运用。逆向推理的应用,使学生们逐步形成互逆联想、“相反思路”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的联想、发现思维。这是一种“由此及彼”、“广泛迁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对比联想的能力。
4、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创造机会,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是新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这些素质当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它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让我们迎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新课程实施中,抓好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抓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广西岑溪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