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性的投资机会正向中国转移,外资急需进入国内A股市场,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路径选择包括证券机构合资提速、国内市场准入加快、金融衍生品和创新业务开放等方面。
金融全面开放:机遇与挑战
中美第二轮经济战略对话已经结束,中国金融开放领域转向证券市场:QFII额度从100亿美元扩大到300亿美元;2007年下半年取消对新的外国证券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恢复合资证券公司申请许可发放;年底前允许外资证券公司在中国拓展业务。但外资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上限仍未放松,中国在证券领域的让步程度要明显大于银行领域。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证券行业相比银行来说不是重点,但中美最后更多的共识却是在证券领域门户的开放,原因在于,包括JP摩根、花旗银行、美林证券在内的国际金融巨头正紧锣密鼓地与内地券商洽谈参股事宜,按照现行法规的规定,只有本土证券公司和合资证券公司拥有承销A股IPO的业务资格。外资急需打入国内市场,分享A股市场扩容潮的到来。
为尽快缩小与国际市场的差距,必须放松各种市场准入限制,减少外国投资者、融资者和证券公司的进入障碍。国际经验表明,仅仅依靠政策优惠,以市场换资本和技术的传统模式已经無法适应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的要求,我国证券市场较低的国际化程度阻碍了国际资本通过证券投资渠道进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将是今后惟一可供选择的发展途径。
资本市场开放国际经验
从各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美、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墨西哥、泰国等为代表的激进开放模式。美英等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在形成初期国际化程度就已经较高,并因之成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新兴市场只用了5~10年的时问,就基本实现了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二是渐进开放模式,典型代表有日本、台湾地区、智利等,其特点是对外开放过程较长,开放步骤较慢,开放措施也较为谨慎。第三种开放模式以韩国为代表,介于渐进式和激进式之间,初期渐进开放,后来步伐加快,风格激进。
从国际经验看,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倾向于采取渐进式开放政策,实施过程中容易控制风险,容易取得成功。虽然各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各不相同,但无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是建立在自身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的基础上,在国际化初期普遍有限制地引入国际资本,对外资进入的时机、顺序、范围等均有一定限制,并和国内金融体制的改革相配套,以减少国际游资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资本市场开放可行性路径
发达国家兴衰更替的历史经验表明,资本市场与大国战略息息相关。正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及其发现筛选机制和资源调配能力,促使了美国的崛起并确保其持续活力。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并追赶发达国家的大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国策,必须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对待。未来可行的开放路径包括:
证券机构合资提速
我国第一个含有外资股权的证券公司早在1995年就已经出现,即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其后又陆续批准成立华欧国际、长江巴黎百富勤、高盛高华以及海际大和等合资证券公司。国内现有7家合资证券公司和19家合资基金公司。上述合资公司中外资持股比例均达到了法律规则的上限,瑞银和高盛已经拥有对合资券商的实际控制权。而在合资协议中,几乎所有外资券商都保留了政策放宽后扩大持股比例的优先权,这种优先权的方式在国内企业的外资引进过程中都得到了承认。目前,仍有国外机构向中国呼吁,放宽对外资持有中国证券公司和合资企业的限制。一场外资并购国内证券经营机构的大潮即将展开。
国内市场准入加快
资本市场的开放通常首先表现为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市场业务的开放。中国已先后开放了基金管理业务、证券承销业务,投资A股的QFII制度,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以及引进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等。未来几年内,随着工行、中移动、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业上市和回归,全球资本市场的重大投资机会将明显向中国转移,中国经济崛起将带动A股改写全球资本市场格局。因此,国际关注的焦点已经转向国内资本市场准入问题。美国证券业协会主席马克·拉克里兹表示:“我们从心里希望,5年后美国证券机构能全面参与中国的资本市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已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签订协议,为后者的系统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由此,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将成功打入国内外汇、外币衍生产品和资金市场。
金融衍生品和创新业务开放可望先行
出于对风险的担心,监管部门在发展境内人民币衍生品市场方面一直比较谨慎,中国金融衍生品屡屡被国外机构“抢注”,从而形成境外倒逼境内的格局。而国内许多投资者通过“地下通道”参与恒指和境外外汇期货交易的现象,又形成了场外倒逼场内的格局。国内只有推出股指期货、货币期货等产品才具备与境外机构争夺定价权的能力。在没有自己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情况下,争夺定价权只是一句空话。日经225指数期货的前车之鉴提示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否则就有可能陷入被境外“遥控”的尴尬境地。
资本市场境外化不符合中国和平崛起的长期战略,不利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为了与境外上市的中国金融衍生品争夺监管权,在目前国内缺少相关技术和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首先允许境外金融机构与国内证券机构合作,解除国内衍生金融品交易禁令,以市场和股权换技术、管理以及风险控制,并进一步允许合资证券公司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业务,尤其是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外在衍生品方面的合作将是未来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亮点。同时,国内也需根据混业经营进程的实际需要,检讨原有法律、法规并逐步修订,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的一揽子金融法律框架和监管制度体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外资进入提供良好契机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已经颇具规模。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产权交易机构230家左右。从交易量和交易金额看,2006年中国产权交易机构总共完成了各类产权交易17074件,交易金额达到2715亿元。随着中国产权市场交易规模的增长,国家鼓励国际资本进入这一市场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度和决心也日渐明朗。
国内产权交易市场的良好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的高度关注,包括花旗、摩根在内的投资银行积极谋求与之战略合作的契机与方向。北京产权交易的股东中,具有外资背景的国际投行占三分之一。作为国内交易规模持续领先的上海产权市场,上海联交所的外资会员及分支机构增加到了近20家,并已与伦敦亚洲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双方合作关系不断深化。2006年,上海产权市场各类产权成交项目实现的交易金额达到844.12亿元,非国有产权交易成交宗数占比首次超过一半,为54.58%。上海产权市场已成为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平台,也是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渠道,民资和外资成为继国资之后上海产权市场新的进场交易主体。当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本通过上海产权市场完成并购交易,同比增长54.72%。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还被联合国选为其产权交易系统。
产权市场从设立起就没有对外资进入设门槛,只要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资本进入不会有大的障碍。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国内产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将会更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成为外资投资的新热点。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