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宗仁、雷啸霖、黄婉秋、王维俭、李红杨……翻开桂林市秀峰区榕湖小学(以下简称榕湖小学)的校史,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映入眼帘。榕湖小学的前身是南宋时期创办的宣城书院,自1905年定为现名至今也有110年的历史了。进入新世纪后,该校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以榕树文化为主题,追求文化艺术、环境艺术、管理艺术、德育艺术、教学艺术的办学境界,学校的文化底蕴变得更加丰厚,办学品质得以进一步提升。
德育艺术,打造文明的乐园
榕湖小学地处桂林市区风景秀丽的榕湖边,因榕湖边上郁郁葱葱的古榕而得名。“榕树虽历经沧桑却生机勃勃,它大爱、向上、坚毅、自信。”这就是榕湖小学的“榕树精神”,该校校长贾玉荣告诉记者。多年来,该校不断挖掘榕树的育人价值,提出“榕树精神”和“像榕树一样成长”的校训,构建以榕树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化德育体系。
走进榕湖小学,记者立即被该校的榕树文化景观所吸引。只见一棵大榕树下,几根贴着“勤、学、诚、和”文化的柱子支撑起一幅巨大的文化墙,墙上刻着全校师生的180多个姓氏;教学楼外墙上有一棵“梦想树”,树下的25个班级“心愿箱”里装满了学生的“心愿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会在“心愿卡”上写下新学期的心愿,放到本班的“心愿箱”里,到学期结束,再打开“心愿卡”看看心愿是否达成。贾玉荣校长向记者介绍:“‘百家姓’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把它与榕树文化结合起来,与识字和集体主义教育融为一体,意指全校师生幸福地生活在榕树下;而‘梦想树’则与‘中国梦’主题教育结合,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通过一个个小目标去实现它。”除了榕树文化园和“梦想树”,该校的每一处景观、每一个功能区,如“榕树苑”、“绽放吧”、“古榕家校会所”、小榕树电视台等,都打上了榕树文化的烙印,体现出浓厚的育人氛围。
此外,该校还将榕树文化与师生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我为榕树添绿叶”“美丽教室我的家”“平安班级齐共建”“榕树宝贝在我家”四大养成教育评比活动,构建起包括个人、班级在内的评价体系。该校办公室主任曾劲指着“我为榕树添绿叶”荣誉墙说:“每个班级就是榕树上的一根藤,班级在评优活动中获得先进,就可以得到一枚绿叶子,得到的绿叶子越多,班级这根藤就会长得越茂盛。”
“‘我为榕树添绿叶’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体现。”该校刚刚获评为自治区特级教师的李丽老师这样说。该校教师会所里也有一面“我为榕树添绿叶”的荣誉墙,教师赛课或论文获奖都可以获得“绿叶”,得到的“绿叶”越多,说明教育教学工作越出色。多次获奖的李丽老师说:“每一次获得‘绿叶’都让我很有成就感,这是特殊的奖励,更是无形的鞭策,获评特级教师也许就是我不断‘添绿叶’的‘硕果’吧!”
该校二(2)班学生陆韵伊、王艺霖、廖彬彬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刚刚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诗朗诵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因此获评“榕树宝贝”,他们的名字贴在了“榕树宝贝在我家”展示墙上。据该校大队辅导员秦海燕介绍,“榕树宝贝”是该校师生根据榕树枝叶设计的卡通形象,后来成了学校的形象代言,全校每周都会开展“榕树宝贝在我家”评比,鼓励学生不断成长。平日里比较胆小的一(3)班学生梁家豪因为在数学公开课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也评上了“榕树宝贝”,他害羞地对记者说:“没想到我也能评上‘榕树宝贝’,真的好开心呀,我以后要做得更好!”人格化、形象化、艺术化的评价方式,为该校师生创造了奋发向上的成长氛围,正如贾玉荣校长所说:“学校就像一棵大榕树,每个学生、每个教师的每一次善举都是树上的枝叶,枝叶越繁茂,榕树就越葱郁,生命力就越强。”
榕湖小学还将德育与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艺术教育是该校的优良传统,“小榕树艺术团”在桂林市乃至全区都有较高知名度。自2006年起,该校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担任艺术团名誉团长,深挖桂林当地的桂剧、彩调、山歌等传统艺术,培养了许多能唱彩调、能唱山歌的“小能人”。为发挥艺术团的德育作用,由该校四年级女生组成的“小小刘三姐队”抓住桂林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契机,化身文明宣传队,深入社区德育实践基地榕湖景区,通过演唱改编的刘三姐歌曲向市民宣传文明礼仪、向游客宣传美丽的桂林,培养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操。“小三姐”徐艺可在分享自己的活动收获时说:“桂林那么美,只有爱护它,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它。”
文学社创编的童谣和“口袋书”、科技营制作的航模和机器人,还有“密码认亲”、“行善悟情”、“妈妈老师”工作团……榕湖小学的每一项德育活动都充满了艺术化的思考,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由秦海燕老师负责的德育课题《“6+1”快乐队活动模式的探究》还荣获“十一五”全国少先队基础理论成果一等奖、桂林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该校成为许多教育同行学习的标杆,成了和谐、文明的乐园。
教学艺术,打造智慧的学园
榕湖小学五(3)班学生林温琼原本是个温和内敛、胆小敏感的女孩,老师提问时她总会习惯性地低头,生怕老师请她回答。后来,在老师和小组同伴的鼓励下,她慢慢开始在课堂上发言,虽然发言时间短、说话声音小,但有了几次成功的体验后,她的发言越来越自如,声音也越来越响亮了。“该生在课堂上的可喜变化得益于我校实施的构建艺术的课堂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发言了。”林温琼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汤荡这样说。
在“追求教育的艺术”理念的指引下,榕湖小学提出了“构建艺术的课堂”,促进教学向艺术化方向发展。为此,该校在贾玉荣校长的带领下,结合秀峰区正在进行的有效教育和生本教育改革,研究形成了“艺术导入、小组学习、分享互动、导学提升、实践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个人想—小组议—合作学—共分享”的小组学习要求,以“立标—学标—达标”的方式开展学生学习行为训练,鼓励教师让学、让教于学生,并邀请名师“坐诊”课堂、专家领航解疑,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
“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彻底改变了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观念。”提起新课堂,汤荡老师感触颇深。语文功底好、教学经验丰富的她,以前总是要求“学生只需按照她的要求做”,因此在课堂上她往往“占绝对控制、主导的地位”。自从接受艺术的课堂理念并进行有效实验后,她的课堂变了,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自己则精讲、点讲、补讲。“相比以前的‘我讲你听’,学生更愿意和同伴一块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教学效果大有改观。”汤荡老师兴奋地说。后来,她又结合自己与几位语文老师发起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研究》,在教学中继续完善“合作学,小组议”的教学方法。如今,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名称、口号和组员分工,从倾听到表达、从讨论到展示、从汇报到交流都有条不紊,课堂氛围相当活跃。 除了汤荡老师,李林芳、钟桂红等数学老师借鉴全国数学名师黄爱华的“生命教育”大问题数学教学模式,探索构建“生命大课堂”教学;邹琳、张静等英语老师基于课题《低龄儿童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儿童语言习得规律,总结出“一课三步曲”外语教学模式……榕湖小学艺术的课堂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谈起这些,该校副校长杨云这样说:“汤荡老师的教学如春风化雨,称为‘春雨课堂’;李凌老师善于启发,在不经意间就让学生学到知识,她的课堂称为‘灵动课堂’;孙红梅老师性格开朗,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她的课堂称为‘和悦课堂’……如今,一节课近30分钟时间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灌输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具特色、灵活生动的课堂。现在随便走进一个班级,都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勇敢提问、合作学习、自信开朗,学习效率很高,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能动性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极大改变。”
提出艺术的课堂理念后,榕湖小学选出已初具个人教学风格的20多位教师,根据他们的特点确定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培养方向。几年来,这些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总结提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说实在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老师们过硬的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贾玉荣校长说。一直以来,该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构建了“双线(师德与师能建设)、七大工程(正身工程、启智工程、激情工程、俱进工程、研究工程、书香工程、地盘工程)、三大品牌活动(新手教师—新星教师—明星教师)”的教师培训网络,培养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能扎实的优秀教师队伍。
随着艺术的课堂理念深入人心,榕湖小学校本教研也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研、磨、赏、评、晒”五位一体的教研模式,开发了涵盖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以及礼仪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校本课程。语文组教师利用暑假时间,走遍桂林的新老“八景”,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诗作进行认真考究和精心取舍,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家乡》;将一二年级的电脑课改成了书法课和象棋课,编写校本教材《书法入门》和《中国象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结合团市委号召开展的“孝德活动”,编写了校本教材《孝德故事》,深受学生喜爱……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大大拓宽了榕湖小学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榕树青青,灼灼其华;潜心砥砺,历久弥新。经过多年努力,教育艺术的追求成就了榕湖小学,其教育教学质量屡获肯定,先后获得自治区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先进单位、自治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成为行业中的“常青树”“精品树”。如今,这棵生机勃勃的常青树即将“开枝散叶”,荫蔽更多需要它的人:记者从桂林市秀峰区教育局了解到,榕湖小学琴潭校区将于今年9月正式招生,这让许多期待已久的学生家长兴奋不已。贾玉荣校长表示,榕湖小学将以更新的姿态、更高的标准迎接新的挑战,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责编 蒙秀溪)
德育艺术,打造文明的乐园
榕湖小学地处桂林市区风景秀丽的榕湖边,因榕湖边上郁郁葱葱的古榕而得名。“榕树虽历经沧桑却生机勃勃,它大爱、向上、坚毅、自信。”这就是榕湖小学的“榕树精神”,该校校长贾玉荣告诉记者。多年来,该校不断挖掘榕树的育人价值,提出“榕树精神”和“像榕树一样成长”的校训,构建以榕树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化德育体系。
走进榕湖小学,记者立即被该校的榕树文化景观所吸引。只见一棵大榕树下,几根贴着“勤、学、诚、和”文化的柱子支撑起一幅巨大的文化墙,墙上刻着全校师生的180多个姓氏;教学楼外墙上有一棵“梦想树”,树下的25个班级“心愿箱”里装满了学生的“心愿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会在“心愿卡”上写下新学期的心愿,放到本班的“心愿箱”里,到学期结束,再打开“心愿卡”看看心愿是否达成。贾玉荣校长向记者介绍:“‘百家姓’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把它与榕树文化结合起来,与识字和集体主义教育融为一体,意指全校师生幸福地生活在榕树下;而‘梦想树’则与‘中国梦’主题教育结合,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通过一个个小目标去实现它。”除了榕树文化园和“梦想树”,该校的每一处景观、每一个功能区,如“榕树苑”、“绽放吧”、“古榕家校会所”、小榕树电视台等,都打上了榕树文化的烙印,体现出浓厚的育人氛围。
此外,该校还将榕树文化与师生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我为榕树添绿叶”“美丽教室我的家”“平安班级齐共建”“榕树宝贝在我家”四大养成教育评比活动,构建起包括个人、班级在内的评价体系。该校办公室主任曾劲指着“我为榕树添绿叶”荣誉墙说:“每个班级就是榕树上的一根藤,班级在评优活动中获得先进,就可以得到一枚绿叶子,得到的绿叶子越多,班级这根藤就会长得越茂盛。”
“‘我为榕树添绿叶’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体现。”该校刚刚获评为自治区特级教师的李丽老师这样说。该校教师会所里也有一面“我为榕树添绿叶”的荣誉墙,教师赛课或论文获奖都可以获得“绿叶”,得到的“绿叶”越多,说明教育教学工作越出色。多次获奖的李丽老师说:“每一次获得‘绿叶’都让我很有成就感,这是特殊的奖励,更是无形的鞭策,获评特级教师也许就是我不断‘添绿叶’的‘硕果’吧!”
该校二(2)班学生陆韵伊、王艺霖、廖彬彬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刚刚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诗朗诵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因此获评“榕树宝贝”,他们的名字贴在了“榕树宝贝在我家”展示墙上。据该校大队辅导员秦海燕介绍,“榕树宝贝”是该校师生根据榕树枝叶设计的卡通形象,后来成了学校的形象代言,全校每周都会开展“榕树宝贝在我家”评比,鼓励学生不断成长。平日里比较胆小的一(3)班学生梁家豪因为在数学公开课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也评上了“榕树宝贝”,他害羞地对记者说:“没想到我也能评上‘榕树宝贝’,真的好开心呀,我以后要做得更好!”人格化、形象化、艺术化的评价方式,为该校师生创造了奋发向上的成长氛围,正如贾玉荣校长所说:“学校就像一棵大榕树,每个学生、每个教师的每一次善举都是树上的枝叶,枝叶越繁茂,榕树就越葱郁,生命力就越强。”
榕湖小学还将德育与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艺术教育是该校的优良传统,“小榕树艺术团”在桂林市乃至全区都有较高知名度。自2006年起,该校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担任艺术团名誉团长,深挖桂林当地的桂剧、彩调、山歌等传统艺术,培养了许多能唱彩调、能唱山歌的“小能人”。为发挥艺术团的德育作用,由该校四年级女生组成的“小小刘三姐队”抓住桂林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契机,化身文明宣传队,深入社区德育实践基地榕湖景区,通过演唱改编的刘三姐歌曲向市民宣传文明礼仪、向游客宣传美丽的桂林,培养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操。“小三姐”徐艺可在分享自己的活动收获时说:“桂林那么美,只有爱护它,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它。”
文学社创编的童谣和“口袋书”、科技营制作的航模和机器人,还有“密码认亲”、“行善悟情”、“妈妈老师”工作团……榕湖小学的每一项德育活动都充满了艺术化的思考,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由秦海燕老师负责的德育课题《“6+1”快乐队活动模式的探究》还荣获“十一五”全国少先队基础理论成果一等奖、桂林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该校成为许多教育同行学习的标杆,成了和谐、文明的乐园。
教学艺术,打造智慧的学园
榕湖小学五(3)班学生林温琼原本是个温和内敛、胆小敏感的女孩,老师提问时她总会习惯性地低头,生怕老师请她回答。后来,在老师和小组同伴的鼓励下,她慢慢开始在课堂上发言,虽然发言时间短、说话声音小,但有了几次成功的体验后,她的发言越来越自如,声音也越来越响亮了。“该生在课堂上的可喜变化得益于我校实施的构建艺术的课堂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发言了。”林温琼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汤荡这样说。
在“追求教育的艺术”理念的指引下,榕湖小学提出了“构建艺术的课堂”,促进教学向艺术化方向发展。为此,该校在贾玉荣校长的带领下,结合秀峰区正在进行的有效教育和生本教育改革,研究形成了“艺术导入、小组学习、分享互动、导学提升、实践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个人想—小组议—合作学—共分享”的小组学习要求,以“立标—学标—达标”的方式开展学生学习行为训练,鼓励教师让学、让教于学生,并邀请名师“坐诊”课堂、专家领航解疑,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
“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彻底改变了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观念。”提起新课堂,汤荡老师感触颇深。语文功底好、教学经验丰富的她,以前总是要求“学生只需按照她的要求做”,因此在课堂上她往往“占绝对控制、主导的地位”。自从接受艺术的课堂理念并进行有效实验后,她的课堂变了,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自己则精讲、点讲、补讲。“相比以前的‘我讲你听’,学生更愿意和同伴一块学,课堂变得灵动起来,教学效果大有改观。”汤荡老师兴奋地说。后来,她又结合自己与几位语文老师发起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研究》,在教学中继续完善“合作学,小组议”的教学方法。如今,在她的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自己的名称、口号和组员分工,从倾听到表达、从讨论到展示、从汇报到交流都有条不紊,课堂氛围相当活跃。 除了汤荡老师,李林芳、钟桂红等数学老师借鉴全国数学名师黄爱华的“生命教育”大问题数学教学模式,探索构建“生命大课堂”教学;邹琳、张静等英语老师基于课题《低龄儿童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借鉴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儿童语言习得规律,总结出“一课三步曲”外语教学模式……榕湖小学艺术的课堂理念正在不断深化。谈起这些,该校副校长杨云这样说:“汤荡老师的教学如春风化雨,称为‘春雨课堂’;李凌老师善于启发,在不经意间就让学生学到知识,她的课堂称为‘灵动课堂’;孙红梅老师性格开朗,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她的课堂称为‘和悦课堂’……如今,一节课近30分钟时间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灌输的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具特色、灵活生动的课堂。现在随便走进一个班级,都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勇敢提问、合作学习、自信开朗,学习效率很高,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能动性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极大改变。”
提出艺术的课堂理念后,榕湖小学选出已初具个人教学风格的20多位教师,根据他们的特点确定了教师的教学特色培养方向。几年来,这些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总结提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说实在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老师们过硬的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贾玉荣校长说。一直以来,该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构建了“双线(师德与师能建设)、七大工程(正身工程、启智工程、激情工程、俱进工程、研究工程、书香工程、地盘工程)、三大品牌活动(新手教师—新星教师—明星教师)”的教师培训网络,培养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能扎实的优秀教师队伍。
随着艺术的课堂理念深入人心,榕湖小学校本教研也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研、磨、赏、评、晒”五位一体的教研模式,开发了涵盖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以及礼仪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校本课程。语文组教师利用暑假时间,走遍桂林的新老“八景”,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诗作进行认真考究和精心取舍,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家乡》;将一二年级的电脑课改成了书法课和象棋课,编写校本教材《书法入门》和《中国象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结合团市委号召开展的“孝德活动”,编写了校本教材《孝德故事》,深受学生喜爱……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大大拓宽了榕湖小学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榕树青青,灼灼其华;潜心砥砺,历久弥新。经过多年努力,教育艺术的追求成就了榕湖小学,其教育教学质量屡获肯定,先后获得自治区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先进单位、自治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成为行业中的“常青树”“精品树”。如今,这棵生机勃勃的常青树即将“开枝散叶”,荫蔽更多需要它的人:记者从桂林市秀峰区教育局了解到,榕湖小学琴潭校区将于今年9月正式招生,这让许多期待已久的学生家长兴奋不已。贾玉荣校长表示,榕湖小学将以更新的姿态、更高的标准迎接新的挑战,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责编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