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中学生的阅读文本浩如烟海,但许多文章的价值取向是模糊的、是颇有争议的。中学生如果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势必使他们形成不良的思想意识,甚至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于如何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研究,并发表了个人的一些观点,旨在通过阅读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并希望可以为广大的语文教师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阅读 价值 取向
在中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四个环节中,阅读是比重最大、地位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文章是一切语文知识的载体,只有读懂了文本,才能深刻领悟作者的旨意,才能切实掌握文本中的知识。可以这么说,阅读能力是考察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当今中学生的阅读文本浩如烟海,但良莠不齐。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全球信息化,教育网络化,音像、电子读物也越来越介入传统的阅读领域,中学生的阅读面大大拓宽。
但许多文章的价值取向是模糊的、是颇有争议的。中学生如果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势必使他们形成不良的思想意识,甚至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要通过阅读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对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
1.价值取向的概念
价值取向是近年来在语文界颇为流行的提法,因为语文有贯彻德育思想的重大任务,而文本又承载着德育思想的大量信息。但究竟什么是价值取向,到目前为止语文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心理学家认为,某些价值观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之后,就会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据此,按笔者的理解,价值,就是指文本中所载的“道”,即作者通过文本来阐述他对人生或事情的看法、主张或主观感受,是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思想。所谓“取向”,即是说认同文本的情绪情感、信念、思想体系及行为等方面的主观表达,以致形成自己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审美情趣以及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等。
2.中学生要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会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学阶段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在生活、学习和经历中形成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家庭、朋友、老师、群体乃至组织等都会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学生们会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其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世界观都会千差万别。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语文文本阅读是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最主要阵地,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因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我们说的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是指要培养学生具有国家“四有”标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现代事业接班人。
3.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教师是学生除父母以外接触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的教化。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就要选择适宜的价值取向切入点,领会文本的思想精髓,达到培养正确价值取向的目的。这些都是在师生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比如我在跟学生学习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时候,谈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职归隐,过起悠闲自适的隐逸生活的故事,还谈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如何勇敢面对政治厄运,继而谈到前不久轰动一时的北京大学数学天才柳智宇在写了《人为什么活着?》一文之后,放弃了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机会,毅然出家当和尚的新闻,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不同的结果。我决定乘机引导学生们分析比较他们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先向同学们抛出三个问题:第一:陶渊明为什么归隐田园?第二:苏轼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第三:为什么我们对柳智宇的皈依佛门大都抱惋惜的态度?同学们都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最后,我总结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任何价值都是社会性的价值。社会性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最核心的维度。陶渊明生活的时代非常黑暗腐败,他为了生计曾多次出仕,结果都难以跟黑暗的世道相调和,不得已才毅然归隐田园,以寻求心灵上的自适。而苏轼则持积极的入世态度,他的命途同样多舛,但他有一套与残酷的现实相适应的人生对策,他深深懂得“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的处世哲学。李白有豪情壮语“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有时候,有的人自己不一定知道“己用”为何。因而韩愈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北大才子柳智宇想不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个人价值取向首先就偏离了社会性这个维度,难免会遁入空门。人要投身社会,学以致用,报效国家,回报社会,他的人生价值才得到最好的发挥。所以,我们说的价值取向,首先就要考虑其社会性。
又如我在讲受《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时候,也有意识的通过比较两个人物性格来培养同学们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同学们认清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从而认识到不要“读死书”,否则就会“读书死”的深刻道理。在谈到孔乙己的自我辩解“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时,我也结合当前流行的网络偷菜游戏,让同学们谈谈对偷窃的认识,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偷菜游戏中大力奉行一个“偷”字,大家完全认可谁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种菜谁就是傻子,这款游戏深刻地告诉人们:干不如偷,辛苦劳动不但劳累,而且愚蠢;只有偷不但财富来得快,而且光荣。它代表着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妥协,是对勤奋、敬业、诚信的动摇,是一种对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必须摒弃的。
4.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培养的关系
通过阅读优秀文本,吸收作者的思想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追求人生价值会外化为不同的人格表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追求人生价值要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条件、爱好、兴趣,个人人生价值定位的起点,具体目标不同,实践结果的层次、程度、境界也有区别。而且个体定位过程也非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比如一个学生从一个优秀的文本里学会了“自尊”这个价值取向,那么他就有了“自尊”这个美好的人格,然后经过不断的强化和实践,这个学生最终会养成稳定的、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个人品格。同样,诸如“诚实负责,成熟的爱,真正友谊”等美好的人格,都可以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加以培养,最后形成稳定的、高尚的人格。所以说,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最佳途径。
有些学生因为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受到不良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好的人格。教师要努力扭转这类学生的不良人格,最好还是要通过一些优秀的文本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潜移默化地转变他们不好的人格,只要持之以恒,我相信是可以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 》广东省出版社2010.10
[2] 《管理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12
[3] 《怎样当老师 怎样教语文》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3
[4] 《我的教育理想》漓江出版社 2009、4
【关键词】 阅读 价值 取向
在中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四个环节中,阅读是比重最大、地位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文章是一切语文知识的载体,只有读懂了文本,才能深刻领悟作者的旨意,才能切实掌握文本中的知识。可以这么说,阅读能力是考察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当今中学生的阅读文本浩如烟海,但良莠不齐。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全球信息化,教育网络化,音像、电子读物也越来越介入传统的阅读领域,中学生的阅读面大大拓宽。
但许多文章的价值取向是模糊的、是颇有争议的。中学生如果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势必使他们形成不良的思想意识,甚至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要通过阅读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对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
1.价值取向的概念
价值取向是近年来在语文界颇为流行的提法,因为语文有贯彻德育思想的重大任务,而文本又承载着德育思想的大量信息。但究竟什么是价值取向,到目前为止语文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心理学家认为,某些价值观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之后,就会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据此,按笔者的理解,价值,就是指文本中所载的“道”,即作者通过文本来阐述他对人生或事情的看法、主张或主观感受,是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思想。所谓“取向”,即是说认同文本的情绪情感、信念、思想体系及行为等方面的主观表达,以致形成自己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审美情趣以及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等。
2.中学生要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会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学阶段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在生活、学习和经历中形成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家庭、朋友、老师、群体乃至组织等都会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学生们会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其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世界观都会千差万别。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语文文本阅读是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最主要阵地,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因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我们说的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是指要培养学生具有国家“四有”标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现代事业接班人。
3.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教师是学生除父母以外接触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的教化。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就要选择适宜的价值取向切入点,领会文本的思想精髓,达到培养正确价值取向的目的。这些都是在师生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比如我在跟学生学习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时候,谈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职归隐,过起悠闲自适的隐逸生活的故事,还谈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如何勇敢面对政治厄运,继而谈到前不久轰动一时的北京大学数学天才柳智宇在写了《人为什么活着?》一文之后,放弃了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机会,毅然出家当和尚的新闻,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不同的结果。我决定乘机引导学生们分析比较他们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先向同学们抛出三个问题:第一:陶渊明为什么归隐田园?第二:苏轼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第三:为什么我们对柳智宇的皈依佛门大都抱惋惜的态度?同学们都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最后,我总结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任何价值都是社会性的价值。社会性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最核心的维度。陶渊明生活的时代非常黑暗腐败,他为了生计曾多次出仕,结果都难以跟黑暗的世道相调和,不得已才毅然归隐田园,以寻求心灵上的自适。而苏轼则持积极的入世态度,他的命途同样多舛,但他有一套与残酷的现实相适应的人生对策,他深深懂得“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的处世哲学。李白有豪情壮语“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有时候,有的人自己不一定知道“己用”为何。因而韩愈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北大才子柳智宇想不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个人价值取向首先就偏离了社会性这个维度,难免会遁入空门。人要投身社会,学以致用,报效国家,回报社会,他的人生价值才得到最好的发挥。所以,我们说的价值取向,首先就要考虑其社会性。
又如我在讲受《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时候,也有意识的通过比较两个人物性格来培养同学们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同学们认清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从而认识到不要“读死书”,否则就会“读书死”的深刻道理。在谈到孔乙己的自我辩解“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时,我也结合当前流行的网络偷菜游戏,让同学们谈谈对偷窃的认识,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偷菜游戏中大力奉行一个“偷”字,大家完全认可谁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种菜谁就是傻子,这款游戏深刻地告诉人们:干不如偷,辛苦劳动不但劳累,而且愚蠢;只有偷不但财富来得快,而且光荣。它代表着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妥协,是对勤奋、敬业、诚信的动摇,是一种对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必须摒弃的。
4.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培养的关系
通过阅读优秀文本,吸收作者的思想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追求人生价值会外化为不同的人格表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追求人生价值要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条件、爱好、兴趣,个人人生价值定位的起点,具体目标不同,实践结果的层次、程度、境界也有区别。而且个体定位过程也非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比如一个学生从一个优秀的文本里学会了“自尊”这个价值取向,那么他就有了“自尊”这个美好的人格,然后经过不断的强化和实践,这个学生最终会养成稳定的、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个人品格。同样,诸如“诚实负责,成熟的爱,真正友谊”等美好的人格,都可以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加以培养,最后形成稳定的、高尚的人格。所以说,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最佳途径。
有些学生因为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受到不良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好的人格。教师要努力扭转这类学生的不良人格,最好还是要通过一些优秀的文本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潜移默化地转变他们不好的人格,只要持之以恒,我相信是可以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 》广东省出版社2010.10
[2] 《管理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12
[3] 《怎样当老师 怎样教语文》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3
[4] 《我的教育理想》漓江出版社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