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来实施课堂教学。
关键词:以学定教;学情;隐性分层;问题串;题组训练
所谓的以学定教一般是教师经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以学定教的研究缘起
(一)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以学定教”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理论中指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學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而这一理论正与“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二)教学的现状决定了“以学定教”的继续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却提不起劲来;有时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窃窃私语,却无言以对;有时教师教的满头大汗,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教学的起点离学生实在太远了。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理念,实际上完成了教师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的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已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了课前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意识。
那么,怎样通过“备学生”来确定数学教学的起点,并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呢?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困惑,要求我们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学定教的继续研究。
二、以学定教的有效处理策略
(一)做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起点
在教学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准确了解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数学课上有时会看到教师心中无数:或者起点太低,学习的内容缺乏挑战性,学生在学习开始就感到平淡无味,造成时间浪费;或者起点太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或者教法不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上被动接受。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学情的调查与分析。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
(二)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学生从小学六年的学习过渡到初中阶段,其自我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且发现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点。在每一节课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要把每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学,这样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说在上到三角形的余角以及补角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可以把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清楚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什么内容。还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置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对于余角和补交的定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一些。比如余角的定义可以让学生拿一张纸先画出一个直角,然后将这个直角任意剪成2个角,并且分别标上∠1和∠2,随后测量两个角的度数和。通过这样测量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了什么是余角(在同一平面上两个角相加等于90度,就可以说这2个角互余。)什么是互补(在同意平面上两个角相加等于180度,那么就可以说这2个角互补。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越来越好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三)巧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刚从小學过渡到初中阶段,由于还不成熟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很强烈。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巧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是非常有利的。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一些生活情景来教学,通过引入学生们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例如,在上到银行利率的相关问题时,在学生自学完这位一节课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应用题来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相信对于学生来说,在银行存钱取钱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好奇心。比如在下面这道应用题中:2015年二年的定期储蓄年利率是2.25%,所得税需要交纳20%的利息税。假如你们把钱存到银行,2年后得到的利息是450元,请问你需要存多少钱到银行?通过在练习中设置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解题方法:假设存入本金X元,根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X*2.25%*2*(1-20%)=450,最终求得X=12500元。在这样的练习中,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去设置教学内容,符合以学定教的标准。
(四)把握时机及时总结,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知识。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上完课做完相关的练习以后,一定要给学生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重视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才能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除此之外,对教师教学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焦伟.以学定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中学时代,2014(6):86.
[2]王万举.学本主义,以学为先——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12):24.
关键词:以学定教;学情;隐性分层;问题串;题组训练
所谓的以学定教一般是教师经过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以学定教的研究缘起
(一)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以学定教”的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人本主义理论中指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學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而这一理论正与“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二)教学的现状决定了“以学定教”的继续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学生就喊我早就知道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却提不起劲来;有时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窃窃私语,却无言以对;有时教师教的满头大汗,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教学的起点离学生实在太远了。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理念,实际上完成了教师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的教学价值取向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已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了课前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意识。
那么,怎样通过“备学生”来确定数学教学的起点,并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呢?正是为了解决这一困惑,要求我们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学定教的继续研究。
二、以学定教的有效处理策略
(一)做好学情分析,确定教学起点
在教学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准确了解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数学课上有时会看到教师心中无数:或者起点太低,学习的内容缺乏挑战性,学生在学习开始就感到平淡无味,造成时间浪费;或者起点太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或者教法不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上被动接受。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学情的调查与分析。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
(二)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学生从小学六年的学习过渡到初中阶段,其自我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且发现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点。在每一节课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要把每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学,这样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说在上到三角形的余角以及补角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可以把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清楚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什么内容。还可以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置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对于余角和补交的定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一些。比如余角的定义可以让学生拿一张纸先画出一个直角,然后将这个直角任意剪成2个角,并且分别标上∠1和∠2,随后测量两个角的度数和。通过这样测量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了什么是余角(在同一平面上两个角相加等于90度,就可以说这2个角互余。)什么是互补(在同意平面上两个角相加等于180度,那么就可以说这2个角互补。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越来越好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三)巧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刚从小學过渡到初中阶段,由于还不成熟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很强烈。因此,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巧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是非常有利的。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一些生活情景来教学,通过引入学生们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例如,在上到银行利率的相关问题时,在学生自学完这位一节课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应用题来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相信对于学生来说,在银行存钱取钱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好奇心。比如在下面这道应用题中:2015年二年的定期储蓄年利率是2.25%,所得税需要交纳20%的利息税。假如你们把钱存到银行,2年后得到的利息是450元,请问你需要存多少钱到银行?通过在练习中设置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解题方法:假设存入本金X元,根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X*2.25%*2*(1-20%)=450,最终求得X=12500元。在这样的练习中,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去设置教学内容,符合以学定教的标准。
(四)把握时机及时总结,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知识。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上完课做完相关的练习以后,一定要给学生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重视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才能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除此之外,对教师教学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焦伟.以学定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中学时代,2014(6):86.
[2]王万举.学本主义,以学为先——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