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口老龄化加快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社区居家养老具有其他养老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文章以对天津市部分社区的调查为基础,反映出在这一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资金紧张、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统一标准等一系列障碍,继而从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多渠道筹资、政府角色定位、整合社会资源等角度提出解决路径,从而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居家养老;障碍;路径
国新办2010年9月10日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中国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形势十分严峻。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但中国的“未富先老”现状使得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更加严重,对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福利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
截至2010年底,天津市财政已累计支出近7000万元,建成老年服务中心196个,2011年将再新建80个。基于此,笔者选择在天津市五个社区(包括红桥区的佳欣里、潞河园,河东区的林盛里、广宁路实验楼以及和平区的吉利花园等)内进行调查,通过向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问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服务机构等方式收集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资料,得出目前该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天津市居家养老先行创优
2011年3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一期节目对天津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可见天津地区在这一领域较具前瞻性。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现代养老模式的创新,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减轻家庭养老压力,避免机构养老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不断核心化、小型化,大量“四二一”结构家庭及“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出现,下一代赡养老人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时由于工作时间所限往往不能使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传统的家庭养老弊端日益凸显。
社会上一些养老院等盈利性服务机构往往收费较高,由于经济水平所限,难以普及;同时,传统思想的影响使这些老人不愿离家去接受外来人员的护理服务,而是希望与子女或其他亲人住在一起,接受照料;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养老机构所产生的争端难以得到及时解决,也使得许多人对这种养老方式望而却步。
而天津市正在向全市推广的居家养老,是政府出政策、出资金,为老年人购买服务,服务人员对60岁以上的家庭困难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养老方式。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养老中的基础作用,又能提供较为专业的护理服务,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具有较大可行性。
(二)多种措施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群由于体质原因发病率较高,这就需要普及健康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预防疾病的能力。通过社区这一规模适宜的社会单元开展医疗讲座、专业咨询等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推动社区卫生服务,较之其他机构更具有可行性。
高科技手段也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得到很好应用。例如,天津市艳泉里社区的服务中心在社区的主要路口安装了29个摄像头,如果老人出外发生意外,社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实施帮助。此外,2010年3月,和平区投入近百万元,在全市率先建立启动了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老年人在家中需要提供家政、医疗、排险等应急服务时,只要按下红色求助键,服务中心立即就可知道老人的需求,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服务人员前往服务,这种服务方便快捷的“电子保姆”服务,无疑是全方位为老年人着想的体现。
二、从天津市现状看居家养老主要障碍
尽管社区居家养老在解决老龄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先行的社区服务机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依靠财政非长久之计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50位老人均享受了养老保险,可见中国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覆盖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这能否说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有了保障?调查中很多老人表示,随着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剧,自身的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专门出资来享受养老服务显得不切实际。
一方面是个人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政府财政紧张。2009年时《中国经济周刊》曾刊登一篇题为“上海社保基金严重穿底,去年市财政托底170亿元”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上海养老支出增长不断加速,而养老基金的增加十分有限。养老需要靠财政,而财政收支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社保基金养老钱的严重穿底。“最有钱”的上海入不敷出,这也会是其他城市今后很可能遇到的问题。
调查中,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表示,许多服务中心的场地、活动设施等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其运作资金全部来源于财政补贴,并没有其他资金来源。要在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的趋势下保证养老服务质量,仅靠财政出钱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二)宣传不到位,居民认可度低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50位老年人中,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持无所谓态度的老年人占到了64.7%。南营门街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全面,场地设施齐全,但调查时发现很多老人并不了解这一服务中心,对其是否收费、服务内容等也仅限于主观猜测。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服务中心本以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却因为宣传不到位,使现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不加以改善,社区养老只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此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很难使人们短时间内接受这一新兴产物。调查中许多老人表示,以自己与老伴的能力完全可以生活自理,而如果子女时常过来看望,就更没有必要请外人帮忙。对于子女而言,也担心让老人接受这样的护理服务会受到“不孝敬”的舆论压力,或者不放心相关机构的服务水平是否能使老人得到周全的照顾。
(三)服务内容各异,规范空缺难以统一管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几个社区的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形式、水平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有些服务中心条件较好,如其中一家服务中心提供“吃、玩、学、医”一站式服务,设立医疗站定期举办医药科普知识等公益类讲座;在另外一个服务中心,老人们可以下棋、唱戏、听评书,提供营养配餐供老人购买,定期会进行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方面的讲座,给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上门家政服务。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则只为“低保”、特困户的老人提供诸如打扫卫生、拆洗被褥、洗衣做饭等上门服务,服务人员固定家庭对象。其他一些服务中心仅提供餐饮服务,基本上等同于“老年小饭桌”,形式较为单一;或是主要定期组织免费体检和一些简单的文艺活动。
这些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不一,服务水平也各不相同,可见中国社区老年护理领域制度发展滞后,缺乏统一标准,这在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规范服务市场、统筹管理运营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困难。
三、新视角探析完善路径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老,养老话题也是连续几年在两会中受到热议。当前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尚无典型经验可循,因此要循序渐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困难大胆探索解决方案,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稳步推向深入,实现居家老人经济、安心、舒心地享受晚年。
(一)应时所需,建立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在国外有着近30年实践经验和教训,许多保险发达国家已发展了万能寿险、独立保单、延期失能收入保险、医疗费用保险附约等多个险种,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护理保险体系。
中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寻求适应基本国情的护理保险制度。在国内,中国人保健康于2006年推出国内首款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全无忧长期护理保险”,迈出了长期护理保险的第一步,之后保险市场上又出现了“太平盛世附加护理健康保险”、“中意附加老年重大疾病长期护理健康保险”等产品。然而,老年人发病率高的特点决定了商业保险的高费率,就中国目前经济状况而言,以商业保险的形式推广护理保险成功率较低。此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地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可初步采取分地区、分人群的社保模式,而建立社会保险性质的护理保险,应该成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方向。
具体来讲,“护理保险”专门账户可由国家设立,采用与养老保险一致的缴费金额和缴费年限,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保费,在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下统归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运营。当投保人到达规定年龄时,国家根据缴费金额给予其所属服务机构一定补贴,剩余数额返还,或直接提供相应标准的护理套餐供投保人选择,分级别进行护理,实现专款专用。这样有利于避免养老保险中医疗资源的浪费,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减少以看护为目的的住院现象,节约财政开支,同时能更好地适应被保险人的多样需求,保障老年人生活,而不是单纯依靠资金或患疾病时才得到医护。
(二)转变方式,走出资金缺乏困境
在资金支持方面,除了政府部门的适当补贴外,还应积极探索多渠道筹资。社会保障部门可根据社区实际情况,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与相关公司合作,免费为特定人群开放的同时,向享受一些更高质量服务的老人收取适当费用,从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扩大资金来源。如在天津市调查过程中,南营门服务中心即采用了社区、企业合作的方式,取得一定成效。
此外,在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适度从医疗保险金结余中提取,作为居家养老的良性补充,使该部分资金得到充分利用;还可建立医护协调机制,由保户在医疗费用支出较少的情况下,自愿选择是否按比例将医疗保险金转为护理费用支出,享受护理服务,形成医护一体化,更方便老年群体的特殊需要。
(三)统一标准,找好政府角色定位
制定适应居家养老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针对服务对象、服务项目以及相应价格实行统一规范,由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明确职责,严格监管,确保养老服务有效可行。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健康老龄化理念,引导突破传统观念障碍。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向全社会宣传人口老龄化的形式和特点,宣传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宣传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提倡“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活动,实现人人主动关心老年人、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多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良好局面。
(四)多方参与,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当前社会上存在许多养老院,但因为市场规范性差、收费水平较高等因素,这些商业性养老机构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社区服务体系中,单纯依靠社区中的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机构,又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大量、高标准的需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现有市场服务资源,通过建立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数据支持系统和服务支持系统,将社区与政府、市场和老年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社区服务资源的综合效用,努力营造一个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社区服务发展环境。在居家养老中加入养老院等资源,通过街道办等部门协调监管的方式,达到社会资源的整合,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路径。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服务形式的多样,如加强精神上的交流,满足老人的多层次需求;提高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如组织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有利于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韩振秋.消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障碍之路径[J].社会福利,2010(10).
2、孙慧峰.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职责定位研究[J].兰州学刊,2010(4).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关键词:居家养老;障碍;路径
国新办2010年9月10日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中国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形势十分严峻。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但中国的“未富先老”现状使得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更加严重,对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福利国家提出了严峻挑战。
截至2010年底,天津市财政已累计支出近7000万元,建成老年服务中心196个,2011年将再新建80个。基于此,笔者选择在天津市五个社区(包括红桥区的佳欣里、潞河园,河东区的林盛里、广宁路实验楼以及和平区的吉利花园等)内进行调查,通过向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访问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服务机构等方式收集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资料,得出目前该养老模式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天津市居家养老先行创优
2011年3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一期节目对天津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可见天津地区在这一领域较具前瞻性。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现代养老模式的创新,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减轻家庭养老压力,避免机构养老缺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不断核心化、小型化,大量“四二一”结构家庭及“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出现,下一代赡养老人的压力不断加大,同时由于工作时间所限往往不能使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传统的家庭养老弊端日益凸显。
社会上一些养老院等盈利性服务机构往往收费较高,由于经济水平所限,难以普及;同时,传统思想的影响使这些老人不愿离家去接受外来人员的护理服务,而是希望与子女或其他亲人住在一起,接受照料;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养老机构所产生的争端难以得到及时解决,也使得许多人对这种养老方式望而却步。
而天津市正在向全市推广的居家养老,是政府出政策、出资金,为老年人购买服务,服务人员对60岁以上的家庭困难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养老方式。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养老中的基础作用,又能提供较为专业的护理服务,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具有较大可行性。
(二)多种措施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群由于体质原因发病率较高,这就需要普及健康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预防疾病的能力。通过社区这一规模适宜的社会单元开展医疗讲座、专业咨询等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推动社区卫生服务,较之其他机构更具有可行性。
高科技手段也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得到很好应用。例如,天津市艳泉里社区的服务中心在社区的主要路口安装了29个摄像头,如果老人出外发生意外,社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实施帮助。此外,2010年3月,和平区投入近百万元,在全市率先建立启动了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老年人在家中需要提供家政、医疗、排险等应急服务时,只要按下红色求助键,服务中心立即就可知道老人的需求,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服务人员前往服务,这种服务方便快捷的“电子保姆”服务,无疑是全方位为老年人着想的体现。
二、从天津市现状看居家养老主要障碍
尽管社区居家养老在解决老龄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先行的社区服务机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依靠财政非长久之计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50位老人均享受了养老保险,可见中国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覆盖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这能否说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就有了保障?调查中很多老人表示,随着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剧,自身的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专门出资来享受养老服务显得不切实际。
一方面是个人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政府财政紧张。2009年时《中国经济周刊》曾刊登一篇题为“上海社保基金严重穿底,去年市财政托底170亿元”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上海养老支出增长不断加速,而养老基金的增加十分有限。养老需要靠财政,而财政收支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社保基金养老钱的严重穿底。“最有钱”的上海入不敷出,这也会是其他城市今后很可能遇到的问题。
调查中,为老人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表示,许多服务中心的场地、活动设施等全部由政府免费提供,其运作资金全部来源于财政补贴,并没有其他资金来源。要在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的趋势下保证养老服务质量,仅靠财政出钱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二)宣传不到位,居民认可度低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50位老年人中,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持无所谓态度的老年人占到了64.7%。南营门街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全面,场地设施齐全,但调查时发现很多老人并不了解这一服务中心,对其是否收费、服务内容等也仅限于主观猜测。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服务中心本以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却因为宣传不到位,使现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不加以改善,社区养老只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此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很难使人们短时间内接受这一新兴产物。调查中许多老人表示,以自己与老伴的能力完全可以生活自理,而如果子女时常过来看望,就更没有必要请外人帮忙。对于子女而言,也担心让老人接受这样的护理服务会受到“不孝敬”的舆论压力,或者不放心相关机构的服务水平是否能使老人得到周全的照顾。
(三)服务内容各异,规范空缺难以统一管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几个社区的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形式、水平各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有些服务中心条件较好,如其中一家服务中心提供“吃、玩、学、医”一站式服务,设立医疗站定期举办医药科普知识等公益类讲座;在另外一个服务中心,老人们可以下棋、唱戏、听评书,提供营养配餐供老人购买,定期会进行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方面的讲座,给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上门家政服务。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则只为“低保”、特困户的老人提供诸如打扫卫生、拆洗被褥、洗衣做饭等上门服务,服务人员固定家庭对象。其他一些服务中心仅提供餐饮服务,基本上等同于“老年小饭桌”,形式较为单一;或是主要定期组织免费体检和一些简单的文艺活动。
这些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不一,服务水平也各不相同,可见中国社区老年护理领域制度发展滞后,缺乏统一标准,这在保障老年人生活质量、规范服务市场、统筹管理运营等方面都造成了巨大困难。
三、新视角探析完善路径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老,养老话题也是连续几年在两会中受到热议。当前中国社区居家养老尚无典型经验可循,因此要循序渐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困难大胆探索解决方案,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稳步推向深入,实现居家老人经济、安心、舒心地享受晚年。
(一)应时所需,建立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在国外有着近30年实践经验和教训,许多保险发达国家已发展了万能寿险、独立保单、延期失能收入保险、医疗费用保险附约等多个险种,构成了较为完善的护理保险体系。
中国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寻求适应基本国情的护理保险制度。在国内,中国人保健康于2006年推出国内首款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全无忧长期护理保险”,迈出了长期护理保险的第一步,之后保险市场上又出现了“太平盛世附加护理健康保险”、“中意附加老年重大疾病长期护理健康保险”等产品。然而,老年人发病率高的特点决定了商业保险的高费率,就中国目前经济状况而言,以商业保险的形式推广护理保险成功率较低。此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地区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可初步采取分地区、分人群的社保模式,而建立社会保险性质的护理保险,应该成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方向。
具体来讲,“护理保险”专门账户可由国家设立,采用与养老保险一致的缴费金额和缴费年限,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保费,在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下统归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运营。当投保人到达规定年龄时,国家根据缴费金额给予其所属服务机构一定补贴,剩余数额返还,或直接提供相应标准的护理套餐供投保人选择,分级别进行护理,实现专款专用。这样有利于避免养老保险中医疗资源的浪费,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减少以看护为目的的住院现象,节约财政开支,同时能更好地适应被保险人的多样需求,保障老年人生活,而不是单纯依靠资金或患疾病时才得到医护。
(二)转变方式,走出资金缺乏困境
在资金支持方面,除了政府部门的适当补贴外,还应积极探索多渠道筹资。社会保障部门可根据社区实际情况,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与相关公司合作,免费为特定人群开放的同时,向享受一些更高质量服务的老人收取适当费用,从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扩大资金来源。如在天津市调查过程中,南营门服务中心即采用了社区、企业合作的方式,取得一定成效。
此外,在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适度从医疗保险金结余中提取,作为居家养老的良性补充,使该部分资金得到充分利用;还可建立医护协调机制,由保户在医疗费用支出较少的情况下,自愿选择是否按比例将医疗保险金转为护理费用支出,享受护理服务,形成医护一体化,更方便老年群体的特殊需要。
(三)统一标准,找好政府角色定位
制定适应居家养老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针对服务对象、服务项目以及相应价格实行统一规范,由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明确职责,严格监管,确保养老服务有效可行。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健康老龄化理念,引导突破传统观念障碍。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向全社会宣传人口老龄化的形式和特点,宣传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宣传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提倡“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活动,实现人人主动关心老年人、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多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良好局面。
(四)多方参与,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当前社会上存在许多养老院,但因为市场规范性差、收费水平较高等因素,这些商业性养老机构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社区服务体系中,单纯依靠社区中的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机构,又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大量、高标准的需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现有市场服务资源,通过建立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数据支持系统和服务支持系统,将社区与政府、市场和老年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社区服务资源的综合效用,努力营造一个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社区服务发展环境。在居家养老中加入养老院等资源,通过街道办等部门协调监管的方式,达到社会资源的整合,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路径。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服务形式的多样,如加强精神上的交流,满足老人的多层次需求;提高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如组织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有利于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韩振秋.消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障碍之路径[J].社会福利,2010(10).
2、孙慧峰.中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职责定位研究[J].兰州学刊,2010(4).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