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客美国人家
来美国前我在中国认识了一名叫CAROL的美国老太太,她在美国的规划界算得上一位出名的规划师,并且拥有自己的规划师事务所。CAROL的丈夫去年因病去世了,他们本来是住在郊外一个HOUSE里,她的丈夫去世后,因为怕触景生情,她搬到了DOWNTOWN,距离她的事务所步行只要5分钟路程的一栋高层公寓里。我来到美国后,她一直对我很关心,经常会喊我到她家去吃饭。来到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就是在她家,和她的亲人一起过的。
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劳燕分飞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品尝美味的感恩节火鸡。感恩节的食品富有传统特色,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等。
那天她家里来了很多人,有CAROL的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家人,还有CAROL的妹妹和妹夫。CAROL的妹夫叫RICHARD,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因为那天食物很多,我开玩笑说担心这样吃就要GAIN WEIGHT了,RICHARD于是打趣我说:“REMEMBER,TOO MUCH JS THE THEME OF THANKSGIVING DAY!”
这是我第一次到美国人的家庭里做客。像CAROL的几个孩子,平日里都很少彼此往来,只有在这样重要的节日里他们才会聚在一起。我甚至见到了CAROL的大儿子的前妻和她的新任丈夫,他们之间融洽的交谈让人无法相信彼此是这样的关系。这不仅让我佩服起美国人在这方面的豁达,因为我是很难想象这种场景能够发生在中国。
第二次见到CAROL是在新年前的除夕,不过我们是在她的一对好朋友夫妇家会面的男的刚刚从个机构的主席位置退任,夫妻俩在DOWNTOWN购买了一套设计奢华的高级公寓。到的客人多是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夫妇,从衣着便能看出他们的社会地位。其中有对夫妇把他们领养的儿子带过来了,是个智力有些缺陷的孩子。我不仅想到当年在广州签证时,在附近的白天鹅宾馆看到了很多美国夫妇带着一个黄皮肤的中国孩子,据说在美国有很多的年轻夫妇都面临不孕的苦恼,于是到中国或者其他一些亚洲国家领养孩子也成了一种风尚,并且有许多有爱心的夫妇还特地领养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今天晚上看到的这对夫好,我想也是这样的吧。
那次聚会的一个月之后,CAROL给我写了一封EMAIL,告诉我一个让人难过的消息:上一次举办聚会上的那个主妇,男的突然间去世了,而那天晚上见到的那个被领养的男孩也自杀了、我看了CAROL的EMAJL后,很长时间都难过得说不出话。生命竟如此脆弱。
二月份的时候去了一趟LOS ANGELES,在回程的飞机上,我身边着着一位老太太,由于旅途漫长,我们便攀谈起来。我了解到她是一个护士,丈夫当年是哈佛毕业的,最近刚退休。我们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她还热情地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
感觉大部分美国人,特别是年纪较大的这些美国人对待朋友总是非常友善。也非常亲切。而在国内,和年纪大的长辈们一起却总有那么一点局促的气氛。在美国是完全感觉不到的,没有年龄的界限,大家就像同龄的朋友一样自由地交流。
做客美国华人之家
第一次去纽约是去年圣诞前夕,去之前联系了妈妈在纽约的一个好朋友张阿姨。听妈妈说两家人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是很好的朋友了,后来张阿姨和她的女儿SHARON移民去了纽约。虽然幼时的记忆已经完全模糊,可是我还是打通了张阿姨的电话。张阿姨还记得我,而且从电话那端传出的她的声音是如此热情,邀请我一定要住在她家。
张阿姨是和SHARON一起到车站来接我,就是因为怕我自己找不到去她们家的路。她们和张阿姨的妹妹与妹夫,以及其他的亲戚一起住在她妹夫在FLUSHING的一栋房子里。FLUSHING是纽约市除了唐人街以外的另外一个华人聚居的地方。很多早年移民过来的中国人,不是住在唐人街就是住在FLUSHING。FLUSHlNG的街道看上去就和国内一般城市里看到的没有任何区别,各式各样的中国餐馆、商店,就连店名都是用中文标在上面,触目所及也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
我在张阿姨家住了三天,因为那几天下了很大的雪。所以大部分的时候我是呆在家里的。张阿姨一家人都特别热情,对我就好像一家人一样,让我非常感动。他们家小孩比较多,最小的才上小学,叫CHARLS,胖乎乎的一个小男孩,第一次见到我就让我猜他多大,我说12岁,他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大家总说他看起来很小,我是第一个不知道他年龄却最后猜对的人。从此他就特别喜欢我。我也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男孩。他的眼睛圆圆的,总是瞪得大大的看着姐姐们,可爱极了!不过,这个小家伙就是有点粘人。有一天晚上,我告诉他我要走开一会儿,他马上瞪大了那双无辜的眼睛可怜巴巴地对我说,“DON’T GO”(别离开我)。我笑得不行,安慰他说:“IJUST WANNA TAKE A SHOWER”(我只是想洗个澡)
SHARON是一群孩子中最大的,正在读大学,小一点的是她的表妹,也在读大学,还有一个表弟在念高中。这群孩子要么就在美国出生,要么就是小小年纪就过来了,和他们接触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和他们的差异性。我觉得大学是一个人的性格成形的重要时期,像我这种在国内接受了本科教育才到美国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也不太一样。平安夜那天晚上我和他们一家人一起吃了火锅,有好多菜,就像在国内一样,特别有家的感觉。我觉得,张阿姨的一家就是在美国的华人生活的一个缩影,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华人在美国奋斗不息的影子。他们告诉我,等我下一次再来的时候,他们又会多一栋房子啦,那我就可以单独住一个房间了。我知道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曾敏敏
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哈佛女孩。1998年高考,她与北大失之交臂,就读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02年,曾敏敏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录取,最终她选择负笈哈佛。2004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离开哈佛的曾敏敏,在美国工作一年之后,便毅然回国,继续追逐着心中的梦想。走过了与他人合伙成立设计公司、任职建筑师事务所、任教大学、港大房地产金融博士学习、投身国际投行从事金融工作的寻梦之路后,2009年,曾敏敏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香港华英教育集团(Sino Elice Education Group),致力于推动国际精英教育。
来美国前我在中国认识了一名叫CAROL的美国老太太,她在美国的规划界算得上一位出名的规划师,并且拥有自己的规划师事务所。CAROL的丈夫去年因病去世了,他们本来是住在郊外一个HOUSE里,她的丈夫去世后,因为怕触景生情,她搬到了DOWNTOWN,距离她的事务所步行只要5分钟路程的一栋高层公寓里。我来到美国后,她一直对我很关心,经常会喊我到她家去吃饭。来到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就是在她家,和她的亲人一起过的。
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劳燕分飞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品尝美味的感恩节火鸡。感恩节的食品富有传统特色,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等。
那天她家里来了很多人,有CAROL的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家人,还有CAROL的妹妹和妹夫。CAROL的妹夫叫RICHARD,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因为那天食物很多,我开玩笑说担心这样吃就要GAIN WEIGHT了,RICHARD于是打趣我说:“REMEMBER,TOO MUCH JS THE THEME OF THANKSGIVING DAY!”
这是我第一次到美国人的家庭里做客。像CAROL的几个孩子,平日里都很少彼此往来,只有在这样重要的节日里他们才会聚在一起。我甚至见到了CAROL的大儿子的前妻和她的新任丈夫,他们之间融洽的交谈让人无法相信彼此是这样的关系。这不仅让我佩服起美国人在这方面的豁达,因为我是很难想象这种场景能够发生在中国。
第二次见到CAROL是在新年前的除夕,不过我们是在她的一对好朋友夫妇家会面的男的刚刚从个机构的主席位置退任,夫妻俩在DOWNTOWN购买了一套设计奢华的高级公寓。到的客人多是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夫妇,从衣着便能看出他们的社会地位。其中有对夫妇把他们领养的儿子带过来了,是个智力有些缺陷的孩子。我不仅想到当年在广州签证时,在附近的白天鹅宾馆看到了很多美国夫妇带着一个黄皮肤的中国孩子,据说在美国有很多的年轻夫妇都面临不孕的苦恼,于是到中国或者其他一些亚洲国家领养孩子也成了一种风尚,并且有许多有爱心的夫妇还特地领养那些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今天晚上看到的这对夫好,我想也是这样的吧。
那次聚会的一个月之后,CAROL给我写了一封EMAIL,告诉我一个让人难过的消息:上一次举办聚会上的那个主妇,男的突然间去世了,而那天晚上见到的那个被领养的男孩也自杀了、我看了CAROL的EMAJL后,很长时间都难过得说不出话。生命竟如此脆弱。
二月份的时候去了一趟LOS ANGELES,在回程的飞机上,我身边着着一位老太太,由于旅途漫长,我们便攀谈起来。我了解到她是一个护士,丈夫当年是哈佛毕业的,最近刚退休。我们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她还热情地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
感觉大部分美国人,特别是年纪较大的这些美国人对待朋友总是非常友善。也非常亲切。而在国内,和年纪大的长辈们一起却总有那么一点局促的气氛。在美国是完全感觉不到的,没有年龄的界限,大家就像同龄的朋友一样自由地交流。
做客美国华人之家
第一次去纽约是去年圣诞前夕,去之前联系了妈妈在纽约的一个好朋友张阿姨。听妈妈说两家人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是很好的朋友了,后来张阿姨和她的女儿SHARON移民去了纽约。虽然幼时的记忆已经完全模糊,可是我还是打通了张阿姨的电话。张阿姨还记得我,而且从电话那端传出的她的声音是如此热情,邀请我一定要住在她家。
张阿姨是和SHARON一起到车站来接我,就是因为怕我自己找不到去她们家的路。她们和张阿姨的妹妹与妹夫,以及其他的亲戚一起住在她妹夫在FLUSHING的一栋房子里。FLUSHING是纽约市除了唐人街以外的另外一个华人聚居的地方。很多早年移民过来的中国人,不是住在唐人街就是住在FLUSHING。FLUSHlNG的街道看上去就和国内一般城市里看到的没有任何区别,各式各样的中国餐馆、商店,就连店名都是用中文标在上面,触目所及也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
我在张阿姨家住了三天,因为那几天下了很大的雪。所以大部分的时候我是呆在家里的。张阿姨一家人都特别热情,对我就好像一家人一样,让我非常感动。他们家小孩比较多,最小的才上小学,叫CHARLS,胖乎乎的一个小男孩,第一次见到我就让我猜他多大,我说12岁,他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大家总说他看起来很小,我是第一个不知道他年龄却最后猜对的人。从此他就特别喜欢我。我也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男孩。他的眼睛圆圆的,总是瞪得大大的看着姐姐们,可爱极了!不过,这个小家伙就是有点粘人。有一天晚上,我告诉他我要走开一会儿,他马上瞪大了那双无辜的眼睛可怜巴巴地对我说,“DON’T GO”(别离开我)。我笑得不行,安慰他说:“IJUST WANNA TAKE A SHOWER”(我只是想洗个澡)
SHARON是一群孩子中最大的,正在读大学,小一点的是她的表妹,也在读大学,还有一个表弟在念高中。这群孩子要么就在美国出生,要么就是小小年纪就过来了,和他们接触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和他们的差异性。我觉得大学是一个人的性格成形的重要时期,像我这种在国内接受了本科教育才到美国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也不太一样。平安夜那天晚上我和他们一家人一起吃了火锅,有好多菜,就像在国内一样,特别有家的感觉。我觉得,张阿姨的一家就是在美国的华人生活的一个缩影,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华人在美国奋斗不息的影子。他们告诉我,等我下一次再来的时候,他们又会多一栋房子啦,那我就可以单独住一个房间了。我知道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曾敏敏
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哈佛女孩。1998年高考,她与北大失之交臂,就读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专业。2002年,曾敏敏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录取,最终她选择负笈哈佛。2004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离开哈佛的曾敏敏,在美国工作一年之后,便毅然回国,继续追逐着心中的梦想。走过了与他人合伙成立设计公司、任职建筑师事务所、任教大学、港大房地产金融博士学习、投身国际投行从事金融工作的寻梦之路后,2009年,曾敏敏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香港华英教育集团(Sino Elice Education Group),致力于推动国际精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