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现象的迷雾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_ex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宽松而自由的写作生态、多元媒介的传播方式、日益国际化的交流氛围使得汉语诗歌写作热潮不断,事件林立。如何从诸多的“热点”甚至是“乱象”之中抽丝剥茧,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诗美特质,为新世纪诗歌确立一条逻辑清晰的发展脉络,进而构建出一种研究架构,就成为与新世纪诗歌“共时性”存在的研究者们共同追逐的目标。罗麒的新著《21世纪中国诗歌现象研究》正式从新世纪以来诗坛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出发切入新世纪诗学要旨,对中国诗歌的主要问题和症候做出客观而深刻的批评,为中国诗歌在新世纪的再出发提供了客观有益的参考。
  纵览新世纪诗坛,可谓“事件”不断:“梨花体”“羊羔体”“忠秧体”等引发的质疑,“诗歌拍卖”与“诗歌公约”等炒作出来的行为闹剧,“新红颜写作”“打工诗歌”“底层写作”“新及物写作”“地震诗歌热”等甫经形成的写作向度,加上网络媒介对诗歌传播的普遍渗入,以及近来热议的“写诗软件”是否能够取代诗人等争论……似波浪翻滚起伏不定的诸种“现象”,容易给人这般印象,仿佛谈到新世纪诗歌,便不由得滋长出“事件”大于“文本”的惶惑。罗麒将新世纪以来的诸多诗歌现象或倾向按照“文本—作者—读者—世界”的四维关系结构进行理性布局,从而形成了他关于新世纪诗歌的“现象——关系”学论述逻辑,即任何现象背后,体现的都是四维关系结构中的要素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罗麒的研究方式为新世纪诗歌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他没有停留在现象本身,而是把诸多现象视为研究的载体,在对相关文本的研读及对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探讨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歌现象的阐释,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越性。
  任何一部研究代际诗学的著作,都内含着论者的述史模式,即他要以何种眼光和论说逻辑统合文学史诸多要素,将之汇合成一部文学史。本书主要围绕传播方式的变革与诗歌创作的“新热潮”、诗歌主体身份认同、自由诗艺的探索与实践、“新及物写作”视野下的诗歌与世界的互动、诗歌接受与诗歌批评五个方面展开论述,问题覆盖面极为广阔,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均有充分的观照与反思。在具体的论说掘进中,论者还特意指出当前诗歌现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甚至是核心环节的“诗歌批评”问题,认为批评主体客观立场的丢失、艺术感受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匮乏、批评尺度的失衡这三座“迷城”,导致当前诗歌极为缺乏富有原创力和建设性的批评。恢复诗歌批评的活力,这应当是当前诗歌批评界需要集中反思的首要问题。
  作为青年学人,论者无惧“亮剑”,敢于表达自己对诗歌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态的构想。比如他在论述新红颜写作、打工诗歌、余秀华写作等现象时,或多或少都点带出关于诗歌写作应达到的价值高度问题,我们或可从中窥见并串联起论者自身的诗歌理想:诗人应该具有一种承担精神,应该调动源于生命本真的力量,让诗歌与现实世界真诚地沟通,并从对日常生活的观照抵达更为幽深的超越性境界,而不是停留在单纯的情感抒发和艺术炫技、甚至是对苦难、欲望、体验的过度言说与消费层面。在勘探当下诗歌现场的同时,罗麒前瞻着诗歌发展的未来之可能。对于诗歌保持了初心与梦想,正是论者学术探索的光源。
  综合来看,这本著作为新世纪诗歌进行了理性的整合与梳理,它的论说框架是一个面向未来敞开的开放式结构,是一种多元批评理念融合交汇的体系。当然,客观而言,罗麒的著作也存有一些遗憾,比如新世纪诗歌与国际诗坛的交流与互动、海外传播与翻译等问题,论者并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在关系学的论说框架中搭建汉诗与国际诗歌的联系,显然也属于本论题应该顾及的要义之一,我们也期待着论者能够在这类问题上继续展开思考。
  作者系南开大學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其他文献
匈牙利研究阅读状况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成立了阅读研究部门,此后大约每十年进行一次抽样问卷调查。第一次全国抽样调查开展于1964年,由匈牙利出版商和书商信息中心(Information Centre for Hungarian Publishers and Booksellers)负责;此后这项工作由国立塞切尼图书馆的阅读研究所接管,并先后于1978年、1985年、1986年、2
期刊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属性最强的高级动物,具备了多重的社会角色,因此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的关系是先天形成的,有的关系是后天造就的,有的关系是和谐的,有的关系是矛盾的,所有的这些社会关系与角色之间都需要沟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几类社会关系与沟通行为相对微妙,比如婆媳之间、上下级之间,不经意之间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沟通障碍与误解。
期刊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成人书如此,儿童读物亦如此,图画书也不例外。  而说到文化,则是内涵非常广泛的一个词。  小时候,我常听那些老伯伯、老奶奶很谦虚地说:“我没什么文化。文化只和文化人有关,我是大老粗,懂什么文化呢?文化和我不搭界。”其实,长大了才发现,就是在老伯伯、老奶奶这样的一番言语中,已经透出了他们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表达。  不管一个人的学问高低、年岁大小、阶层属性,文化都会和他的一生产生
期刊
悠贝自2009年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推动每个家庭都在亲子阅读”的伟大愿景与使命,至今已走过十年。尽管经历市场风云变幻,悠贝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专注于亲子阅读领域,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积累,专心为中国家庭做好亲子阅读推广与服务。  十年足迹 亲子阅读之种播撒全国  创业十年,悠贝一步一个脚印,在亲子阅读领域持续积累,向全国播撒亲子阅读的种子。  2009年,悠贝亲子图书馆在北京诞生,创立了悠贝第一家实体
期刊
2009年1月,第一家悠贝亲子图书馆建立,到2019年年初近2000家悠贝亲子图书馆如城市文化的毛细血管一样遍及全国31个省市区,260多个城市。悠贝开创性地采用“无处不嵌入,凡人皆合伙,人人微创业”的运营发展模式,推动亲子阅读可以无处不在。  悠贝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推动每个家庭都在亲子阅读”的伟大愿景与使命,至今已走过十年。尽管经历市场风云变幻,悠贝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专注于亲子阅读领域,不断
期刊
随着全民阅读热潮的到来,经典名篇的诵读也正在蔚成风气。《未名湖畔好读书——北大中华经典名篇诵读文本》的编选出版,正是在阅读经典名篇的热潮和热烈的诵读风气中应运而生。  诵读经典名篇,当今有的读者或许以为这是阅读活动为了壮声势、振精神、造影响的一种表演形式。其实不然,虽然大众集会,登台诵读,不无表演成分,可是,其缘由和意义,远不是所谓表演形式可以涵盖的。在人类阅读史上,诵读是早于默读的,或者说,人类
期刊
美丽的广西,诞生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明,科学考古证实,广西在元古代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经多次隆起又沉没,至三叠纪时大部分仍然被海水覆盖。三叠纪末期,发生了著名的印支运动,广西全境才上升为陆地,再没有被海水淹没过。在十几亿年沉沉浮浮的海陆变迁中,广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海相沉积地层,留下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它们隐藏在广西美丽的风景之中,是另一个美丽的世界,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发掘。  曾广春是廣西
期刊
俗话说“字是门面”“字是敲门砖”,对于中国古代主要依靠笔墨书写的读书人和官员而言,书法不仅是门面和敲门砖,甚至是影响前途命运的大事。清时科举极重书法,王士祯曾断语:“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之优者”。为给评卷官以良好印象,考生们毕生苦练“欧底赵面”的馆阁体,尤其是专门用于殿试卷的“大卷”书法。状元们的书法往往出众,佼佼者如翁同龢等。但也有例外,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文科状元人选一出,举世皆惊,无他,
期刊
资本、市场、经济模式,是各国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家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国经济学家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焦点。《消费资本论(第三版)》,不仅对以往经济学家关于上述问题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而且提出了作者新的诠释。  人类社会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对社会产品的供应还不充分,所以,人类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扩大生产和增加对社会产品的供应上。无论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
期刊
图书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是传承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场所,肩负着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使命。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长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如果有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随着全民阅读成为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公共图书馆须深化践行在文化强国中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图书馆人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创新理念,转变观念,创造人性化特色服务,为全民阅读推广赋能。就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核心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