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ansi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挖掘语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讓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语言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我们可以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启发想象,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别林斯基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课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及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如我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学生很好地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情景,学生的想象明显融入了自己从电视或文学作品中获取的信息,比教师讲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
   三、情感共鸣,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才能使其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此时谁不被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的敬佩之情?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的。其次,力求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名师于漪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的情景时,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当然,教师也可用生动的富有表现力语言,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音调,从意境、语言等方面去挖掘情感。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融入自己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效果。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能。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一书,收录美国11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教育点滴和教育感言,以及他们与学生所发生的快乐的故事,为所有阅读此书的教师提供了实用的经验,指导教师合理运用他们的经验,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灵性。   一、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是啊,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应该是真诚的。
期刊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时,或逐段讲解,或死守套路,或以练代学,或被多媒体束缚,使语文课没有情感,没有灵气,没有一点“语文味”。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活力更具魅力,更能吸引我们的孩子呢?   一、强化语言意识,彰显学科魅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课程,应引导学生对语言去阅读、去品味鉴赏,感受语言的魅力,进而感受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强化语言意识,让学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为了使学生完成识字教学的目标,必须对识字教学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采用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小结:   一、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1.利用课文的插图,创设
期刊
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是一个充满快乐的互动循环系统。其中确有辛酸、悲苦,但个中乐趣也只有教师自己能够体会,那是先苦后甜的味道,像浓醇咖啡之中的厚实,像一品香茗之中的清新。   记得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16班的一个女生找我谈心:她“为情所困”。虽然听起来好笑,但教师却不能因为这种情愫的不成熟和不合时宜,就不尊重或践踏学生幼小的心灵。在她的诉说中,我得知这种情绪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  
期刊
同学们,刚才获奖的117名同学获得了你们经久不息的掌声。现在我提议,让我们也把掌声送给那些虽未获奖,但自开学以来尽心尽力、孜孜以求、在做人与求学路上勤奋而执着地前行的同学们。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这一刻,也享受到你们的荣光,此时我要大声地说:感谢你们,我们为你们感到骄傲。   掌声响起时,荣耀即归过往;掌声落下后,新的征程已然开启。期中考试,仅仅是我们要面对的无数次考试中的一次,接下来更重要的期末考
期刊
“语文的诗意”是营造出诗歌般美好的意境,呈现出和谐的审美心理状态。这种语文教学的境界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境界,是弥散于师生间全部生活时空的诗意般的语文生活世界,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能动地寻求精神家园,以求得人格成长和生命发展的境界。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富有诗意的心灵感动中进行。   一、创设诗意的情境,培养学生的
期刊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其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有机组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亲近古诗文,在古诗文的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苏辛豪迈,屈李浪漫,建安风骨,易安婉约,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举世无双的珍宝。我们应在诵读的过程中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期刊
在指导学生进行“彩虹式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影视剧的热情远大于对小说、散文的兴趣。但学生对剧本的阅读和写作,又缺少像小说、散文那样系统的知识训练,这一点表现在他们对课本剧改编写作时,东拼西凑,任意演绎。   如何提高学生对剧本阅读和写作能力呢?   一、透彻理解剧本结构   一般情况下,剧本主要呈现为以下三种模式形态。   一是开放式结构。这种结构是把故事的原委一一表现在舞台上,如我国的一
期刊
在初中教学中,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近几年来,我们尝试学习和借鉴以导学案导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的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顺应了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并符合创新人才的要求,成就了理想中的高效课堂。   一、学案导学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   教
期刊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设题特点   全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从2012年到2016年所选的文本多为小说,并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篇幅在1500字左右,注重考查考生對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试题的思考,涉及考生对全文的把握,需要考生认真把握和思考,不能生搬硬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