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愉悦之感。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教学,充分揭示数学之美,能使学生对蕴含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并产生出发现和识别数学真理的灵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地提出:“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也许美在她是探求世间现象规律的出发点,也许美在她用几个字母符号就能表示若干信息的简单明了,也许美在她大胆假设和严格论证的完美结合,也许美在她对一个问题论证时殊途同归的奇妙感受,也许美在数学家耗尽终生论证定理的锲而不舍,也许美在她在几乎所有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从事教育工作已经14年了,我体会到教育的辛酸,也品位到教育的快乐。我认为教师之魅力也应该有“美”,而教师的美只有通过自己不懈地追求,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用美的尺子去度量自己,才能与现实中的美以及学生中的美互相碰撞,产生灿烂的火花,才能成为老师的楷模。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很多应用题,但是多数同学都认为这些问题很抽象、很陌生,找不出其中的等量关系,更列不出方程来。在一次假期中,学校恰巧开展了 “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实践活动,借此机会,我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提出问题。说实话,我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总认为师生是一教一学,从没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但那次实践课结束,我的想法改变了。起初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学的影子,寻找数学的美的。可是等到汇报实践的结果时,我惊呆了,整节课上我只是起到一个点拨和辅助作用,整个课堂完全由学生掌握。学生们的实践探究让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感到很震惊,实在是出乎意料。比如说第一小组:
第一小组一上来完全抛开“应用题”三个词不说,而是设疑问:
组长问:同学们马上要到什么长假了?
学生答:“五一”!
组长问:那你们想做什么呢?
学生答:旅游!
组长问:那不如我们一起旅游好了。
学生答:好呀!
组长问:在旅游前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呢?
这样一问一答把他们在假期中拍摄的租车实录就引出来了,非常精彩。他们想到要租车,这样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了。这道题就不像在教材中的应用题那样陌生、抽象。同学们为了自己出去玩,都在仔细计算如何租车最节省钱的方案,不一会儿那些认为自己对应用问题最头疼的同学都把最省钱的方案拿出来了。看同学们好像意犹未尽的样子,小组长灵机一动把“全班”改为“全校”,又编出一道稍微有难度的租车方案问题。根据平时学生对应用问题掌握的情况,这时我在想:肯定会有一半同学做不出来,但又来了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就几个同学没做出来,把原本在教材中他们认为那么陌生那么抽象的应用问题,通过此次实践同学们能掌握的如此的好我真的感到很惊讶、很欣慰。他们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应用问题,而且根据自己的数学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这就体现了数学之魅力应该为“美”。
在数学中,也有着对称美,不仅有轴对称图形,而且也不乏这样的回文现象,如:
12×12=144,21×21=441;
13×13=169,31×31=961;
102×102=10404,201×201=40401;
103×103=10609,301×301=90601;
9+5+4=8+7+3,92+52+42=82+72+32。
在数学的研究领域当中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和一些几何图形,前者给我们探求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方便,后者则运用在建筑、美术领域后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使自己永葆青春!试想一下,对新技术视而不见,对新知识充耳不闻的人,其灵魂能不腐朽吗?而腐朽的东西会是美的吗?追求“魅力”需要付出代价,需要持久辛劳。特别是在我们中国正飞速发展、快速改革的今天,在這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知识世界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教师若墨守成规,必然受到历史的嘲弄,从而失去应有的风采!作为老师,他不仅要求教师要超越自己的同龄人,还要超越自己的学生,因为老师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更新观念!有一句话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是观念的更新,思维的创新,没有新的思想便不可能有新的行为和结果。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她是“和谐”、是“简单”、是“真与善”的完美体现,也是师德的组成部分。只有将自己塑造的“美”放到师德的系统中,放到教育大潮中,放到整个社会和时代中去,才能使其发光,去感染别人,教育学生。
总之,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长篇的定理公式的累积,而是一种美的学科。在中国书香四溢的文学背景下,数学也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辉。席勒曾说:“文化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美的领域所能扩展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而不能从自然状态发展出来。”我相信,德與美不可分割,因而只有不断培育我们美的师德才能培养学生美的品德。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完成数学教师的历史使命, 担负起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美的享乐。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从事教育工作已经14年了,我体会到教育的辛酸,也品位到教育的快乐。我认为教师之魅力也应该有“美”,而教师的美只有通过自己不懈地追求,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用美的尺子去度量自己,才能与现实中的美以及学生中的美互相碰撞,产生灿烂的火花,才能成为老师的楷模。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很多应用题,但是多数同学都认为这些问题很抽象、很陌生,找不出其中的等量关系,更列不出方程来。在一次假期中,学校恰巧开展了 “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实践活动,借此机会,我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提出问题。说实话,我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总认为师生是一教一学,从没想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但那次实践课结束,我的想法改变了。起初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学的影子,寻找数学的美的。可是等到汇报实践的结果时,我惊呆了,整节课上我只是起到一个点拨和辅助作用,整个课堂完全由学生掌握。学生们的实践探究让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感到很震惊,实在是出乎意料。比如说第一小组:
第一小组一上来完全抛开“应用题”三个词不说,而是设疑问:
组长问:同学们马上要到什么长假了?
学生答:“五一”!
组长问:那你们想做什么呢?
学生答:旅游!
组长问:那不如我们一起旅游好了。
学生答:好呀!
组长问:在旅游前我们需要准备什么呢?
这样一问一答把他们在假期中拍摄的租车实录就引出来了,非常精彩。他们想到要租车,这样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了。这道题就不像在教材中的应用题那样陌生、抽象。同学们为了自己出去玩,都在仔细计算如何租车最节省钱的方案,不一会儿那些认为自己对应用问题最头疼的同学都把最省钱的方案拿出来了。看同学们好像意犹未尽的样子,小组长灵机一动把“全班”改为“全校”,又编出一道稍微有难度的租车方案问题。根据平时学生对应用问题掌握的情况,这时我在想:肯定会有一半同学做不出来,但又来了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就几个同学没做出来,把原本在教材中他们认为那么陌生那么抽象的应用问题,通过此次实践同学们能掌握的如此的好我真的感到很惊讶、很欣慰。他们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应用问题,而且根据自己的数学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这就体现了数学之魅力应该为“美”。
在数学中,也有着对称美,不仅有轴对称图形,而且也不乏这样的回文现象,如:
12×12=144,21×21=441;
13×13=169,31×31=961;
102×102=10404,201×201=40401;
103×103=10609,301×301=90601;
9+5+4=8+7+3,92+52+42=82+72+32。
在数学的研究领域当中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和一些几何图形,前者给我们探求函数的性质提供了方便,后者则运用在建筑、美术领域后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使自己永葆青春!试想一下,对新技术视而不见,对新知识充耳不闻的人,其灵魂能不腐朽吗?而腐朽的东西会是美的吗?追求“魅力”需要付出代价,需要持久辛劳。特别是在我们中国正飞速发展、快速改革的今天,在這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信息技术席卷全球、知识世界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教师若墨守成规,必然受到历史的嘲弄,从而失去应有的风采!作为老师,他不仅要求教师要超越自己的同龄人,还要超越自己的学生,因为老师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更新观念!有一句话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是观念的更新,思维的创新,没有新的思想便不可能有新的行为和结果。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她是“和谐”、是“简单”、是“真与善”的完美体现,也是师德的组成部分。只有将自己塑造的“美”放到师德的系统中,放到教育大潮中,放到整个社会和时代中去,才能使其发光,去感染别人,教育学生。
总之,数学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般枯燥乏味,它不是长篇的定理公式的累积,而是一种美的学科。在中国书香四溢的文学背景下,数学也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辉。席勒曾说:“文化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美的领域所能扩展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而不能从自然状态发展出来。”我相信,德與美不可分割,因而只有不断培育我们美的师德才能培养学生美的品德。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完成数学教师的历史使命, 担负起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美的享乐。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