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以雨花英烈精神课程教育为例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w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高度凝练,是党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动力,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正当其时.这些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既能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还能帮助大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优良传统.本文以雨花英烈精神课程为例,深入研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总结雨花英烈精神课程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和方案.
其他文献
20世纪50年代广西的卫生事业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卫生条件落后、疫病蔓延以及人民群众卫生意识淡薄的状况需要改变;二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细菌战扩大到广西境内的防疫压力亟需应对.1952年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构建基础性防疫体系,宣传动员群众,发动广西各族人民开展以结合中心工作,大力消灭病媒虫兽与传染病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广西卫生面貌焕然一新.这场运动不仅改善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促进了广西工农业的丰产丰收,而且开创了广西城乡卫生的新面
2021年8月25 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梁金荣率调研组一行4人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管理委员会调研指导《中马钦州产业园区10周年图志》《钦州港建港30周年图志》编纂工作调研组在钦州港片区管委会会议室召开调研座谈会,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梁金荣,钦州市委常委、钦州港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斌,钦州港片区管委会副主任莫福文,自治区地力志办公室、钦州港片区管委会相关人员参加座谈会梁金荣、杨斌、莫福文分别在座谈会上讲话,就如何推进《中马钦州产:业园区10周年图志》《钦州港建
期刊
在传世《老子》文本系统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一句并没有太多用字用词上的差异,对这句话的解读也没有争议.但在出土文献各版本《老子》中,这句话的用字用词有了明显差异,随之而来的是句意理解的分歧.这句话郭店简本作“万勿(物)方(旁)(作),居以须复也”,马王堆帛书甲、乙本作“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北大本作“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前人学者由异文而生发出各种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有的也许合乎文意,但未必符合当时的用字用词习惯.是故本文尝试从字词角度出发,对“并、旁、方、须”等字的字形字义字用作一分析,将不符
目的构建共表达P1和3CD的重组杆状病毒,利用昆虫细胞重组表达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type 2,PV2)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 VLP),制备PV2-VLP进行初步免疫原性研究。方法基于粉纹夜蛾细胞(High 5)密码子偏好性,将PV2的P1基因和3CD基因进行序列优化,并对P1基因进行稳定性突变,构建突变型rBac-PV2-P1s-3CD和野
大家好!我是根特大学的安东平(Christoph Anderl).感谢吴洋教授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在此发言.抱歉,这个发言可能看起来不太正式:我本想用汉语来讲,但准备的时间实在有限;加之因新冠疫情,我们在比利时已经隔离了一年,只能居家办公教学,琐事繁多,所以只能以这种形式发言.
期刊
20世纪50-70年代是政治因素主导外交政策的特殊时期,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南斯拉夫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曲折的过程.这表征在中、南两国的文学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现象,即“1957年”前后出现的南斯拉夫文学译本、两国文学评论界直接或间接的争论辩诘等几个关键性事件.从中得以窥见的是这些现象的时代印痕,而其中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文学问题或许更为重要,具体指涉的是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场域下文学与政治如何互动且保有自我张力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南斯拉夫文学家的这些争论的意义,也许重要的不在于得出明确无
大道至简,可用“一”名之.“一”为“道”所生,本质不同,却直接相通,故《庄子·齐物论》曰“道通为一”.有所分别,既为“成”,也成“毁”,惟“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荀子·儒效》).然“一”必生“二”,而“二”虽为障碍,却不得不然,故“不二”终成难题.整体是一,个体也是一,形有大小,要之皆一.对于个体来说,“得一察焉以自好”乃是(为了)存在本身,看似并无不妥,结果却使得“一曲之士”破裂大道,天下大乱,“一察”也难以为继.这就是“道”的存在论悖论.
期刊
旧红学评点学派代表人物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是一部集翻译、评论、插图为一体的《红楼梦》著作,并且其书名也经过了一番更替的过程.本文根据国内外收藏的六种蒙古文抄本,对《新译红楼梦》的整本结构、书名更替情况和评点类型做了考察和考证,并分析讨论了哈斯宝在翻译《红楼梦》和撰写评点的实践过程中的思想发展轨迹.
谢朓集的制作跨越抄本和印本两个时代,考察有雕印本之前的制作史关系着典籍编撰机制和成书层次的界定.因之提出“早期制作”的概念,以与印本时代制作的版本系谱区别开来.印本时代的谢朓集系谱,呈现为五卷本诗集和诗文合编本两条脉络.楼炤本是有明确记载的印本谢朓集之始,又经洪伋以重刻的技术行为稳定文本.制作者洪伋的关键角色,也体现出物质基础、个人修养、技术认知和文化环境相互交织作用的书籍史图景.特别是挖掘“书版”在典籍制作史中的模式化文本作用,体现物质性研究的趋向.后印本时代的谢朓集系谱,文本更多表现为由辑编者、校订者
散卷是晚清书院考课的主要方式,对于考生而言,其便利在于可以查阅资料,从而以考促学、以学助考.考生写作课卷的体验五味杂陈,平庸、琐屑和疲惫之感尤为突出.师友间观摩、修改课卷较为普遍,合作、托名写卷也时有发生,写课卷往往不是纯粹的个体写作.山长批改课卷与考生应课相似,偶有欣喜,而更多的是应付式的批量劳作,请人代劳由是日益普遍.激情不足而又孜孜矻矻地写卷和阅卷,主要驱动力在于经济收益.著名书院的课卷编刊成集,成为备考读物.接题、查书、写卷、观摩、批改、阅读的整套流程,呈现出晚清书院考课的开放性、实利性和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