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西师版教材第二单元第22-23页的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简便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尝试、观察、思考、比较、交流等活动,自觉发现概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的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情景引入——激发内需——得出算式
1.1 师:同学们玩过农场游戏吗?老师一家人都在玩。一起到老师的农场里去看看都有些什么?(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帮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株农作物吗?老师有个小要求,要求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出示:(3+2)×4,3×2+4×2
1.2 师:这两种方法都学会了吗?再到我儿子的农场里看看。(课件出示图片)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师出示:7×6+3×6,(7+3)×6
1.3 师:最后到老师夫人的农场看看有多少株农作物呢?(出示图片及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
师出示:(9+6)×8, 9×8+6×8
2.分类比较——激励探究——观察特点
2.1 师: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写了6个算式,这6个算式如果让你分类,你打算分几类?理由是什么?(同桌先讨论讨论)。
师:谁来交流?你想分成几类?理由是什么?
2.2 生上台分类,师移动卡片)他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前一类有什么特点?生答师出示:和乘一个数。
后一类有什么特点?生答师出示:分别乘。
师:竖着看我们发现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再横着来看,这三组算式的结果都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等号)这样6个算式就变成了三组等式。
师: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你发现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联系?先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师出示观察一词,并参与讨论)
2.3 师:好了,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发现?把括号怎样?也就是要把括号里的数分别乘。
(师在算式上画出箭头)3和4相乘和后面的什么是一样的?2和4相乘呢?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初步探索出:左边是先算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而右边是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师:结果怎样?这个等式有这样的特点,下面两个等式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2.4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左边是先算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是把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师出示学生齐读)
3.层层设疑——引发探究——形成结论
3.1 引导验证——自主验证——特例验证。
师:如果任意三个数组成具有这样特点的算式也会相等吗?(在结论后面加上问号)那现在这个规律对我们来说还只是一个猜想。(师出示猜想一词并把结论移到猜想后面)
要想知道这个猜想是否成立,我们还需要怎样?(师出示:验证)
3.1.1 师:你能把这样的式子换了数字试试吗?学生自由举例,师板书:
(7+8)×3 = 7×3+8×3
师:它们相等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左边得多少?右边呢?相等吗?(写出得数并写出“=”)师:这个式子是相等的,那就能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吗?谁再来举一个?(师板书并集体订正)
师:这个式子也是相等的。为了举例更全面,我们可以把数字举得怎样?(更大或更特殊)
3.1.2 出示活动要求,一生读后学生完成答题卡。
请2名学生上台汇报。
师:你们举出的例子都是相等的吗?有没有符合这样的特点但不相等的例子?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既有较小的数,也有较大的数,还有特殊的数,验证的结果都是相等的,我们也举不出反面的例子,看来这个规律是正确的,我们终于得出了结论。(出示结论一词并把结论移动下来)
3.1.3 师:其实我们除了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以外,还可以从乘法的意义来进行验证。
比如(3+2)×4=3×4+2×4的左边表示几个4?右边表示几个4?所以它们总是相等的。
3.1.4 师:这个规律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出示课题)让我们响亮的把它读出来。
3.1.5 师:再回到农场,现在我们用圆形和三角形来代替农作物。如果圆形和三角形的个数都增加,还能用这个等式来表示吗?左边是什么?右边呢?(课件依次出现)
师:如果再增加,又该怎样表示呢?继续增加,一起说。
再增加到无限多,你还想用数来表示吗?怎么办?(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行和列,就可以表示任何数了。用字母怎么表示乘法分配律呢?生说师板书:(a+b)c=a×c+b×c
3.2 师: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以前就已经用到过,比如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
举例:12×3= 136×25= (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4.巩固应用——分层训练——提高能力
师:乘法分配律既然是我们的老朋友,相信下面的题目一定难不住你。
4.1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 125× (80+8) = 125× □ + 125× □
(2) 37×5+63×5=(37 +□)×□
问:你是在用什么知识解答?
第一题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第二题呢?
小结:原来灵活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
4.2 养鸡场左边有58间鸡舍,右边有42间鸡舍,每间鸡舍有75只鸡。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只列式不计算)
(52+48)×75 52×75+48×75
师:哪一种算式计算比较简便?如果列出的是第二种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只能先算乘再相加?
师:对!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转化为第一种再计算。所以我们在计算时要先观察数据,看怎样做更简便。
5.回顾整理——提炼方法——拓展延伸
师:时间过的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课件出示的同时老师旁白)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到引出猜想,再到验证猜想,到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而灵活运用结论又能让我们的计算更简便,根据结论做一些适当的变化有时候我们还能探索出更多的奥秘。比如:这节课我们探究了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两个数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那么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呢?三个数、四个数或更多的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呢?
课件出示:
(3+2)×4=3×4+2×4
(3-2)×4与3×4-2×4相等吗?
(3+2)×4=3×4+2×4
(3+2+5+…)×4与3×4+2×4+5×4+…相等吗?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简便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尝试、观察、思考、比较、交流等活动,自觉发现概括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的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情景引入——激发内需——得出算式
1.1 师:同学们玩过农场游戏吗?老师一家人都在玩。一起到老师的农场里去看看都有些什么?(课件出示图片)你能帮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株农作物吗?老师有个小要求,要求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你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是多少。(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出示:(3+2)×4,3×2+4×2
1.2 师:这两种方法都学会了吗?再到我儿子的农场里看看。(课件出示图片)
(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师出示:7×6+3×6,(7+3)×6
1.3 师:最后到老师夫人的农场看看有多少株农作物呢?(出示图片及问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
师出示:(9+6)×8, 9×8+6×8
2.分类比较——激励探究——观察特点
2.1 师: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写了6个算式,这6个算式如果让你分类,你打算分几类?理由是什么?(同桌先讨论讨论)。
师:谁来交流?你想分成几类?理由是什么?
2.2 生上台分类,师移动卡片)他的想法和你一样吗?
师:前一类有什么特点?生答师出示:和乘一个数。
后一类有什么特点?生答师出示:分别乘。
师:竖着看我们发现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再横着来看,这三组算式的结果都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等号)这样6个算式就变成了三组等式。
师: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你发现左边和右边有什么联系?先小组讨论,然后集体汇报。(师出示观察一词,并参与讨论)
2.3 师:好了,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发现?把括号怎样?也就是要把括号里的数分别乘。
(师在算式上画出箭头)3和4相乘和后面的什么是一样的?2和4相乘呢?你的发现真了不起!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初步探索出:左边是先算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而右边是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师:结果怎样?这个等式有这样的特点,下面两个等式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2.4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左边是先算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是把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师出示学生齐读)
3.层层设疑——引发探究——形成结论
3.1 引导验证——自主验证——特例验证。
师:如果任意三个数组成具有这样特点的算式也会相等吗?(在结论后面加上问号)那现在这个规律对我们来说还只是一个猜想。(师出示猜想一词并把结论移到猜想后面)
要想知道这个猜想是否成立,我们还需要怎样?(师出示:验证)
3.1.1 师:你能把这样的式子换了数字试试吗?学生自由举例,师板书:
(7+8)×3 = 7×3+8×3
师:它们相等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左边得多少?右边呢?相等吗?(写出得数并写出“=”)师:这个式子是相等的,那就能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吗?谁再来举一个?(师板书并集体订正)
师:这个式子也是相等的。为了举例更全面,我们可以把数字举得怎样?(更大或更特殊)
3.1.2 出示活动要求,一生读后学生完成答题卡。
请2名学生上台汇报。
师:你们举出的例子都是相等的吗?有没有符合这样的特点但不相等的例子?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既有较小的数,也有较大的数,还有特殊的数,验证的结果都是相等的,我们也举不出反面的例子,看来这个规律是正确的,我们终于得出了结论。(出示结论一词并把结论移动下来)
3.1.3 师:其实我们除了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以外,还可以从乘法的意义来进行验证。
比如(3+2)×4=3×4+2×4的左边表示几个4?右边表示几个4?所以它们总是相等的。
3.1.4 师:这个规律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出示课题)让我们响亮的把它读出来。
3.1.5 师:再回到农场,现在我们用圆形和三角形来代替农作物。如果圆形和三角形的个数都增加,还能用这个等式来表示吗?左边是什么?右边呢?(课件依次出现)
师:如果再增加,又该怎样表示呢?继续增加,一起说。
再增加到无限多,你还想用数来表示吗?怎么办?(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行和列,就可以表示任何数了。用字母怎么表示乘法分配律呢?生说师板书:(a+b)c=a×c+b×c
3.2 师:其实乘法分配律我们以前就已经用到过,比如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
举例:12×3= 136×25= (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4.巩固应用——分层训练——提高能力
师:乘法分配律既然是我们的老朋友,相信下面的题目一定难不住你。
4.1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 125× (80+8) = 125× □ + 125× □
(2) 37×5+63×5=(37 +□)×□
问:你是在用什么知识解答?
第一题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第二题呢?
小结:原来灵活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
4.2 养鸡场左边有58间鸡舍,右边有42间鸡舍,每间鸡舍有75只鸡。养鸡场一共有多少只鸡?(只列式不计算)
(52+48)×75 52×75+48×75
师:哪一种算式计算比较简便?如果列出的是第二种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只能先算乘再相加?
师:对!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转化为第一种再计算。所以我们在计算时要先观察数据,看怎样做更简便。
5.回顾整理——提炼方法——拓展延伸
师:时间过的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课件出示的同时老师旁白)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到引出猜想,再到验证猜想,到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而灵活运用结论又能让我们的计算更简便,根据结论做一些适当的变化有时候我们还能探索出更多的奥秘。比如:这节课我们探究了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两个数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那么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呢?三个数、四个数或更多的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呢?
课件出示:
(3+2)×4=3×4+2×4
(3-2)×4与3×4-2×4相等吗?
(3+2)×4=3×4+2×4
(3+2+5+…)×4与3×4+2×4+5×4+…相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