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通常让学生感觉很枯燥,感觉没什么可学习的,就是简单的背书。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的,思想政治课是和现实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不仅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而且考试每道题都要围绕最新时政来考察。故此,只死记是不可以的,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在日常学习中增强问题意识,下面我就如何培养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所应有的一种清醒、自觉,并伴之以强烈的想要去探究的心理状态。正是这种内心渴求驱使着学生积极地思维,不断地酝酿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地提出问题。所以学好思想政治也需要创新,创新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首先提出问题,才能启动思维,使创新活动始终以提出的问题为核心而展开。总之,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然而在实际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如何提出问题却往往感到困难。学生不能从书本知识的学习中产生问题以激发思考,深入对教材的理解;不能从相关的材料中看出问题,更不能演绎问题;不能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国内外时事政治现象中及时发现与政治理论相关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改变上述状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顺利地提出问题,思考、探究、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整体素质,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和方法: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心理环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敢想、敢问、敢为的内在动机。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进行全员动员及创设宽松的提问环境。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怕别人笑话,怕同学,甚至老师笑话自己提的问题幼稚,没水平,怕有的同学说自己爱出风头。对于这些害怕同学笑话和喜欢笑话别人的同学,我讲过这样一段话。“你的问题在别人看来可能十分简单,对你来说它是经过思考的,是重要的,有意义的,是你对真理苦苦追求的表现。何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因为怕别人嘲笑而停止呢? 你想失去自我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在学问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当别人提出问题时,即使你会回答,你也不应该笑他(她), “尊人者,人尊之。”他(她)因追求真理理应受到每个人的尊重,包括你,也包括我!” 2、对于个别同学通过随笔进行动员和鼓励。为了使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提问,我还做了其他一些思想动员工作。比如在学生的随笔上写一些名言鼓励,诱导他们,如:“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兴趣始于好奇心。”(居里夫人) 、“怀疑一切!”(马克思)、“能难倒老师的问题是好问题;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学习中“没有问题是一个傻问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提问”。有同学不会提出问题,我就用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话启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
3、将学生的问题引入课堂,共同讨论来激励学生。仅用言语启发还远远不够,还应有具体的方法,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对学生的任何问题,我都当众肯定他,鼓励他,使学生们逐渐树立“提问光荣”的观念。而且满腔热情地与其讨论,对于有质量的问题引入课堂,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看到提问题的同学那满足的神情,我知道这种方式于他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二、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1、分解法。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 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解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便可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初级阶段?”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2、联想提问法。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
3、比较提问法。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老师还应该适度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情况,如:不加思索,信口乱问;语意含混,题意不明;故弄玄虚,为难学生;千篇一律,不分对象等等。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生的问与教师的问应该在整个教学中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政治课堂的由死水变成活水,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一、营造”敢问”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心理环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敢想、敢问、敢为的内在动机。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进行全员动员及创设宽松的提问环境。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怕别人笑话,怕同学,甚至老师笑话自己提的问题幼稚,没水平,怕有的同学说自己爱出风头。对于这些害怕同学笑话和喜欢笑话别人的同学,我讲过这样一段话。“你的问题在别人看来可能十分简单,对你来说它是经过思考的,是重要的,有意义的,是你对真理苦苦追求的表现。何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因为怕别人嘲笑而停止呢? 你想失去自我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在学问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当别人提出问题时,即使你会回答,你也不应该笑他(她), “尊人者,人尊之。”他(她)因追求真理理应受到每个人的尊重,包括你,也包括我!” 2、对于个别同学通过随笔进行动员和鼓励。为了使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提问,我还做了其他一些思想动员工作。比如在学生的随笔上写一些名言鼓励,诱导他们,如:“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兴趣始于好奇心。”(居里夫人) 、“怀疑一切!”(马克思)、“能难倒老师的问题是好问题;能提出这样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学习中“没有问题是一个傻问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提问”。有同学不会提出问题,我就用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话启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
3、将学生的问题引入课堂,共同讨论来激励学生。仅用言语启发还远远不够,还应有具体的方法,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时,对学生的任何问题,我都当众肯定他,鼓励他,使学生们逐渐树立“提问光荣”的观念。而且满腔热情地与其讨论,对于有质量的问题引入课堂,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看到提问题的同学那满足的神情,我知道这种方式于他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二、教给“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善问”,必须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1、分解法。分解法是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把原理分解为不同方面的思维方法。 用这种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解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便可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初级阶段?”等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2、联想提问法。联想是拓展思维的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
3、比较提问法。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中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老师还应该适度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精当的提问,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提问不当的情况,如:不加思索,信口乱问;语意含混,题意不明;故弄玄虚,为难学生;千篇一律,不分对象等等。要克服这些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课堂提问的“度”。第一,提问要难易有度。如问题过易,没有一定的思考性,学生张口能答,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如问题过难,学生思维启动不起来,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第二,提问要“点”“面”有度。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可以按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问题,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使中差生特别是差生有充分的机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切忌把回答问题当作某几个优等生的专利。
综上所述,我认为学生的问与教师的问应该在整个教学中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政治课堂的由死水变成活水,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