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近母语儿童中文分级阅读已经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是亲近母语在儿童中文分级阅读领域将要呈现的一份基础性成果。这个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制定,遵循三个重要原则:儿童性、母语性和教育性。
关键词: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儿童阅读;分级标准
本文节选自《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亲近母语研究院研制,由徐冬梅领衔研发,郭静静、徐梁、莊雨蒙、唐靓等参与研发。
近二十年来,“亲近母语”在儿童中文分级阅读领域,一直坚持研究、探索和实践。我们从中国儿童的生活、学习、文化场景出发,以幼儿园发展纲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目标、国家全民阅读规划等为基础,参照国内外的分级阅读研究和体系,经过一系列的研发、实践和应用,目前有了一个基础性的成果:制定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并对该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做系统建构和表述。
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以服务儿童发展为宗旨,致力于解决“不同阶段、不同素养的孩子读什么、如何读”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儿童、家长、教师和阅读行业从业人员,选择合适的童书,并进行不同场域、不同目标的阅读分享、阅读互动和阅读指导、阅读教育。同时,也力求为家庭场景下的亲子共读,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校园的阅读指导,图书馆、社区及更广泛的专业阅读和教育机构、童书出版机构的阅读活动,提供一个普适的、可操作的标准。
本文具体阐述亲近母语为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制定的三个重要原则。
一、 儿童性原则: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面向儿童的分级阅读,首先就要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切实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生命状态。在研究和参考了大量的发展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著作,并结合我国的普遍学情之后,我们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8岁,分成“婴儿期”“幼儿期”“小学早期”
“小学中期”“小学后期”“初中期”和“高中期”七个时期。每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都是不同的,适合阅读的文本自然也各有特点。
(一) 第一个时期是0—3岁
儿童的大脑和身体飞速发育,并在长期的探索环境、认识他人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自我意识。1—3岁,儿童的记忆达到第一个高峰,对于结构相似、不断反复的诗歌和故事,能更好地识记。
不论哪个民族的儿童,一般八九个月开始咿呀学语,十四五个月开始说话,2岁左右进入第一个词汇爆发期,3岁左右掌握基本的生活口语。
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儿童阅读的萌芽期。1岁之前,他们更多把书当作玩具,和其他玩具一样,可以撕、咬、玩耍,家长可以带他们阅读一些有趣的玩具书、认知卡片和认知书,以及富有韵律的童谣书,开展阅读和律动游戏。1岁以后,家长可以选择情节简单、趣味性强、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童谣和图画书、睡前故事,和他们做各种阅读互动。
(二) 第二个时期是3—6岁
这个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随着大脑的快速发育和由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变化,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更擅长学习,也开始尝试控制自己。他们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此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较快,想要摆脱成人的保护,独立去做一些事情。
这个时期的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的黄金期。他们已经掌握了许多词汇,并能运用这些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他们的句子结构变得越来越丰富,不过,简单句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个时期儿童的阅读仍旧需要家长的帮助,他们需要通过听读去理解文本。通过亲子共读,幼儿能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从而能够更好地习得母语。对于早期阅读开展较好的儿童,这个时期已经有主动翻页、独立阅读的行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对外部世界和自我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阅读童谣、诗歌,结构稍微复杂一些的图画书和简短有趣的小故事。
(三) 第三个时期是小学早期,一般指小学一、二年级
这个时期的儿童处于小学生活的起始年段,在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他们的认知、智力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生活口语已经基本成熟,可以使用连贯、有层次的语言,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书面语言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落后于口头语言。
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够阅读拼音读物,并从亲子共读逐步过渡到自主阅读。他们可以阅读一些描写学校生活的图书。成人要鼓励他们跟伙伴交往,并帮助他们掌握和伙伴交往的一些原则。此时,一些童话故事,比如小动物之间是如何交往的故事,以及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故事,很适合他们阅读。小学早期的儿童对更大范围的世界怀有更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一些想象力丰富的童话,以及讲述世界是如何运转的简单科普读物,都是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的图书。
(四) 第四个时期是小学中期,一般指小学三、四年级
这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此时的儿童,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逐渐知道怎样观察和思考,知道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且,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并处于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部分开始表现出对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
这个时期的儿童,口头语言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词汇量增加,能使用连贯、有层次的言语进行比较完整的叙述。他们的书面语言也不断发展,可以运用文字较为顺畅地表达自己,并初步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式。
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在四年级以前要学会阅读,四年级以后要用阅读去学习。这个时期,也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要注意选择具有文学性和母语性的文学作品,带领他们去阅读。这个时期的儿童,关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可以阅读一些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图书,比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学故事等。除了国外的优秀作品,中国儿童还应该阅读中国神话、英雄传说和民间故事,让他们从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中,获得生命的力量,感受我们的祖先不惧艰辛、为民众造福的精神。 (五) 第五个时期是小学后期,一般指小学五、六年级
这个时期的儿童,在生理上进一步成熟,部分男生、大部分女生开始进入少年期、青春早期,出现明显的第二性征。他们的抽象思维快速发展,可以独立做出判断,并学习用不同观点看问题。此时也是培养儿童同理心的黄金期。
小学后期的儿童已具备丰富的词汇量,能够快速提取、理解听到的或看到的语言的意义,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许多抽象词汇。他们的书面语言已经较为成熟,能较为流畅和连贯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到了小学的最后阶段,部分儿童开始拥有元语言意识,逐渐理解自己是如何使用语言的。
小学后期的儿童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词汇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开始阅读有一定深度的作品,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成长需要,助力思考能力的形成。求知欲强的儿童会倾向于阅读更有挑战性的作品,追求更为深入的阅读体验。此时他们的阅读,除了在深度上可以拓展,广度上同样也需要拓宽,可以阅读童话、动物小说、科幻小说、英雄史诗和人物传记等不同类型的读物。
(六) 第六个时期是初中期,一般指初一至初三年级
这一时期的儿童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外形和生理、心理变化很大,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身份和自己必须承担的社会角色,学着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自己。
初中期的儿童已经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口语发展特别优异的儿童,能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并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他们的书面语言朝纵深方向继续发展,乐于运用所学的词语,并能娴熟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
初中期的儿童,既要面对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的变化,又要面对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会遭遇许多的压力和挑战。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需求,并且懂得愉悦自己;他们的思维独立性也日益提高,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批判性、建构性。这个时期,需要注意儿童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七) 第七个时期是高中期,一般指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这个时期也是儿童青春发育的末期和身体发展的定型期。高中生的观察力远远超过初中生,逻辑记忆、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越来越成为记忆的主导。情绪逐渐从外显走向内隐。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有所发展,开始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但一般还不够客观。
高中期的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已经较为成熟,有的还有了一定的演讲能力。他們的书面语言也已经比较成熟,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应用文等各种文体都能熟练掌握,并能运用一些文体展开写作。
社会性的发展,标志着高中期的儿童正在走向成熟。他们适合阅读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如中外经典名著。他们的道德知识结构日益复杂,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达到较高的水平,能够一分为二地评价道德事件。此时,他们的阅读可以有较大的开放度;而且,他们已经表现出比较强的个性和倾向性,阅读的内容应更丰富、更个性化。
二、 母语性原则:尊重中文的特质
英文分级阅读之所以发展出了丰富而成熟的体系,不仅因为西方科技发达,更早启用科技手段对文本分级和阅读素养进行评测,更与英语本身的特点相关。相比于中文,英文是拼音文字,只有26个字母,英语音标也不是非常复杂,儿童识记单词不是非常困难。同时,英语语汇的分级体系非常成熟,不同级别需要掌握哪些语汇非常明确。英文比较注重严谨性,长句多,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一般情况下,句子的长短往往就决定了语义的深浅。因此,美国著名的蓝思分级阅读就主要根据词频和句子的长短这两个参数,来确定文本的难易程度,并对文本进行分级。
与英文分级阅读相比,中文分级阅读的难度较大。无论是文本分级,还是阅读素养评测、儿童阅读素养发展标准的制定,我们都不可能照搬西方的体系,而必须从中文的特质,从儿童学习中文的特点出发,来制定相关的标准,找到更科学的分级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也有近似于分级教育、分级阅读的理念。更准确地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也有它的“次第”。古代的儿童,进私塾之前,要先进蒙学馆开蒙识字。识字的读物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家诗》《龙文鞭影》等。这些蒙学读物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巨大进步。这些音律和谐的韵文,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和故事、文化常识、传统礼仪、儒家道义等包含其中,既帮助儿童识字,又实现了常识教育和道德教化。
开蒙之后,古代儿童的六七岁到12岁、12岁到15岁左右,为私塾、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诵读和学习“四书”。主要的方法,以吟诵和诵背为主。之后到20岁左右,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高中读书)。学习的内容是在熟读“四书”的基础上,学习解经,研习儒家经义,同时开始广泛阅读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学习琴棋书画、修身养性等,并进行写作的训练和义理的阐发。
中国传统教育的“次第”,阅读和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的安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传统社会教育的目标和不同时期儿童的学习和认知规律的。
我们今天要建立的中文分级阅读标准,要面对的汉语的语料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语言的发展,中文有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分。任何一个中文分级阅读体系,首先要做一个界定:儿童阅读的文本,是指所有的中文语料,还是专指现代汉语的语料?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本,有着不同的特征。尤其是文言文、古白话,和现代汉语相比,在词汇、语法、表达情感和思想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建立中文分级阅读标准,要面对的难题绝不仅仅是语料的时代性问题。中文分级阅读还必然要对文本进行科学的分级。如何采用技术手段,找到合理的参数,建立算法模型,给每一个文本确定难易程度,是我们要力求解决的问题。 首先看汉字。对于英文分级阅读而言,识字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英文只有26个字母,虽然并不是说,学会这26个字母,或者能拼读音标,就能阅读。但英文是表音文字,因此在识记26个字母和学会拼读音标后,学习词汇本身,相对而言难度不大。
汉字则不然。阅读必然以识字为前提。中文阅读,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便是识字。汉字数量众多,难记难认。东汉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现在的《新华字典》收字11200个左右。1994年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达85568个。我们经常使用的字是常用字,也就是阅读一般图书报刊需要掌握的字。1988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其中包括“最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共3500个。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7000字。对于中文分级阅读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3500个常用字,这也是小学阶段儿童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尤其是一二年级,必须完成1800字的识字量,这是中国的儿童首先要面临并解决的一个难题。
那么,这3500个常用字,如何更好地进行分级,儿童应该首先识记哪些汉字才能开始基本的阅读,是中文分级阅读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并没有公认的汉字分级标准,只有很少的一些材料可以参考,如语文教材的生字表。但这些生字主要来自课文,并不是完全从儿童识字规律的角度所做的分级。国家对外汉语考试中心发布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凝聚了学术团队的巨大努力,但主要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和评价,和主要应用于国内的中文分级阅读,还有很大的不同。
然后是詞汇。英文分级阅读的基础,有非常完善的词汇分级标准。但中文的词汇分级研究领域还很不完善。从20世纪中期起,有关政府部门、相关单位陆续研制、公布的汉语词表有20多种。2019年5月,《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草案)》出版。这些语料库,主要还是中小学语文教材语料库、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国家语言资源库,是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或是面向社会一般应用的通用词表。相对而言,这些词表的目标不在于词汇分级,所做的一些词汇分级也相对比较宽泛。例如,《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将词汇分为甲、乙、丙、丁四级,分类方法主要采用音序排列,对中文分级阅读的参照意义不是很大。
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从儿童阅读出发,建立一个合理的儿童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词汇进行分级。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浩大的一项工程。
从儿童母语学习的角度来看,中文阅读和学习虽然在起步阶段,难度要高一些,但也有很多的优势。中文分级阅读必须从儿童的阅读和语言学习规律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汉语和中文的特质,充分发挥中文学习的这些优势。例如,掌握好汉字中的根本字和基本字,对识记3500个常用字就非常有帮助;汉字的基本字的孳生性、联想性很强,可以很好地帮助儿童掌握词汇;等等。
虽然英文词汇分级比较成熟,英文单词也有词根、词缀等,识记词汇有规律可循,但跟汉字相比,英文词汇的家族性、关系性不是很强。而汉字是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孳生性较强,儿童在掌握一定量的基本字后,如果能辅之以必要的集中识字、听读和阅读,词汇量的增长会比较快。
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虚词的数量相对比较固定,它们类似于古代木质家具中的榫卯,在句子中起着连接、过渡、递进、加强、转折、解释、猜测等作用。儿童往往在听说、阅读中逐渐掌握虚词的应用,并理解其语义。虚词出现的频率虽然比较高,但因为其往往不具有具体的意义,单独识记的难度较大。因此,虚词识记最适合的方法,是根据虚词出现的频率,以及所表达的语义的复杂程度,将它们分为各个级别,以便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学习和掌握。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常用字尤其是基本字的能产性、孳生性很强。以名词为例,认识了“马”这个基本字,儿童很容易掌握骑马、马腿、马头、马尾、母马、公马、小马、马驹、野马、马匹、木马、宝马等词汇。
汉语的动词也很丰富,也可以进一步分级。例如,一个儿童被另外一个儿童用手敲了一下头,被打的儿童往往只会说:“他打了我一下。”能用“敲”的儿童,显然比只会用“打”的儿童掌握的语言要更丰富。能根据不同场景,用好打、拍、拖、拉、捏、捶、扔、挥、抛、摔、甩、握、拿、提、拎等动词的儿童,显然在生活的感受力、思维的准确性、语言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
汉语中的形容词,与中文分级阅读的关系更为密切。形容词,一般描写人或者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属性。儿童最初掌握的,往往是比较概括的、普遍的一些词汇,如“我今天很高兴”或者“我很开心”。但他如果会表述,还会说“我很快乐”“我很兴奋”“我很喜悦”“我很称心”“我很振奋”“我很欢欣”等,他的词汇量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一些词汇,如“彷徨”“惶恐”等,则不符合普遍的儿童的心理与认知,就不宜出现在幼儿以及小学生的文本中。
汉语中的量词非常丰富。每一种不同的事物,所用的量词是不同的。例如,“一头牛”不能说成“一匹牛”,“一条鱼”不能说成“一头鱼”,“一个人”不能说成“一只人”,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形象性、精确性又是很强的。
再说句子。在英文文本中,一般句子越长,表意越丰富,难度越大。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这个原则也成立。但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主要是三种类型:一是古诗。因为古诗往往四言、五言、七言诗居多,句子长度已经被限制,如果把它们跟一般文本放在一起来分级,当然不是句子越长,难度越大。二是文言文。中国古代,因为受到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的限制,文字书写的难度和成本都比较高,因此文言文一般都非常简短,但表意却很丰富。三是短句子。许多现当代的优秀作家,受到古汉语简约美的影响,崇尚用短句子,用意会的方法形成丰富的表达效果。例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这月光,已是三十多年。
再如,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这样的文本,我们不可能像英文分级阅读那样,单纯以字数的多少、句子的长短,来确定文本的难度和级别。相比较而言,中文的信息类文本的分级,和英文分级的标准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中文的文学类文本的分级差别很大。
句群和段落、篇章的情况,跟句子也有类似。一般情况下,越长的段落、篇章,它对应的文本难度越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不用说《老子》这样的经典,就是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的短章,含义却很深刻。这跟中文不是单纯以理性来组织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而重视“意合”“意会”“感悟”“体悟”这样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经典文本,一定都蕴含着他们自身的情感、文化、价值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一直在延续,因此中文文本表达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手法等,更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中文是一门重视韵律、音乐性很强的语言。不仅是童谣、童诗、古典诗歌、现代诗等诗歌文本,经典的中文文本,往往都有音乐性。一流的散文、小说,甚至演讲、议论文,都有诗性。即使是儿童文学的文本,虽然更接近儿童的生活和情感,但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在语言、情感意蕴、表达风格上,更有母语的特质。现当代文学文本、古典文学文本,就更是如此。这些文本在表现时代和人物、表现社会生活的同时,一般都凝结着中国人的情感、价值观、文化精神,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意境与审美。在建立中文分级阅读体系时,我们必须尊重和理解这一特点,做出更科学的分级和阅读指导。
因为研究和篇幅的关系,以上的描述,并不能完全勾勒出中文的全部特质,以及完整地表达在中文分级阅读研究时应该注意的所有问题。
中文文本的特质,以及各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特点,决定了儿童母语学习的方式,对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和阅读指导体系的建构,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做中文分级阅读时,必须把诗歌的诵读和学习放在整体框架内,充分重视诵读、吟誦、涵泳、感悟等阅读方式的重要性;幼儿、小学低年段的阅读应更重视韵语、韵文的学习,以增强儿童的阅读兴趣,运用好儿童已有的听读能力,以及天生的对韵律的热爱,来帮助他们开始最初的阅读;要更重视朗读,而不应该完全参照西方分级阅读体系和阅读指导体系,过分强调和突出默读的重要性;在各个学段,应该重视和有意识地构建蕴含汉语文化因素的文本的阅读,让儿童在阅读中逐渐形成文化积淀和审美情趣,受到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中国文化精神的熏染。
三、 教育性原则:关注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
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核心在于儿童阅读素养发展标准的研发和制定。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自主阅读还是指导性阅读,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离不开对教育目的的思考和对教育价值的求索。
第一,必须把儿童的阅读素养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
既然是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必然要把儿童的阅读素养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并对儿童阅读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做恰当的界定和描述;对各个阶段儿童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做尽可能科学而详细的描述。这样才能真正指导家庭的阅读互动,为学校和专业机构的儿童阅读提供科学指导。
第二,必须把培养儿童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放在突出的位置。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些要点,既有对社会的关注,又有对个人的培养;既有对人文的重视,又有对科学的追求;既通过方方面面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又鼓励创新,注重保持人的个性;既注意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根基,又号召学生丰富现代品质,充分体现了和现代社会发展所匹配的教育性。这也是我们研制中文分级阅读标准所坚持的方向。
第三,必须要和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培养完整而和谐发展的人。
儿童阅读不仅仅是识字认字、学习知识,更是构建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无论是文本分级标准,还是儿童阅读素养发展标准,不可能只是策略性的、认知性的,不可能只强调阅读中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目标,而不重视阅读对于儿童的情感培育、人格发展、价值观教育等的作用。
中文分级阅读的培养目标,要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同时,注重儿童的潜能发挥和个性发展,希望培养完整而和谐发展的人。
我们认为,阅读教育首先要培养出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人。在教育学上,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一直争执不休。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个体,个体自身完善和发展就够了——该派以卢梭、爱伦·凯为代表;有人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个体应当服从于社会意志——该派以涂尔干为代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在中文分级阅读中,我们不能仅仅把阅读看作是儿童个体的休闲行为,更要注重发挥阅读的教育作用,选择更多人类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的英雄传说、传记、故事等,让儿童在精神上得到感染。
其次,阅读教育要培养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的人。站在极端科学主义的立场上,人文主义的许多教育观念都是陈旧落后、缺乏实用价值的;站在极端人文主义的立场上,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人性是一种摧残,对文明是一种毁灭。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和人文都是至关重要、不可偏颇的,并提出了“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对“科学人文主义”是这样解释的:“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要培养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需要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在中文分级阅读中,要注重阅读“配餐”,注重文学、人文和科学读物的平衡,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发展儿童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
再次,阅读教育要培养把全面发展和保持个性统一起来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是我国漫长教育发展历程的探索结晶,也是新世纪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全面发展并不代表着要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地发展,而是人的各项最基本素质需要全面的发展,尽量避免出现心理缺陷、人格不健全、价值观缺失等重大问题。阅读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引导和熏染作用。此外,除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还要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的个性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也就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个性全面发展的人,乃是指在智、德、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获得正常的、健全的、和谐的发展,而同时又是能够充分发展各自的性格、兴趣和才能的活生生的人。”在阅读教育中,要尽量摒弃标准化答案,注重儿童个性化的阅读表达,激发和鼓励儿童在阅读中去发现问题,用阅读去解决问题。
最后,阅读教育要培养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品质统一起来的人。现代品质,也是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富有现代品质的人,一定绕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产,但同时也有根植于农业文明带来的保守思维。所以,我们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态度应该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一个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徐冬梅,“亲近母语”创始人。其主持的课题曾获第二届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SERVE大奖。)
关键词: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儿童阅读;分级标准
本文节选自《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亲近母语研究院研制,由徐冬梅领衔研发,郭静静、徐梁、莊雨蒙、唐靓等参与研发。
近二十年来,“亲近母语”在儿童中文分级阅读领域,一直坚持研究、探索和实践。我们从中国儿童的生活、学习、文化场景出发,以幼儿园发展纲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目标、国家全民阅读规划等为基础,参照国内外的分级阅读研究和体系,经过一系列的研发、实践和应用,目前有了一个基础性的成果:制定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并对该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做系统建构和表述。
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以服务儿童发展为宗旨,致力于解决“不同阶段、不同素养的孩子读什么、如何读”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儿童、家长、教师和阅读行业从业人员,选择合适的童书,并进行不同场域、不同目标的阅读分享、阅读互动和阅读指导、阅读教育。同时,也力求为家庭场景下的亲子共读,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校园的阅读指导,图书馆、社区及更广泛的专业阅读和教育机构、童书出版机构的阅读活动,提供一个普适的、可操作的标准。
本文具体阐述亲近母语为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制定的三个重要原则。
一、 儿童性原则: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面向儿童的分级阅读,首先就要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切实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生命状态。在研究和参考了大量的发展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著作,并结合我国的普遍学情之后,我们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8岁,分成“婴儿期”“幼儿期”“小学早期”
“小学中期”“小学后期”“初中期”和“高中期”七个时期。每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都是不同的,适合阅读的文本自然也各有特点。
(一) 第一个时期是0—3岁
儿童的大脑和身体飞速发育,并在长期的探索环境、认识他人的过程中逐渐有了自我意识。1—3岁,儿童的记忆达到第一个高峰,对于结构相似、不断反复的诗歌和故事,能更好地识记。
不论哪个民族的儿童,一般八九个月开始咿呀学语,十四五个月开始说话,2岁左右进入第一个词汇爆发期,3岁左右掌握基本的生活口语。
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儿童阅读的萌芽期。1岁之前,他们更多把书当作玩具,和其他玩具一样,可以撕、咬、玩耍,家长可以带他们阅读一些有趣的玩具书、认知卡片和认知书,以及富有韵律的童谣书,开展阅读和律动游戏。1岁以后,家长可以选择情节简单、趣味性强、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童谣和图画书、睡前故事,和他们做各种阅读互动。
(二) 第二个时期是3—6岁
这个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随着大脑的快速发育和由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变化,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更擅长学习,也开始尝试控制自己。他们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此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较快,想要摆脱成人的保护,独立去做一些事情。
这个时期的儿童进入了语言发展的黄金期。他们已经掌握了许多词汇,并能运用这些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他们的句子结构变得越来越丰富,不过,简单句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个时期儿童的阅读仍旧需要家长的帮助,他们需要通过听读去理解文本。通过亲子共读,幼儿能获得大量的语言输入,从而能够更好地习得母语。对于早期阅读开展较好的儿童,这个时期已经有主动翻页、独立阅读的行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使幼儿对外部世界和自我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阅读童谣、诗歌,结构稍微复杂一些的图画书和简短有趣的小故事。
(三) 第三个时期是小学早期,一般指小学一、二年级
这个时期的儿童处于小学生活的起始年段,在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他们的认知、智力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生活口语已经基本成熟,可以使用连贯、有层次的语言,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书面语言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落后于口头语言。
这个时期的儿童能够阅读拼音读物,并从亲子共读逐步过渡到自主阅读。他们可以阅读一些描写学校生活的图书。成人要鼓励他们跟伙伴交往,并帮助他们掌握和伙伴交往的一些原则。此时,一些童话故事,比如小动物之间是如何交往的故事,以及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故事,很适合他们阅读。小学早期的儿童对更大范围的世界怀有更多的好奇和探索的兴趣,一些想象力丰富的童话,以及讲述世界是如何运转的简单科普读物,都是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的图书。
(四) 第四个时期是小学中期,一般指小学三、四年级
这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此时的儿童,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逐渐知道怎样观察和思考,知道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且,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并处于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部分开始表现出对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
这个时期的儿童,口头语言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词汇量增加,能使用连贯、有层次的言语进行比较完整的叙述。他们的书面语言也不断发展,可以运用文字较为顺畅地表达自己,并初步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式。
国际上普遍认为,儿童在四年级以前要学会阅读,四年级以后要用阅读去学习。这个时期,也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要注意选择具有文学性和母语性的文学作品,带领他们去阅读。这个时期的儿童,关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可以阅读一些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图书,比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学故事等。除了国外的优秀作品,中国儿童还应该阅读中国神话、英雄传说和民间故事,让他们从开天辟地、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中,获得生命的力量,感受我们的祖先不惧艰辛、为民众造福的精神。 (五) 第五个时期是小学后期,一般指小学五、六年级
这个时期的儿童,在生理上进一步成熟,部分男生、大部分女生开始进入少年期、青春早期,出现明显的第二性征。他们的抽象思维快速发展,可以独立做出判断,并学习用不同观点看问题。此时也是培养儿童同理心的黄金期。
小学后期的儿童已具备丰富的词汇量,能够快速提取、理解听到的或看到的语言的意义,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许多抽象词汇。他们的书面语言已经较为成熟,能较为流畅和连贯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到了小学的最后阶段,部分儿童开始拥有元语言意识,逐渐理解自己是如何使用语言的。
小学后期的儿童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词汇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开始阅读有一定深度的作品,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成长需要,助力思考能力的形成。求知欲强的儿童会倾向于阅读更有挑战性的作品,追求更为深入的阅读体验。此时他们的阅读,除了在深度上可以拓展,广度上同样也需要拓宽,可以阅读童话、动物小说、科幻小说、英雄史诗和人物传记等不同类型的读物。
(六) 第六个时期是初中期,一般指初一至初三年级
这一时期的儿童渐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外形和生理、心理变化很大,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观察力,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身份和自己必须承担的社会角色,学着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自己。
初中期的儿童已经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口语发展特别优异的儿童,能积极参加各种讨论,并能就适当的话题做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他们的书面语言朝纵深方向继续发展,乐于运用所学的词语,并能娴熟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
初中期的儿童,既要面对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的变化,又要面对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变化,会遭遇许多的压力和挑战。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需求,并且懂得愉悦自己;他们的思维独立性也日益提高,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批判性、建构性。这个时期,需要注意儿童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七) 第七个时期是高中期,一般指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这个时期也是儿童青春发育的末期和身体发展的定型期。高中生的观察力远远超过初中生,逻辑记忆、有意记忆、意义记忆越来越成为记忆的主导。情绪逐渐从外显走向内隐。他们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有所发展,开始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但一般还不够客观。
高中期的儿童,口语交际能力已经较为成熟,有的还有了一定的演讲能力。他們的书面语言也已经比较成熟,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新闻传记、应用文等各种文体都能熟练掌握,并能运用一些文体展开写作。
社会性的发展,标志着高中期的儿童正在走向成熟。他们适合阅读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如中外经典名著。他们的道德知识结构日益复杂,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达到较高的水平,能够一分为二地评价道德事件。此时,他们的阅读可以有较大的开放度;而且,他们已经表现出比较强的个性和倾向性,阅读的内容应更丰富、更个性化。
二、 母语性原则:尊重中文的特质
英文分级阅读之所以发展出了丰富而成熟的体系,不仅因为西方科技发达,更早启用科技手段对文本分级和阅读素养进行评测,更与英语本身的特点相关。相比于中文,英文是拼音文字,只有26个字母,英语音标也不是非常复杂,儿童识记单词不是非常困难。同时,英语语汇的分级体系非常成熟,不同级别需要掌握哪些语汇非常明确。英文比较注重严谨性,长句多,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一般情况下,句子的长短往往就决定了语义的深浅。因此,美国著名的蓝思分级阅读就主要根据词频和句子的长短这两个参数,来确定文本的难易程度,并对文本进行分级。
与英文分级阅读相比,中文分级阅读的难度较大。无论是文本分级,还是阅读素养评测、儿童阅读素养发展标准的制定,我们都不可能照搬西方的体系,而必须从中文的特质,从儿童学习中文的特点出发,来制定相关的标准,找到更科学的分级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也有近似于分级教育、分级阅读的理念。更准确地说,是中国传统教育也有它的“次第”。古代的儿童,进私塾之前,要先进蒙学馆开蒙识字。识字的读物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家诗》《龙文鞭影》等。这些蒙学读物的出现,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巨大进步。这些音律和谐的韵文,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和故事、文化常识、传统礼仪、儒家道义等包含其中,既帮助儿童识字,又实现了常识教育和道德教化。
开蒙之后,古代儿童的六七岁到12岁、12岁到15岁左右,为私塾、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诵读和学习“四书”。主要的方法,以吟诵和诵背为主。之后到20岁左右,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高中读书)。学习的内容是在熟读“四书”的基础上,学习解经,研习儒家经义,同时开始广泛阅读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学习琴棋书画、修身养性等,并进行写作的训练和义理的阐发。
中国传统教育的“次第”,阅读和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的安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符合传统社会教育的目标和不同时期儿童的学习和认知规律的。
我们今天要建立的中文分级阅读标准,要面对的汉语的语料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语言的发展,中文有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分。任何一个中文分级阅读体系,首先要做一个界定:儿童阅读的文本,是指所有的中文语料,还是专指现代汉语的语料?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本,有着不同的特征。尤其是文言文、古白话,和现代汉语相比,在词汇、语法、表达情感和思想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建立中文分级阅读标准,要面对的难题绝不仅仅是语料的时代性问题。中文分级阅读还必然要对文本进行科学的分级。如何采用技术手段,找到合理的参数,建立算法模型,给每一个文本确定难易程度,是我们要力求解决的问题。 首先看汉字。对于英文分级阅读而言,识字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英文只有26个字母,虽然并不是说,学会这26个字母,或者能拼读音标,就能阅读。但英文是表音文字,因此在识记26个字母和学会拼读音标后,学习词汇本身,相对而言难度不大。
汉字则不然。阅读必然以识字为前提。中文阅读,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便是识字。汉字数量众多,难记难认。东汉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现在的《新华字典》收字11200个左右。1994年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达85568个。我们经常使用的字是常用字,也就是阅读一般图书报刊需要掌握的字。1988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其中包括“最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共3500个。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7000字。对于中文分级阅读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3500个常用字,这也是小学阶段儿童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尤其是一二年级,必须完成1800字的识字量,这是中国的儿童首先要面临并解决的一个难题。
那么,这3500个常用字,如何更好地进行分级,儿童应该首先识记哪些汉字才能开始基本的阅读,是中文分级阅读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并没有公认的汉字分级标准,只有很少的一些材料可以参考,如语文教材的生字表。但这些生字主要来自课文,并不是完全从儿童识字规律的角度所做的分级。国家对外汉语考试中心发布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凝聚了学术团队的巨大努力,但主要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和评价,和主要应用于国内的中文分级阅读,还有很大的不同。
然后是詞汇。英文分级阅读的基础,有非常完善的词汇分级标准。但中文的词汇分级研究领域还很不完善。从20世纪中期起,有关政府部门、相关单位陆续研制、公布的汉语词表有20多种。2019年5月,《义务教育常用词表(草案)》出版。这些语料库,主要还是中小学语文教材语料库、现代汉语通用语料库、国家语言资源库,是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或是面向社会一般应用的通用词表。相对而言,这些词表的目标不在于词汇分级,所做的一些词汇分级也相对比较宽泛。例如,《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将词汇分为甲、乙、丙、丁四级,分类方法主要采用音序排列,对中文分级阅读的参照意义不是很大。
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从儿童阅读出发,建立一个合理的儿童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词汇进行分级。这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浩大的一项工程。
从儿童母语学习的角度来看,中文阅读和学习虽然在起步阶段,难度要高一些,但也有很多的优势。中文分级阅读必须从儿童的阅读和语言学习规律出发,深刻认识和把握汉语和中文的特质,充分发挥中文学习的这些优势。例如,掌握好汉字中的根本字和基本字,对识记3500个常用字就非常有帮助;汉字的基本字的孳生性、联想性很强,可以很好地帮助儿童掌握词汇;等等。
虽然英文词汇分级比较成熟,英文单词也有词根、词缀等,识记词汇有规律可循,但跟汉字相比,英文词汇的家族性、关系性不是很强。而汉字是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孳生性较强,儿童在掌握一定量的基本字后,如果能辅之以必要的集中识字、听读和阅读,词汇量的增长会比较快。
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虚词的数量相对比较固定,它们类似于古代木质家具中的榫卯,在句子中起着连接、过渡、递进、加强、转折、解释、猜测等作用。儿童往往在听说、阅读中逐渐掌握虚词的应用,并理解其语义。虚词出现的频率虽然比较高,但因为其往往不具有具体的意义,单独识记的难度较大。因此,虚词识记最适合的方法,是根据虚词出现的频率,以及所表达的语义的复杂程度,将它们分为各个级别,以便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学习和掌握。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常用字尤其是基本字的能产性、孳生性很强。以名词为例,认识了“马”这个基本字,儿童很容易掌握骑马、马腿、马头、马尾、母马、公马、小马、马驹、野马、马匹、木马、宝马等词汇。
汉语的动词也很丰富,也可以进一步分级。例如,一个儿童被另外一个儿童用手敲了一下头,被打的儿童往往只会说:“他打了我一下。”能用“敲”的儿童,显然比只会用“打”的儿童掌握的语言要更丰富。能根据不同场景,用好打、拍、拖、拉、捏、捶、扔、挥、抛、摔、甩、握、拿、提、拎等动词的儿童,显然在生活的感受力、思维的准确性、语言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
汉语中的形容词,与中文分级阅读的关系更为密切。形容词,一般描写人或者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属性。儿童最初掌握的,往往是比较概括的、普遍的一些词汇,如“我今天很高兴”或者“我很开心”。但他如果会表述,还会说“我很快乐”“我很兴奋”“我很喜悦”“我很称心”“我很振奋”“我很欢欣”等,他的词汇量就完全不一样了。而一些词汇,如“彷徨”“惶恐”等,则不符合普遍的儿童的心理与认知,就不宜出现在幼儿以及小学生的文本中。
汉语中的量词非常丰富。每一种不同的事物,所用的量词是不同的。例如,“一头牛”不能说成“一匹牛”,“一条鱼”不能说成“一头鱼”,“一个人”不能说成“一只人”,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形象性、精确性又是很强的。
再说句子。在英文文本中,一般句子越长,表意越丰富,难度越大。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这个原则也成立。但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主要是三种类型:一是古诗。因为古诗往往四言、五言、七言诗居多,句子长度已经被限制,如果把它们跟一般文本放在一起来分级,当然不是句子越长,难度越大。二是文言文。中国古代,因为受到书写工具和书写载体的限制,文字书写的难度和成本都比较高,因此文言文一般都非常简短,但表意却很丰富。三是短句子。许多现当代的优秀作家,受到古汉语简约美的影响,崇尚用短句子,用意会的方法形成丰富的表达效果。例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这月光,已是三十多年。
再如,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这样的文本,我们不可能像英文分级阅读那样,单纯以字数的多少、句子的长短,来确定文本的难度和级别。相比较而言,中文的信息类文本的分级,和英文分级的标准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中文的文学类文本的分级差别很大。
句群和段落、篇章的情况,跟句子也有类似。一般情况下,越长的段落、篇章,它对应的文本难度越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不用说《老子》这样的经典,就是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的短章,含义却很深刻。这跟中文不是单纯以理性来组织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而重视“意合”“意会”“感悟”“体悟”这样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经典文本,一定都蕴含着他们自身的情感、文化、价值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一直在延续,因此中文文本表达的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手法等,更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中文是一门重视韵律、音乐性很强的语言。不仅是童谣、童诗、古典诗歌、现代诗等诗歌文本,经典的中文文本,往往都有音乐性。一流的散文、小说,甚至演讲、议论文,都有诗性。即使是儿童文学的文本,虽然更接近儿童的生活和情感,但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在语言、情感意蕴、表达风格上,更有母语的特质。现当代文学文本、古典文学文本,就更是如此。这些文本在表现时代和人物、表现社会生活的同时,一般都凝结着中国人的情感、价值观、文化精神,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意境与审美。在建立中文分级阅读体系时,我们必须尊重和理解这一特点,做出更科学的分级和阅读指导。
因为研究和篇幅的关系,以上的描述,并不能完全勾勒出中文的全部特质,以及完整地表达在中文分级阅读研究时应该注意的所有问题。
中文文本的特质,以及各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特点,决定了儿童母语学习的方式,对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和阅读指导体系的建构,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做中文分级阅读时,必须把诗歌的诵读和学习放在整体框架内,充分重视诵读、吟誦、涵泳、感悟等阅读方式的重要性;幼儿、小学低年段的阅读应更重视韵语、韵文的学习,以增强儿童的阅读兴趣,运用好儿童已有的听读能力,以及天生的对韵律的热爱,来帮助他们开始最初的阅读;要更重视朗读,而不应该完全参照西方分级阅读体系和阅读指导体系,过分强调和突出默读的重要性;在各个学段,应该重视和有意识地构建蕴含汉语文化因素的文本的阅读,让儿童在阅读中逐渐形成文化积淀和审美情趣,受到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等中国文化精神的熏染。
三、 教育性原则:关注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
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核心在于儿童阅读素养发展标准的研发和制定。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自主阅读还是指导性阅读,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中文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离不开对教育目的的思考和对教育价值的求索。
第一,必须把儿童的阅读素养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
既然是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必然要把儿童的阅读素养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并对儿童阅读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做恰当的界定和描述;对各个阶段儿童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做尽可能科学而详细的描述。这样才能真正指导家庭的阅读互动,为学校和专业机构的儿童阅读提供科学指导。
第二,必须把培养儿童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放在突出的位置。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这些要点,既有对社会的关注,又有对个人的培养;既有对人文的重视,又有对科学的追求;既通过方方面面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又鼓励创新,注重保持人的个性;既注意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根基,又号召学生丰富现代品质,充分体现了和现代社会发展所匹配的教育性。这也是我们研制中文分级阅读标准所坚持的方向。
第三,必须要和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培养完整而和谐发展的人。
儿童阅读不仅仅是识字认字、学习知识,更是构建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无论是文本分级标准,还是儿童阅读素养发展标准,不可能只是策略性的、认知性的,不可能只强调阅读中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目标,而不重视阅读对于儿童的情感培育、人格发展、价值观教育等的作用。
中文分级阅读的培养目标,要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同时,注重儿童的潜能发挥和个性发展,希望培养完整而和谐发展的人。
我们认为,阅读教育首先要培养出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人。在教育学上,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一直争执不休。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个体,个体自身完善和发展就够了——该派以卢梭、爱伦·凯为代表;有人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个体应当服从于社会意志——该派以涂尔干为代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在中文分级阅读中,我们不能仅仅把阅读看作是儿童个体的休闲行为,更要注重发挥阅读的教育作用,选择更多人类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的英雄传说、传记、故事等,让儿童在精神上得到感染。
其次,阅读教育要培养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的人。站在极端科学主义的立场上,人文主义的许多教育观念都是陈旧落后、缺乏实用价值的;站在极端人文主义的立场上,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人性是一种摧残,对文明是一种毁灭。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和人文都是至关重要、不可偏颇的,并提出了“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对“科学人文主义”是这样解释的:“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要培养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需要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在中文分级阅读中,要注重阅读“配餐”,注重文学、人文和科学读物的平衡,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发展儿童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能力。
再次,阅读教育要培养把全面发展和保持个性统一起来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是我国漫长教育发展历程的探索结晶,也是新世纪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全面发展并不代表着要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地发展,而是人的各项最基本素质需要全面的发展,尽量避免出现心理缺陷、人格不健全、价值观缺失等重大问题。阅读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引导和熏染作用。此外,除了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还要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教育的个性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也就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个性全面发展的人,乃是指在智、德、体、美、劳等各方面都获得正常的、健全的、和谐的发展,而同时又是能够充分发展各自的性格、兴趣和才能的活生生的人。”在阅读教育中,要尽量摒弃标准化答案,注重儿童个性化的阅读表达,激发和鼓励儿童在阅读中去发现问题,用阅读去解决问题。
最后,阅读教育要培养把传统文化和现代品质统一起来的人。现代品质,也是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富有现代品质的人,一定绕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产,但同时也有根植于农业文明带来的保守思维。所以,我们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态度应该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一个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徐冬梅,“亲近母语”创始人。其主持的课题曾获第二届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SERVE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