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要基于学生的感受和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道而弗牵”,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而非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现就《天上的街市》一課与大家探讨教师如何“导”的问题。
导问。怎样才能让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内容、写法、矛盾处、疑难处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例如,紧扣课题、引发质疑。人们常说题为文眼。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天上的街市》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题目读起。细读本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1:天上有街市吗?
生2:天上的街市上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生活什么样?
生3:作者是怎么写天上的街市的?
……
理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过杂、过细,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整理,归类成几个比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
《天上的街市》教学片段二
师:好,大家思维很活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板书简单记下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把这些问题简单归一下类吗?
生:大致分为这样三类: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同桌对学商讨疑难,最后班级群学突破我们共同的难点。
这一过程深化了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认识,使他们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有深度,同时确定了群体攻关的目标,为接下来分层、分时、分人解决问题铺平道路。
解问。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细读文本、互相讨论等解决问题。
《天上的街市》教学片段三
师:下面同学们先自学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解决、哪些不能解决?我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
学生1:“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这说明天上的景象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写出了天上街市的朦胧美,渲染了神秘色彩。
学生2:“浅浅的”“隔”,天河实际很宽广,无法逾越,而在这里诗人用“浅浅的”形容天河,为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自由来往做好铺垫,给人以甜蜜、闲适、静谧的美感。
……
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梳理、转换、提升。一是要找到课堂的共性问题,二是要找到课堂的主要问题,三是要在尊重个性问题的前提下,把非语文的内容转换成语文问题。
《天上的街市》这节课我让学生顺着自己的疑问,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独立解决了浅层次的问题,合作解决了语言赏析的问题,点拨突破了主旨问题,并一路指导朗读,最终达到释疑消惑、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原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
导问。怎样才能让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内容、写法、矛盾处、疑难处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例如,紧扣课题、引发质疑。人们常说题为文眼。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天上的街市》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题目读起。细读本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1:天上有街市吗?
生2:天上的街市上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生活什么样?
生3:作者是怎么写天上的街市的?
……
理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过杂、过细,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整理,归类成几个比较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研究。
《天上的街市》教学片段二
师:好,大家思维很活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板书简单记下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家可以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把这些问题简单归一下类吗?
生:大致分为这样三类: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学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同桌对学商讨疑难,最后班级群学突破我们共同的难点。
这一过程深化了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认识,使他们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有深度,同时确定了群体攻关的目标,为接下来分层、分时、分人解决问题铺平道路。
解问。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细读文本、互相讨论等解决问题。
《天上的街市》教学片段三
师:下面同学们先自学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解决、哪些不能解决?我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
学生1:“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这说明天上的景象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写出了天上街市的朦胧美,渲染了神秘色彩。
学生2:“浅浅的”“隔”,天河实际很宽广,无法逾越,而在这里诗人用“浅浅的”形容天河,为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自由来往做好铺垫,给人以甜蜜、闲适、静谧的美感。
……
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梳理、转换、提升。一是要找到课堂的共性问题,二是要找到课堂的主要问题,三是要在尊重个性问题的前提下,把非语文的内容转换成语文问题。
《天上的街市》这节课我让学生顺着自己的疑问,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独立解决了浅层次的问题,合作解决了语言赏析的问题,点拨突破了主旨问题,并一路指导朗读,最终达到释疑消惑、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原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