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军委胡主席指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建军治军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为军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军队院校更要牢固确立和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始终摆在首要战略位置,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院校管理体系,推进院校建设跨越式发展。
关键字:以人为本 军队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005–02
一、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是构建新型管理体系的前提
1.1以人为本是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观念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不能离开客观环境空谈理想和愿望。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农业时代,土地和山林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们看重土地和山林是很自然的事;工业时代,资金和设备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们看重资金和设备也是很自然的事:知识时代,知识和技能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们应当看重知识和技能,从而,应当看重作为知识和技能载体的人。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进步,是认识的进步,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的生存、国家的生存、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始终是我党几代领导人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伟大成绩。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整体的中国人的生存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同时,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认识逐步深化,对社会发展协调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矛盾的另一方面逐渐暴露出来,即环境污染问题、地区差距问题、城乡差别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等等日益突出,因此,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客观实践的产物,是认识水平深化的产物,是我党执政能力提高的产物。
1.2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以人为本的目标,又是以人为本的结果。以人为本强调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人是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不会单纯地为创造历史而创造历史,单纯地为改造和保护自然而改造和保护自然,这一切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必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军队建设上,首要的就是要把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作为建军治军的重要原则牢固地确立起来。一方面,我军作为人民的军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地相信和依靠来自人民的广大官兵。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是我军根本性质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广大官兵在军队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广大官兵不仅是现代战斗力的创造主体,而且是为增长战斗力提供制度机制保证的直接承担者;不仅是探索军队建设规律的认知主体,而且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是创建和谐军营的价值主体,而且是部队全面发展进步的直接推动者。时代越发展,科技越进步,人的因素就越重要,官兵的主体作用就越是不容忽视。
1.3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
以人为本,就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尊重公民权利,重视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重视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院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可以概括为:始终树立人才本位的思想,一切为了人才的发展,把人才作培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视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主体,不断满足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实现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在这种理念下,所呈现出的应是一个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管理环境,所培育出的人才应是独立自主、个性张扬、自尊自信和富有创造力的人。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但不是片面地尊重人,在管理中容易形成一些错误认识:一是过分强调了被管理者的主体性,从而使管理者躲到了后台,不敢现身,不敢管理;二是过分强调了被管理者的个性,使得被管理者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三是过分强调被管理者的自主性,从而使自主管理变成了自由、自愿、自己管理;四是过分强调被管理的人格,从而使严格要求、意志磨练变成不科学、不得法;五是过分强调被管理者的独特感受,而把一些管理活动变为不切实际的标新立异。
二、创新高效的管理机制是构建新型管理体系的重点
2.1转换管理思维方式,在管理思想上有所创新
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自觉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以人为本是立足于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处处从方便、体贴、适合人的需要的角度来思考。在军队院校发展建设进入新阶段后,很多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多年来已经养成的习惯上,滞后于新情况、新变化,工作往往陷入具体事务、任务之中,见物不见人,难免脱离官兵、脱离实际。因此,构建新型的管理体系必须把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环节,放在重要位置。首先要真正把院校全体干部、学员、战士看作是院校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善于把广大官兵的智慧集中起来,把他们的创造力发挥出来,院校发展才有根本保证。其次要十分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更加注意摆脱片面追求“硬性指标”发展的局限,高度重视包括人的需求、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内的各种关系和存在方式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广大官兵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和谐统一,提升官兵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和道德修养。
2.2转变管理职能,在管理职能上有所创新
转变管理职能,按以人为本理念着力加强安全管理和管理型服务。贯彻以人为本理论,从院校管理教育工作本身来看,关键在于各级管理机构职能的转变。长期以来,对于院校管理的职能,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认识到各级管理者在履行职能中,或多或少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要求提得多了、指导服务少了,规章制度多了、检查考评少了,提出要由管控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这里的关键是:“服务”是为教学服务、为基层办事、为官兵排忧、为人才培养创造环境。这是以人为本在院校管理职能上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型管理体系中的各级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服务型管理,不是简单地对现有院校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不是对现有行管安全体制的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的管理职能调整,而是建立一个与院校改革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全军院校加速实施跨越式发展条件下,管理工作必须履行筹划、组织、协调、控制、服务等主要职能,从侧重控制人约束人,转变为侧重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2.3转变工作作风,在改变管理者形象上有所创新
要转变工作作风,使以人为本理念成为推动管理体系自身建设的强大动力,就必须从思想上明确:管理者不能只是对“上级”或某一特殊群体负责,而必须从维护广大官兵的基本利益出发,对“大家”负责;各级管理机关应当始终是“服务员”,并受广大官兵的监督。因此,各级管理机关既承担着转变职能的重要任务,又面临着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要按照“服务基层、保障教学、提供环境”的要求,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保障能力。
2.4坚持科学管理,在提高管理效率上有所创新
一是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注意尊重被管理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要改变传统上那种有意无意将部分管理工作神秘化,重大决策仅限于少数人研究的状况,不断完善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领导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二是要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红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辅助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2.5坚持依法管理,在落实条令条例上有所创新
落实依法管理,关键在于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工作、办事情,首先是先看法规制度怎么定的,而不是先看领导干部怎么讲的。依法管理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个人与法规相比,法规具有更高的权威。依法管理并不否定人的重要性,任何工作都是靠人完成的,任何法规都要靠人来执行和落实。依法管理强调以规章制度和条令条例为中心,落实法规不能搞变通,但要联系实际情况,避免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提高管理质量效益是构建新型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院校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也正是要提高管理的管理质量效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管理资源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推动院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3.1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确保管理工作全面发展。军队院校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党委、机关、教研室、学员队各个层次的建设密不可分,教学、科研、政治、后勤各项工作的开展相互联系,哪一个环节、哪一个部位、哪一项管理工作薄弱了,都会影响院校建设的整体效益。要把各项管理工作放到全面建设、整体推进的要求之中去进行定位分析,搞好统筹谋划,合理分配精力,统一调配人力、财力、物力,努力提高投入的综合效益。及时找准管理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在治短补弱中推动管理工作全面进步。
3.2要把握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确保院校管理协调发展。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管理工作不可能是平分秋色,“你好我好大家好”,整体推进也不可能是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抓管理必须善于运用“弹钢琴”艺术,在找准影响全面建设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用重点突破激活全盘,这是确保院校全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管理工作重点是相对的,不同的单位、不同的时期,工作重点都会有所不同。
3.3要把握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确保管理工作持续发展。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做好院校管理工作,必须把做好眼前工作与实现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亮点工程”与院校发展长期受益统一起来,自觉克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思想。作决策、抓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官兵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感受。各级管理干部要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按照条令条例的要求加强作风纪律建设,抓好基本教育、建好基本队伍、落实基本制度、完善基本设施,为军队院校实施跨越式发展聚集力量。
关键字:以人为本 军队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005–02
一、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是构建新型管理体系的前提
1.1以人为本是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观念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不能离开客观环境空谈理想和愿望。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农业时代,土地和山林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们看重土地和山林是很自然的事;工业时代,资金和设备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们看重资金和设备也是很自然的事:知识时代,知识和技能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们应当看重知识和技能,从而,应当看重作为知识和技能载体的人。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进步,是认识的进步,是社会的进步,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的生存、国家的生存、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始终是我党几代领导人亟待解决的首要课题。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伟大成绩。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作为整体的中国人的生存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同时,人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认识逐步深化,对社会发展协调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矛盾的另一方面逐渐暴露出来,即环境污染问题、地区差距问题、城乡差别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等等日益突出,因此,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客观实践的产物,是认识水平深化的产物,是我党执政能力提高的产物。
1.2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以人为本的目标,又是以人为本的结果。以人为本强调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人是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不会单纯地为创造历史而创造历史,单纯地为改造和保护自然而改造和保护自然,这一切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必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军队建设上,首要的就是要把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作为建军治军的重要原则牢固地确立起来。一方面,我军作为人民的军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地相信和依靠来自人民的广大官兵。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是我军根本性质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广大官兵在军队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广大官兵不仅是现代战斗力的创造主体,而且是为增长战斗力提供制度机制保证的直接承担者;不仅是探索军队建设规律的认知主体,而且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直接实践者;不仅是创建和谐军营的价值主体,而且是部队全面发展进步的直接推动者。时代越发展,科技越进步,人的因素就越重要,官兵的主体作用就越是不容忽视。
1.3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
以人为本,就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尊重公民权利,重视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重视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院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可以概括为:始终树立人才本位的思想,一切为了人才的发展,把人才作培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视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主体,不断满足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实现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在这种理念下,所呈现出的应是一个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管理环境,所培育出的人才应是独立自主、个性张扬、自尊自信和富有创造力的人。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但不是片面地尊重人,在管理中容易形成一些错误认识:一是过分强调了被管理者的主体性,从而使管理者躲到了后台,不敢现身,不敢管理;二是过分强调了被管理者的个性,使得被管理者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三是过分强调被管理者的自主性,从而使自主管理变成了自由、自愿、自己管理;四是过分强调被管理的人格,从而使严格要求、意志磨练变成不科学、不得法;五是过分强调被管理者的独特感受,而把一些管理活动变为不切实际的标新立异。
二、创新高效的管理机制是构建新型管理体系的重点
2.1转换管理思维方式,在管理思想上有所创新
转变思维方式,就是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自觉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以人为本是立足于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处处从方便、体贴、适合人的需要的角度来思考。在军队院校发展建设进入新阶段后,很多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多年来已经养成的习惯上,滞后于新情况、新变化,工作往往陷入具体事务、任务之中,见物不见人,难免脱离官兵、脱离实际。因此,构建新型的管理体系必须把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环节,放在重要位置。首先要真正把院校全体干部、学员、战士看作是院校发展的主体和动力。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善于把广大官兵的智慧集中起来,把他们的创造力发挥出来,院校发展才有根本保证。其次要十分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更加注意摆脱片面追求“硬性指标”发展的局限,高度重视包括人的需求、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内的各种关系和存在方式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广大官兵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和谐统一,提升官兵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和道德修养。
2.2转变管理职能,在管理职能上有所创新
转变管理职能,按以人为本理念着力加强安全管理和管理型服务。贯彻以人为本理论,从院校管理教育工作本身来看,关键在于各级管理机构职能的转变。长期以来,对于院校管理的职能,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认识到各级管理者在履行职能中,或多或少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要求提得多了、指导服务少了,规章制度多了、检查考评少了,提出要由管控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这里的关键是:“服务”是为教学服务、为基层办事、为官兵排忧、为人才培养创造环境。这是以人为本在院校管理职能上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型管理体系中的各级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服务型管理,不是简单地对现有院校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不是对现有行管安全体制的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的管理职能调整,而是建立一个与院校改革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全军院校加速实施跨越式发展条件下,管理工作必须履行筹划、组织、协调、控制、服务等主要职能,从侧重控制人约束人,转变为侧重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2.3转变工作作风,在改变管理者形象上有所创新
要转变工作作风,使以人为本理念成为推动管理体系自身建设的强大动力,就必须从思想上明确:管理者不能只是对“上级”或某一特殊群体负责,而必须从维护广大官兵的基本利益出发,对“大家”负责;各级管理机关应当始终是“服务员”,并受广大官兵的监督。因此,各级管理机关既承担着转变职能的重要任务,又面临着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要按照“服务基层、保障教学、提供环境”的要求,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保障能力。
2.4坚持科学管理,在提高管理效率上有所创新
一是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注意尊重被管理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要改变传统上那种有意无意将部分管理工作神秘化,重大决策仅限于少数人研究的状况,不断完善群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领导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二是要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红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辅助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2.5坚持依法管理,在落实条令条例上有所创新
落实依法管理,关键在于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工作、办事情,首先是先看法规制度怎么定的,而不是先看领导干部怎么讲的。依法管理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个人与法规相比,法规具有更高的权威。依法管理并不否定人的重要性,任何工作都是靠人完成的,任何法规都要靠人来执行和落实。依法管理强调以规章制度和条令条例为中心,落实法规不能搞变通,但要联系实际情况,避免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三、提高管理质量效益是构建新型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院校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也正是要提高管理的管理质量效益,尽可能使用较少的管理资源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推动院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3.1要把握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确保管理工作全面发展。军队院校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党委、机关、教研室、学员队各个层次的建设密不可分,教学、科研、政治、后勤各项工作的开展相互联系,哪一个环节、哪一个部位、哪一项管理工作薄弱了,都会影响院校建设的整体效益。要把各项管理工作放到全面建设、整体推进的要求之中去进行定位分析,搞好统筹谋划,合理分配精力,统一调配人力、财力、物力,努力提高投入的综合效益。及时找准管理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在治短补弱中推动管理工作全面进步。
3.2要把握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确保院校管理协调发展。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管理工作不可能是平分秋色,“你好我好大家好”,整体推进也不可能是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抓管理必须善于运用“弹钢琴”艺术,在找准影响全面建设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带动一般,用重点突破激活全盘,这是确保院校全面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管理工作重点是相对的,不同的单位、不同的时期,工作重点都会有所不同。
3.3要把握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确保管理工作持续发展。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做好院校管理工作,必须把做好眼前工作与实现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亮点工程”与院校发展长期受益统一起来,自觉克服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思想。作决策、抓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官兵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感受。各级管理干部要耐得住寂寞,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老老实实、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按照条令条例的要求加强作风纪律建设,抓好基本教育、建好基本队伍、落实基本制度、完善基本设施,为军队院校实施跨越式发展聚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