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帮助艾滋病儿童、孤儿,她创办了民间救助团体,扛起了孩子们的生命风帆。
商海女杰华丽转身
1993年,张颖从北京外交学院毕业后与丈夫徐卫东一起投身商海。第二年,她在故乡安徽阜阳开了家运动服专卖店,收入颇丰,进而投资餐饮业……短短几年间,张颖在阜阳的生意越做越大,拥有酒楼、比萨店、咖啡屋等产业。尽管如此,常年独自在外做生意的她无时无刻不想念远在北京打拼的丈夫以及他们的儿子。
一天,身为当地商界名流的张颖受市民政局的委托,陪美国汉普郡大学的社会学家肯·约翰逊了解阜阳孤儿的生活状况。他们走访了很多个地方,在利辛县几名艾滋孤儿的家里,他们看到的都是家徒四壁冷风飕飕的景象,还有孩子们被冻坏的脸。
在一所孤儿院里,一锅不见油星的白汤面条和一锅玉米糊就是孩子们的午餐,连下饭的咸菜都没有。因为不宽裕,孤儿院也很无奈。看着衣衫褴褛的孤儿蹲在寒风中风卷残云狼吞虎咽,张颖感到很揪心。
他们又来到阜阳市南郊一家福利院,当患有艾滋病的9岁孤女楠楠蹒跚地挪到张颖面前时,张颖全身颤栗。楠楠头发枯黄蓬乱,全身发痒起疱疹,耳朵流着脓水。一阵惊怵过后,张颖两行热泪滑落,强烈的帮扶愿望占据她的心头。第二天,她给楠楠送去了棉袄、奶粉,临走时还塞给楠楠400块钱。
几天后,张颖买了头猪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打牙祭,同时拿了自己店里的十几套运动服送给孩子们……忙完这一切,累得快瘫倒的张颖仍感到不踏实,楠楠被病魔摧残岌岌可危的模样不时在她眼前晃动,一个如花的生命如果没有人挽救,可能就要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凋谢了!一想到这,她当即做出大胆的决定:带楠楠去北京治病!
她几次拿起电话,想和远在北京的丈夫商量楠楠治病的事情,可又怕丈夫担心或阻挡,于是她向丈夫隐瞒了这件事情。
一片“艾”心报慰桑梓
2003年春节前夕,徐卫东没跟妻子说一声就兴高采烈地带儿子回阜阳过年,他本想给妻子来个惊喜,不料却扑了个空。他来到张颖的公司才知道,张颖正带着艾滋病女孩前往北京治病。
夫妻俩婚后多年一直未红过脸,一向儒雅憨厚的徐卫东却忍不住对着电话大吼:“你不吭一声就自作主张,自家的孩子都照顾不了,你还带个艾滋病孩子去北京看病,这操的是哪门子的心啊?”张颖怕楠楠听到,压低声音解释:“孩子毕竟是条鲜活的生命,我不救她,她可能就熬不过春节了!”徐卫东气得不行,没等她说完就挂了电话。
第一次跟艾滋病人零距离接触,张颖和许多缺乏艾滋病常识的人一样,既紧张又害怕,但她的爱心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一路上她悉心照料着楠楠。楠楠似乎忘记了病痛,清澈的双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在北京住院治疗期间,张颖还带楠楠逛了北京城,给她买了过年的新衣服。大年初一回到阜阳,张颖顾不上自己的一家老小,直接把楠楠送进医院进行巩固治疗。
后来,张颖还通过有关机构把楠楠的病历寄到美国,向国际人道慈善组织求援。2004年秋,楠楠获得了美国方面的援助,成为国内第一个吃到抗艾药物的幸运儿童。终于,她的并发症得到了有效遏制,体内的单位病毒载量急剧下降。
在生命即将枯萎之际,一位好心人的到来改变了楠楠的命运,使她遏制住病魔吞噬生命的步伐,使她感受到了人间的真爱。8年过去了,如今楠楠正在念高中,个头也长到了1米6,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笑容与青春的活力。
曾经因为有许多农民卖血而染上艾滋病,阜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艾滋病重灾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有近千名。张颖在照料楠楠时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日日奔波,成效不大。如果能搭建一个系统的平台,就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阴暗与自卑,沐浴到爱的阳光。张颖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帮扶儿童的想法告诉了政府部门,分管领导表示鼎力支持。
2004年3月20日,在商界朋友的帮助下,张颖组建全国首个救助艾滋孤儿的民间团体——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简称阜爱),自任会长。协会采取“最适度”救助模式,规劝艾滋孤儿的亲属收留照顾孩子们,并为收留儿童的家庭提供实物支持以及每月给予100元至4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还资助因艾滋病失去双亲或者单亲的孤儿上学。
每周六,张颖都会邀请孩子们到她的咖啡屋“阜爱家园”欢聚,大家一起学习英语、唱歌、画画。在这个大家庭里,只有几个孩子是艾滋病感染者,其他都是健康的孩子。渐渐地,孩子们也向张颖敞开了心扉。
患病男孩飞飞说:“张阿姨,你说我的病能治好吗?今生能遇到您这样的好人,我死而无憾了。”张颖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孩子们的需要。
孤女菲菲是个健康的孩子,7岁时父母因患艾滋病离开了她,之后没人愿意和她做朋友。她觉得自己很孤单,眼泪都流干了。自从来到“阜爱家园”后,她再次体会到了快乐。那天,菲菲在张颖面前又忍不住流泪,不过这是高兴的泪水。“如果我妈妈还活着就好了!张阿姨,我能不能叫你一声妈妈? 5年来没人抱过我,张妈妈,您抱抱我好吗?”张颖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她紧紧地把菲菲搂在怀里,热泪长流。她大声地告诉孩子:“菲菲,妈妈有你这么懂事的女儿,可高兴了!”
此后,叫张颖“妈妈”的孩子越来越多。张颖同时也感到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她发现,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温饱,还需要心理上的治疗。为了让那一颗颗残缺幼小的心灵不再孤独忧伤,张颖聘请了8名专业教育人才,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素质、社交能力、社会适应等辅导。
幸福妈妈的爱在延续
就在这样特殊的孩子们沐浴在张颖的关爱中时,她的婚姻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由于业务需要,徐卫东常回阜阳。当他发现妻子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一群孩子身上,无暇打理生意时,大声质问妻子:“你这样没日没夜地折腾光老本,图个啥?如果你还要这个家,就一心一意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不管张颖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两人为此发生了几次争吵。
2006年1月的某天晚上,当徐卫东在电视上看到憔悴的妻子和一群拥有灿烂笑容的孩子时,他顿时百感交集。节目主持人与妻子的对话更是深深地烙在了他的灵魂上。“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你的行为,请问你的动机是什么?”“我想,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不会坐视这些蓓蕾一样的生命枯萎吧!”
看到这,徐卫东不禁对全家人长叹:“阿颖也不容易呀!”他立即拨通了妻子的电话:“老婆,我,我向你表示真诚的歉意!”张颖在电话的另一头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之后,徐卫东立刻奔到花店买了一束玫瑰花,然后驾车奔向电视台,他要给妻子一个惊喜,同时他也决定全力支持妻子的“艾”心事业!打那以后,只要一回到阜阳,徐卫东都会陪张颖去看望那些孩子,有时他一呆就是一两个月。
张颖刚开始帮助艾滋病儿童和孤儿的时候,她的儿子还只是个小毛头,总是见不着妈妈的他时常耍小脾气。长大后,知道母亲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他懂事了。儿子在北京上寄宿学校,每次和张颖通电话的时候都会说:“妈妈,你忙工作吧,我挺好的。如果你很忙很辛苦,就别来北京看我了。不过你要知道,我是很想你的噢。”儿子能够理解她,张颖感到很欣慰。得到家庭的支持,张颖更是将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阜艾家园”上。
通过张颖的不懈努力,“阜艾家园”逐渐声名远播,社会爱心组织与人士纷纷向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还邀请孩子们去外地参加活动。2006年12月1日,反映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存状况和阜爱协会救助工作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获得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全国多家权威媒体也多次报道了协会的救助工作,阜爱协会成为了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社团机构。
为了帮助艾滋病儿童和孤儿,张颖原先经营的生意变得惨淡许多,直接损失无法估算。2003年至今,协会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广泛合作,持续救助800多名受艾滋病影响的贫困儿童,其中大部分是孤儿,50多名是感染艾滋病毒的儿童。他们的生活、医疗、上学等费用全由协会承担。9年间,张颖个人投入150多万元,加上各方的资金、药物支持,协会维持着正常运作。为了继续自己的公益事业,张颖将自己的实体经营转让、出租,把每月4万元的租金全部用于救助孤儿及支付8名工作人员的薪水。
让张颖感到自豪的是,协会成立以来完全是通过向国内外相关基金会、公益团体寻求帮助,独立运转,如今已步入正轨。孩子们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学习、生活,通过与各界爱心人士交流,足迹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他们慢慢地走出了艾滋病的阴影。
有记者问张颖:“你这么做真的不求回报吗?”张颖淡淡一笑:“如何衡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等将来某一天我老了病了的时候,这么多孩子一起来床前看我,我想那一刻我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最知足的妈妈!”
如今,这份令人动容、撼人心魄、坚如磐石的母爱依然在静静地流淌着……(文中儿童全部为化名)
(编辑:北北[email protected])
商海女杰华丽转身
1993年,张颖从北京外交学院毕业后与丈夫徐卫东一起投身商海。第二年,她在故乡安徽阜阳开了家运动服专卖店,收入颇丰,进而投资餐饮业……短短几年间,张颖在阜阳的生意越做越大,拥有酒楼、比萨店、咖啡屋等产业。尽管如此,常年独自在外做生意的她无时无刻不想念远在北京打拼的丈夫以及他们的儿子。
一天,身为当地商界名流的张颖受市民政局的委托,陪美国汉普郡大学的社会学家肯·约翰逊了解阜阳孤儿的生活状况。他们走访了很多个地方,在利辛县几名艾滋孤儿的家里,他们看到的都是家徒四壁冷风飕飕的景象,还有孩子们被冻坏的脸。
在一所孤儿院里,一锅不见油星的白汤面条和一锅玉米糊就是孩子们的午餐,连下饭的咸菜都没有。因为不宽裕,孤儿院也很无奈。看着衣衫褴褛的孤儿蹲在寒风中风卷残云狼吞虎咽,张颖感到很揪心。
他们又来到阜阳市南郊一家福利院,当患有艾滋病的9岁孤女楠楠蹒跚地挪到张颖面前时,张颖全身颤栗。楠楠头发枯黄蓬乱,全身发痒起疱疹,耳朵流着脓水。一阵惊怵过后,张颖两行热泪滑落,强烈的帮扶愿望占据她的心头。第二天,她给楠楠送去了棉袄、奶粉,临走时还塞给楠楠400块钱。
几天后,张颖买了头猪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打牙祭,同时拿了自己店里的十几套运动服送给孩子们……忙完这一切,累得快瘫倒的张颖仍感到不踏实,楠楠被病魔摧残岌岌可危的模样不时在她眼前晃动,一个如花的生命如果没有人挽救,可能就要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凋谢了!一想到这,她当即做出大胆的决定:带楠楠去北京治病!
她几次拿起电话,想和远在北京的丈夫商量楠楠治病的事情,可又怕丈夫担心或阻挡,于是她向丈夫隐瞒了这件事情。
一片“艾”心报慰桑梓
2003年春节前夕,徐卫东没跟妻子说一声就兴高采烈地带儿子回阜阳过年,他本想给妻子来个惊喜,不料却扑了个空。他来到张颖的公司才知道,张颖正带着艾滋病女孩前往北京治病。
夫妻俩婚后多年一直未红过脸,一向儒雅憨厚的徐卫东却忍不住对着电话大吼:“你不吭一声就自作主张,自家的孩子都照顾不了,你还带个艾滋病孩子去北京看病,这操的是哪门子的心啊?”张颖怕楠楠听到,压低声音解释:“孩子毕竟是条鲜活的生命,我不救她,她可能就熬不过春节了!”徐卫东气得不行,没等她说完就挂了电话。
第一次跟艾滋病人零距离接触,张颖和许多缺乏艾滋病常识的人一样,既紧张又害怕,但她的爱心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一路上她悉心照料着楠楠。楠楠似乎忘记了病痛,清澈的双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在北京住院治疗期间,张颖还带楠楠逛了北京城,给她买了过年的新衣服。大年初一回到阜阳,张颖顾不上自己的一家老小,直接把楠楠送进医院进行巩固治疗。
后来,张颖还通过有关机构把楠楠的病历寄到美国,向国际人道慈善组织求援。2004年秋,楠楠获得了美国方面的援助,成为国内第一个吃到抗艾药物的幸运儿童。终于,她的并发症得到了有效遏制,体内的单位病毒载量急剧下降。
在生命即将枯萎之际,一位好心人的到来改变了楠楠的命运,使她遏制住病魔吞噬生命的步伐,使她感受到了人间的真爱。8年过去了,如今楠楠正在念高中,个头也长到了1米6,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笑容与青春的活力。
曾经因为有许多农民卖血而染上艾滋病,阜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艾滋病重灾区,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有近千名。张颖在照料楠楠时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日日奔波,成效不大。如果能搭建一个系统的平台,就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出阴暗与自卑,沐浴到爱的阳光。张颖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帮扶儿童的想法告诉了政府部门,分管领导表示鼎力支持。
2004年3月20日,在商界朋友的帮助下,张颖组建全国首个救助艾滋孤儿的民间团体——阜阳市艾滋病贫困儿童救助协会(简称阜爱),自任会长。协会采取“最适度”救助模式,规劝艾滋孤儿的亲属收留照顾孩子们,并为收留儿童的家庭提供实物支持以及每月给予100元至4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还资助因艾滋病失去双亲或者单亲的孤儿上学。
每周六,张颖都会邀请孩子们到她的咖啡屋“阜爱家园”欢聚,大家一起学习英语、唱歌、画画。在这个大家庭里,只有几个孩子是艾滋病感染者,其他都是健康的孩子。渐渐地,孩子们也向张颖敞开了心扉。
患病男孩飞飞说:“张阿姨,你说我的病能治好吗?今生能遇到您这样的好人,我死而无憾了。”张颖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孩子们的需要。
孤女菲菲是个健康的孩子,7岁时父母因患艾滋病离开了她,之后没人愿意和她做朋友。她觉得自己很孤单,眼泪都流干了。自从来到“阜爱家园”后,她再次体会到了快乐。那天,菲菲在张颖面前又忍不住流泪,不过这是高兴的泪水。“如果我妈妈还活着就好了!张阿姨,我能不能叫你一声妈妈? 5年来没人抱过我,张妈妈,您抱抱我好吗?”张颖的眼眶一下子湿润了,她紧紧地把菲菲搂在怀里,热泪长流。她大声地告诉孩子:“菲菲,妈妈有你这么懂事的女儿,可高兴了!”
此后,叫张颖“妈妈”的孩子越来越多。张颖同时也感到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她发现,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温饱,还需要心理上的治疗。为了让那一颗颗残缺幼小的心灵不再孤独忧伤,张颖聘请了8名专业教育人才,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素质、社交能力、社会适应等辅导。
幸福妈妈的爱在延续
就在这样特殊的孩子们沐浴在张颖的关爱中时,她的婚姻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由于业务需要,徐卫东常回阜阳。当他发现妻子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一群孩子身上,无暇打理生意时,大声质问妻子:“你这样没日没夜地折腾光老本,图个啥?如果你还要这个家,就一心一意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不管张颖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两人为此发生了几次争吵。
2006年1月的某天晚上,当徐卫东在电视上看到憔悴的妻子和一群拥有灿烂笑容的孩子时,他顿时百感交集。节目主持人与妻子的对话更是深深地烙在了他的灵魂上。“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你的行为,请问你的动机是什么?”“我想,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不会坐视这些蓓蕾一样的生命枯萎吧!”
看到这,徐卫东不禁对全家人长叹:“阿颖也不容易呀!”他立即拨通了妻子的电话:“老婆,我,我向你表示真诚的歉意!”张颖在电话的另一头哽咽着说不出话来。之后,徐卫东立刻奔到花店买了一束玫瑰花,然后驾车奔向电视台,他要给妻子一个惊喜,同时他也决定全力支持妻子的“艾”心事业!打那以后,只要一回到阜阳,徐卫东都会陪张颖去看望那些孩子,有时他一呆就是一两个月。
张颖刚开始帮助艾滋病儿童和孤儿的时候,她的儿子还只是个小毛头,总是见不着妈妈的他时常耍小脾气。长大后,知道母亲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他懂事了。儿子在北京上寄宿学校,每次和张颖通电话的时候都会说:“妈妈,你忙工作吧,我挺好的。如果你很忙很辛苦,就别来北京看我了。不过你要知道,我是很想你的噢。”儿子能够理解她,张颖感到很欣慰。得到家庭的支持,张颖更是将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阜艾家园”上。
通过张颖的不懈努力,“阜艾家园”逐渐声名远播,社会爱心组织与人士纷纷向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还邀请孩子们去外地参加活动。2006年12月1日,反映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生存状况和阜爱协会救助工作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获得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全国多家权威媒体也多次报道了协会的救助工作,阜爱协会成为了在中国具有影响力的社团机构。
为了帮助艾滋病儿童和孤儿,张颖原先经营的生意变得惨淡许多,直接损失无法估算。2003年至今,协会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广泛合作,持续救助800多名受艾滋病影响的贫困儿童,其中大部分是孤儿,50多名是感染艾滋病毒的儿童。他们的生活、医疗、上学等费用全由协会承担。9年间,张颖个人投入150多万元,加上各方的资金、药物支持,协会维持着正常运作。为了继续自己的公益事业,张颖将自己的实体经营转让、出租,把每月4万元的租金全部用于救助孤儿及支付8名工作人员的薪水。
让张颖感到自豪的是,协会成立以来完全是通过向国内外相关基金会、公益团体寻求帮助,独立运转,如今已步入正轨。孩子们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学习、生活,通过与各界爱心人士交流,足迹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他们慢慢地走出了艾滋病的阴影。
有记者问张颖:“你这么做真的不求回报吗?”张颖淡淡一笑:“如何衡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等将来某一天我老了病了的时候,这么多孩子一起来床前看我,我想那一刻我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最知足的妈妈!”
如今,这份令人动容、撼人心魄、坚如磐石的母爱依然在静静地流淌着……(文中儿童全部为化名)
(编辑:北北[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