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则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某校当校长,有一次他在校园里发现有个男生拿着石子打一群男孩子,他看见后喝住了这名男生,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来。
放学后,陶行知因为有事耽误了一会儿,当他来到办公室时,那个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看着忐忑不安的男生,笑着给了他一块糖,奖励他遵守时间。男生有点诧异,陶行知又拿出了一块糖,说道:“这块糖我还是要奖给你,因为你特别听话。我让你住手,你当时就停手了。”男生不知如何是好,接住了第二块糖。陶行知接着又拿出了第三块糖,他说:“这块糖还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听说你是看见那几个男生欺负女同学,你是见义勇为才出手的。对你的这种行为我提出表扬。”听到这里,男孩哭了,承认自己错了。他说他不应该出手打同学,更何况是同一个班级的。这时,陶行知笑着拿出了第四块糖,奖励男孩勇于认错。最后他说:“我的糖没了,谈话到此结束。”
看完这则故事,我心为之一动,很是佩服陶行知先生,他不愧为一代大学者、大教育家。他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说到了,也做到了。换做一些教师,采取的可能是严厉的批评、指责和说服教育,这样的结果会怎样呢?学生不可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今后遇到相同的情况,可能还会犯相同的错误,并且他的内心还会生起怨恨之情:我路见不平,出手相助还要受批评,以后再也不管了。这可不是我们教育者想要的结果。看了陶先生的这则故事,我才觉得,教育学生也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冷静地对事情进行了分析,选择了对学生真正有帮助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他用“甜蜜的糖果”作为中介,表面看起来是在奖励学生,而实际上却传递了他对学生的理解。他奖励的目的是在教育学生,让他的心灵受到震动,在感激的同时思想上主动重视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从而达到自我反省、主动承认错误的教育效果。在今后,他路见不平仍会见义勇为,但肯定会注重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会冲动,我想这会让他受益终身。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爱心。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也只有爱的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深厚的情感,这样才会更加关爱他们,才会把学生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好好地处理,好好地解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要记住喜欢自己的学生,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需要教师的喜爱与鼓励。教师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学生,要平等地关心和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教师要经常要求自己的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虽然实践起来很难,但我们仍然要坚持,才无愧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有时教师教育学生也需要技巧,教育的方式也要因人因事而异,教师不一定非得是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辞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精华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字:爱。爱孩子就意味着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用爱感召他们,用爱呵护他们的成长。爱的范围很广,它包含在教师的每一个教育、教学细节当中。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教师在课堂中用爱营造的宽松氛围,能催开学生心灵的花朵。试想,如果教师见了学生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学生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吗?会接受这样教师的教育吗?
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的一种能力,教师的爱具有无形的力量,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可以感动一个人。教师用智慧和爱去教育学生,处理问题时多注意怎样做更具有艺术性,掌握教育的技巧,达到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将学生的错误引为正面诱导,比单纯的严厉批评、训斥受效大,因为这是爱的具体化。
赞科夫曾在《和教师的谈话》中写道:“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该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教师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之一,因此,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平时应该尊重和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要温和体贴,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教师浓浓的爱。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实践自己所说的话,通过理性的分析、真情的感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感受来自同学、家长、教师及社会的爱。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濡染学生的品格,达到教育的目的,使他们将来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人和社会。
爱是教育的灵魂,它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中国有一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实践证明,当一个孩子长时间感觉不到老师、集体的关爱时,往往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意对抗、刺激老师。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是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其实,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其次,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因材施教,个性培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放学后,陶行知因为有事耽误了一会儿,当他来到办公室时,那个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看着忐忑不安的男生,笑着给了他一块糖,奖励他遵守时间。男生有点诧异,陶行知又拿出了一块糖,说道:“这块糖我还是要奖给你,因为你特别听话。我让你住手,你当时就停手了。”男生不知如何是好,接住了第二块糖。陶行知接着又拿出了第三块糖,他说:“这块糖还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听说你是看见那几个男生欺负女同学,你是见义勇为才出手的。对你的这种行为我提出表扬。”听到这里,男孩哭了,承认自己错了。他说他不应该出手打同学,更何况是同一个班级的。这时,陶行知笑着拿出了第四块糖,奖励男孩勇于认错。最后他说:“我的糖没了,谈话到此结束。”
看完这则故事,我心为之一动,很是佩服陶行知先生,他不愧为一代大学者、大教育家。他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说到了,也做到了。换做一些教师,采取的可能是严厉的批评、指责和说服教育,这样的结果会怎样呢?学生不可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今后遇到相同的情况,可能还会犯相同的错误,并且他的内心还会生起怨恨之情:我路见不平,出手相助还要受批评,以后再也不管了。这可不是我们教育者想要的结果。看了陶先生的这则故事,我才觉得,教育学生也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冷静地对事情进行了分析,选择了对学生真正有帮助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他用“甜蜜的糖果”作为中介,表面看起来是在奖励学生,而实际上却传递了他对学生的理解。他奖励的目的是在教育学生,让他的心灵受到震动,在感激的同时思想上主动重视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后果,从而达到自我反省、主动承认错误的教育效果。在今后,他路见不平仍会见义勇为,但肯定会注重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会冲动,我想这会让他受益终身。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爱心。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也只有爱的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深厚的情感,这样才会更加关爱他们,才会把学生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好好地处理,好好地解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要记住喜欢自己的学生,因为他们是孩子,他们需要教师的喜爱与鼓励。教师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学生,要平等地关心和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教师要经常要求自己的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虽然实践起来很难,但我们仍然要坚持,才无愧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有时教师教育学生也需要技巧,教育的方式也要因人因事而异,教师不一定非得是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辞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精华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字:爱。爱孩子就意味着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用爱感召他们,用爱呵护他们的成长。爱的范围很广,它包含在教师的每一个教育、教学细节当中。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教师在课堂中用爱营造的宽松氛围,能催开学生心灵的花朵。试想,如果教师见了学生总是板着一副面孔,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学生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吗?会接受这样教师的教育吗?
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的一种能力,教师的爱具有无形的力量,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可以感动一个人。教师用智慧和爱去教育学生,处理问题时多注意怎样做更具有艺术性,掌握教育的技巧,达到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将学生的错误引为正面诱导,比单纯的严厉批评、训斥受效大,因为这是爱的具体化。
赞科夫曾在《和教师的谈话》中写道:“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该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教师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之一,因此,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平时应该尊重和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要温和体贴,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教师浓浓的爱。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实践自己所说的话,通过理性的分析、真情的感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感受来自同学、家长、教师及社会的爱。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濡染学生的品格,达到教育的目的,使他们将来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他人和社会。
爱是教育的灵魂,它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中国有一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实践证明,当一个孩子长时间感觉不到老师、集体的关爱时,往往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意对抗、刺激老师。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是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其实,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其次,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因材施教,个性培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