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解决问题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审题、解题。而解题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检验知识、运用知识的基本形式。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审题、解题能力,有助于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也可以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能力
一、第一步:以读题为先、审题次之。
读题、审题是解题过程的首要步骤。通过读题,初步了解题目中的基本信息,为下一步审题做好准备。在读题过程中,要反复情调读题的准确性,使学生在初步审题阶段不与题意偏离。
其次,审题,审题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弄清题目的两个组成部分:条件和结论。在审题过程中,注意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提取主要条件分析。对于问题可经过审题转换表达成其他各种等价形式。可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主要是培养分析隐蔽条件的能力化简、转化已知和未知的能力。
二、第二步:以所学概念、公式为基础,走好解题每一步。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绝大多数题目都是可以根据平时所学的公式、概念直接运用解题的,但前提条件是审题之后首先要回顾题目中涉及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在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里,与哪些概念、公式、法则有关,可否直接应用,题目所涉及的基本技能、方法是什么,……经过这样一番深入思考之后,解题途径将会逐步明朗,解题计划便随之形成。
例如,有20×20的小方格组成的大正方形。把数字1~9任意填入各个小方格中,图中有许许多多的“田”字形,把每个“田”字形中的4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数。在这许许多多的和数中,至少有多少个相同?
题目中所涉及的主要知识是:田字形中的4个数的和,20×20的小方格组成的大正方形。
可以发现,这些知识不易解决问题。仔细想想,题目要求至少有多少个和数相同,会不会与抽屉原理相关,从这方面去想,自然想到“抽屉”中的“东西”就是许许多多的田字形中4个数的和,究竟有几个呢?20×20的方格图中一共有(20-1)×(20-1)=361个。
“抽屉”就是所有田字形中不同的和。因为4个小方格中填的数只能在1~9中选,显然,填4个1,和最小为4;填4个9,和最大为36;4~36中的每一个数都可以成为某一个田字形中4个数的和。由于4~36中一共有33个不同的数,也就是有33个抽屉。
有抽屉原理得,361÷33=10……31,10+1=11,这许许多多的和数中至少有11个和数相同。
由此可见,制定的解题计划是:第一步,求出“抽屉”中一共多少“东西”;第二步,求题中一共有多少“抽屉”;第三步,根据抽屉原理,列式计算,求出在这许许多多的和数中至少有多少个相同。
三、第三步:以生活情境为基础,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在碰到解决问题类题目时,有些问题要注意联系实际,达到符合生活常识的境界。
例如:小明家准备买一台电视机,甲商场原价2400元,打八五折出售,乙商场原价2400元,满500元减100元,到哪家商场买合算?
这种类型题,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比较哪家商场买合算,那就需要对甲、乙两个商场进行比较。甲商场2400×85%=2040元,乙商场2400元有4个500+400元,因此2400-400=2000元,明显乙商场比较划算。因此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计算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同样地,学生也要会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的根本所在。
四、第四步:反思概括,伸向解题下一站。
解题后的反思是指解题后对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思考,解题后让学生通过反思、能有效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力地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從解题方法中反思,提高解题能力。
一般情况下,在解答完问题之题后,可以从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解题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总结。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1班有30人,2班有20人,现在有140个橘子分给这两个班,怎样分合理?
方法一:通过列表试一试,一部分一部分地分,分到没有为止。
从而得出1班分得84个,2班分得56个。
方法二:几何直观法:把一班和二班人数比先算出来,30:20=3:2,因此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就是1班,2份就是2班。一共有140份。140÷5=28个,1班分得:28×3=84个,2班分得28×2=56个.
方法三:分数法。1班:2班=3:2,表示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是1班,也就是3/5,2班就是2/5,所以1班:140×3/5=84个,2班140×2/5=56个。
方法四:方程计算。先找出等量关系式3份(1班)+2份(2班)=140个。假设每份橘子是ⅹ个,那么1班就是3ⅹ,2班就是2ⅹ,3ⅹ+2ⅹ=140,ⅹ=28,3ⅹ=84,2ⅹ=56。
这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数学解决问题中非常常见。因此,在总结这种类型题方法是要融会贯通,及时总结,找到属于自己能够理解的方法,以后碰到此类题型,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占很大的部分,但解决问题不仅仅是让学生局限于解题,而是学会利用好的方法通过解题培养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只有在这“解题能力培养四步曲”中,我们的学生才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才会奏响我们的数学快乐曲。
参考文献:
[1]王慧,《数学解题能力培养四步曲》,《新课程(下)》2016年02期
[2]王明玉,《小议数学解题方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作者单位:广西省桂林市竹江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解题能力
一、第一步:以读题为先、审题次之。
读题、审题是解题过程的首要步骤。通过读题,初步了解题目中的基本信息,为下一步审题做好准备。在读题过程中,要反复情调读题的准确性,使学生在初步审题阶段不与题意偏离。
其次,审题,审题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弄清题目的两个组成部分:条件和结论。在审题过程中,注意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提取主要条件分析。对于问题可经过审题转换表达成其他各种等价形式。可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主要是培养分析隐蔽条件的能力化简、转化已知和未知的能力。
二、第二步:以所学概念、公式为基础,走好解题每一步。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绝大多数题目都是可以根据平时所学的公式、概念直接运用解题的,但前提条件是审题之后首先要回顾题目中涉及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在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里,与哪些概念、公式、法则有关,可否直接应用,题目所涉及的基本技能、方法是什么,……经过这样一番深入思考之后,解题途径将会逐步明朗,解题计划便随之形成。
例如,有20×20的小方格组成的大正方形。把数字1~9任意填入各个小方格中,图中有许许多多的“田”字形,把每个“田”字形中的4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数。在这许许多多的和数中,至少有多少个相同?
题目中所涉及的主要知识是:田字形中的4个数的和,20×20的小方格组成的大正方形。
可以发现,这些知识不易解决问题。仔细想想,题目要求至少有多少个和数相同,会不会与抽屉原理相关,从这方面去想,自然想到“抽屉”中的“东西”就是许许多多的田字形中4个数的和,究竟有几个呢?20×20的方格图中一共有(20-1)×(20-1)=361个。
“抽屉”就是所有田字形中不同的和。因为4个小方格中填的数只能在1~9中选,显然,填4个1,和最小为4;填4个9,和最大为36;4~36中的每一个数都可以成为某一个田字形中4个数的和。由于4~36中一共有33个不同的数,也就是有33个抽屉。
有抽屉原理得,361÷33=10……31,10+1=11,这许许多多的和数中至少有11个和数相同。
由此可见,制定的解题计划是:第一步,求出“抽屉”中一共多少“东西”;第二步,求题中一共有多少“抽屉”;第三步,根据抽屉原理,列式计算,求出在这许许多多的和数中至少有多少个相同。
三、第三步:以生活情境为基础,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在碰到解决问题类题目时,有些问题要注意联系实际,达到符合生活常识的境界。
例如:小明家准备买一台电视机,甲商场原价2400元,打八五折出售,乙商场原价2400元,满500元减100元,到哪家商场买合算?
这种类型题,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比较哪家商场买合算,那就需要对甲、乙两个商场进行比较。甲商场2400×85%=2040元,乙商场2400元有4个500+400元,因此2400-400=2000元,明显乙商场比较划算。因此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在计算时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同样地,学生也要会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的根本所在。
四、第四步:反思概括,伸向解题下一站。
解题后的反思是指解题后对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思考,解题后让学生通过反思、能有效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力地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從解题方法中反思,提高解题能力。
一般情况下,在解答完问题之题后,可以从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解题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总结。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1班有30人,2班有20人,现在有140个橘子分给这两个班,怎样分合理?
方法一:通过列表试一试,一部分一部分地分,分到没有为止。
从而得出1班分得84个,2班分得56个。
方法二:几何直观法:把一班和二班人数比先算出来,30:20=3:2,因此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就是1班,2份就是2班。一共有140份。140÷5=28个,1班分得:28×3=84个,2班分得28×2=56个.
方法三:分数法。1班:2班=3:2,表示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是1班,也就是3/5,2班就是2/5,所以1班:140×3/5=84个,2班140×2/5=56个。
方法四:方程计算。先找出等量关系式3份(1班)+2份(2班)=140个。假设每份橘子是ⅹ个,那么1班就是3ⅹ,2班就是2ⅹ,3ⅹ+2ⅹ=140,ⅹ=28,3ⅹ=84,2ⅹ=56。
这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数学解决问题中非常常见。因此,在总结这种类型题方法是要融会贯通,及时总结,找到属于自己能够理解的方法,以后碰到此类题型,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占很大的部分,但解决问题不仅仅是让学生局限于解题,而是学会利用好的方法通过解题培养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只有在这“解题能力培养四步曲”中,我们的学生才能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才会奏响我们的数学快乐曲。
参考文献:
[1]王慧,《数学解题能力培养四步曲》,《新课程(下)》2016年02期
[2]王明玉,《小议数学解题方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作者单位:广西省桂林市竹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