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本主义教学法认为教师在新的形势下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认同感,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以此达成培养全人格、全方位发展的,具有良好品格和创造能力的,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古到今,人们对教师的作用或者说教师的角色有着亘古不变的认识,所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所以,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学习知识),尤其是在严格的高考体制下,不管是对于教师、学生还是家长,知识都是无比重要的。如果时代不变,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的使用,没有无处不在的手机网络,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无可厚非。然而,在当代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要有计算机或是手机,只要有网络,知识的获取无处不可,解惑能力无处不在。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教师的作用也就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所能及,而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发生新的改变。
问题的提出
“跟老师好好儿地学文化”似乎早已成为千古不变的社会和家庭教育理念。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要让孩子好好跟老师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今后有成就。孩子从小就知道教师是“教书”的,把教师当作权威,教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不但都是对的,而且必须接受和服从。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话不得违抗。那时由于没有互联网,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上学”,从教师那里得到启发。教师的作用无可置疑——传道、授业、解惑。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早已不是一件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事。人们随时随地,只要带着手机,就可以轻松查找到任何自己想要的知识!如今孩子的经历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随时在下面用Google检查教师教的对不对,并发表态度:“老师,你讲错了,网上说的是......”“你说的不对,你说的是这个,老师讲的是那个”,如此等等,频现于课堂之上。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显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决定论的压力下,在全民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心态面前,原来的教师主导一切的作为引发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中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出现,人们对于教师的角色认识也进一步完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系统地发展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他十分强调师生关系对学习的积极作用,认为教育的发起,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术,不依赖于他在该领域的精博知识,不依赖于他的授课计划,不依赖于他对视听教具的运用,不依赖于他利用的教学程序,不依赖于他的讲授和演示,不依于赖众多的书籍。虽然他们当中的每一种都会在此时或彼时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资源受到利用。这里罗杰斯显然非常清楚上述每一个因素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但是他一连提出了7个“不依赖”,既然不依赖这些,那教学到底应该依赖什么,教师的作用又该是什么,则是当下教育所面对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教师甚至会迷失教学的方向。
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教学法是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一套不同于传统教学流派的新教学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根据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提出的。马斯洛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人们认为相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更为积极、更为主动的心理学,因为它真正地把人当作了完整的人进行研究。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罗杰斯进一步把人本主义发展到教育中。他提出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和意义学习。认知学习是纯粹的记忆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意义学习是有价值的学习,对人的行为、态度、今后的行动方向甚至整个人格都有深远的影响。罗杰斯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应该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趣味、有意义的学习。因此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都不应该由教师来决定,而是由学生或者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来决定。由此他提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是营造促进学习的气氛。教师不是专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创造有利于学习气氛的关键是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新形势下教师的作用
在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中,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压力下,在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教育的启发下,教师的作用一定发生改变。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机器,而是要以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兴趣为基础,以培养全人格的能够具有较强自信心、创造性的人才为目标,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人格的培育者”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引导者”。要达到这些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发挥如下作用: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积极学习、产生学习动力。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学校学习时,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不喜欢这个老师教的科目,导致成绩一落千丈;也有的学生,原先对一门科目不感兴趣,后来因为喜欢这个科目的老师而喜欢上这个科目,成绩也逐渐提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论是对于学生学习还是对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成长都至关重要。 在新型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互爱、互信和互长三个方面。其中互爱是前提,没有师生间良好的互爱关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无法保证;互信是学生成长、跟随教师、促进学习、形成人格的关键,是教学环节的保障。如果学生根本不信任教师,教学又从何谈起呢。而这种信任,又应该包括对教师人格的信任、教师方法的信任、教师能力的信任和对教师学问的信任。有了这种信任,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勇往直前,无所不能及;互长,既是教学的过程又是教学的结果。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包括人格的成长、身体的成长和学业的成长,那就失去了教师、教学和教育的作用。而如果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自己的成长,则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关系,一经建立,就会对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效果,包括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信息的传输、讲堂教学的气氛、教学管理、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产生影响。
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需要教师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教导者和权威人士。教师要做到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必须对学生全面了解,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并对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充满信心;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形成一种具有真实、接受和理解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并且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存在;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所考虑的和希望做的事情;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区别对待,如开放学习、咨询学习、集体讨论等等。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倡导的教师观,要搞好师生关系,就必须达到这些要求。良好的生生关系的建立,同样靠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建立良好而向上的师生关系,还要创造良好的生生关系。良好的生生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互相关心而不是相互冷漠、互相学习而不是互相嫉妒、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嘲笑,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拧成一股绳,推动着全体教学成员共同努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行。
教师应该培养师生之间的认同感 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在管理心理学中,是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教学中的认同感,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认同,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认同,也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教师对学生的认同至关重要,没有这一认同,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就不可能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吸引学生共同行走在求知路上,就不可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认同学生具有同样的尊严、拥有平等的地位、具有良好的品德;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求知欲望和潜能。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认同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争取学生的认同,要争取学生对于自身形象和公平心态的认同,要争取学生对于自身学问和教学方法的认同。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相互认同,教学效果才会逐渐提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爱迪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在课堂中,自信心必不可少。学生有了自信,才会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所有老师教的知识他都清楚明白,但是每次考试都考不好,而且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怕答错。这样的学生很明显就是缺乏自信心。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心。曾经有一名初中学生,数学和英语成绩一直提不上去。然而两个科目老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加以对待。事实上,他并不讨厌两个科目。然而,当他每次问数学老师难题时,老师总是很不耐烦,而且总是在班上夸奖其他同学,批评该生不努力、不上进。长此以往,该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逝去,直到厌烦数学,讨厌这个数学老师。到现在,他对数学还心有畏惧。然而,英语教师的态度完全相反。知道该生英语不好,每天给他10个单词,让其背诵;每次考试完毕,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进步很大。上课提问时还用鼓励、期待的眼神看着该生。慢慢地,他开始尝试举手回答问题,哪怕答案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责怪,而是鼓励他回答问题的勇气,告诉他要是能这样回答就更好了并勉励其继续努力。渐渐地,该生的英语成绩越来越好,最后成为班级的英语课代表。这样的英语教师,学生会铭记一辈子,因为他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任何事物面前都信心满满。
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 就像自信心一样,成就感也是迈向成功的重要基石。教师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能够被别人看重并且愿意继续参与到活动之中。培养成就感需要教师以鼓励教学为主。学生每取得一点成绩就会对所学的科目产生更大的兴趣,这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孩子所接触到的教育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即每个班级的前几名才会受到教师重视,才会受到教师鼓励,而那些“贫困户”却被教师遗忘,任其自生自灭。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尤为明显。这就会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现象。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其结果,教育所丢失的将不仅仅是一个成绩,而是一批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都公平公正,对所有学生都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收获,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愈发积极努力,使他们的成长进入并保持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蔡元培先生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所谓“健全人格”,即:个体以体育为基础,以德育为核心,以智育和美育完成道德的德、智、体、美诸方面不可偏废的和谐发展。应新时代的要求,人本主义教学法不再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情感、个性和潜能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品格。一直以来,教师都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然而,大多数教师都只专注于“教书”,忘却了“育人”。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传授多少知识给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诸如乐观、正义、上进等良好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再是灌输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再是只知道接受知识的机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还应该传授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法宝。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今后发展创造性能力的基础。笔者曾经就这个问题对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鲁塞尔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等十几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毕业生进行过调查:你已经从世界顶级的大学毕业了,请问,你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学到了什么?他们的回答似乎惊人的一致:“学到了什么?……I learned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我学到的问题似乎比答案多)。同样的问题笔者也问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似乎也惊人的一致“嗨,学的多了,跟你说你也不懂”!两者的回答,已经让所有人看到了教育的差别和社会发展的差别的原因。问题解决型和知识型教育的结果,便是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与只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的培养的结果!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出现,而创造性人才一定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作用之一,必定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和核心。
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法研究的历史上,曾两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第一次是认知主义提出的“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中心”,第二次是交际法提出的“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鉴于外国盛行这样的教育思想,中国也开始把这种教育理念引进国内,可是国内并不清楚到底该以学生的什么为中心。于是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等等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都没能解决我国教育差异的局面。人本主义教学法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思想,它提倡的是“以学生的全人格发展为中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我的需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学好,但是需要营造良好的情感共鸣,其核心要义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与教师两个完整的精神世界的互相沟通、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是直接传授某种知识,而是传授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也就是教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的科学方法。
结语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教师的作用必须随着这些变化而不断转变。本文提到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几点作用,第一,并不是在否定教师传统的教书育人的作用,而是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育人的作用;第二,本文提到的几点作用,由于笔者学识的浅薄、积累的不足、总结的不全、阐释的不深等原因,实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如果本文的浅谈能为教育同仁提供多一个角度,多一种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实乃笔者之所愿,足以。
从古到今,人们对教师的作用或者说教师的角色有着亘古不变的认识,所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以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所以,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学习知识),尤其是在严格的高考体制下,不管是对于教师、学生还是家长,知识都是无比重要的。如果时代不变,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的使用,没有无处不在的手机网络,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无可厚非。然而,在当代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要有计算机或是手机,只要有网络,知识的获取无处不可,解惑能力无处不在。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教师的作用也就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所能及,而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发生新的改变。
问题的提出
“跟老师好好儿地学文化”似乎早已成为千古不变的社会和家庭教育理念。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要让孩子好好跟老师学习,掌握了文化知识今后有成就。孩子从小就知道教师是“教书”的,把教师当作权威,教师说的话,就像“圣旨”,不但都是对的,而且必须接受和服从。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的话不得违抗。那时由于没有互联网,人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上学”,从教师那里得到启发。教师的作用无可置疑——传道、授业、解惑。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早已不是一件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事。人们随时随地,只要带着手机,就可以轻松查找到任何自己想要的知识!如今孩子的经历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随时在下面用Google检查教师教的对不对,并发表态度:“老师,你讲错了,网上说的是......”“你说的不对,你说的是这个,老师讲的是那个”,如此等等,频现于课堂之上。教师传授知识的作用,显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决定论的压力下,在全民独生子女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心态面前,原来的教师主导一切的作为引发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中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出现,人们对于教师的角色认识也进一步完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系统地发展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他十分强调师生关系对学习的积极作用,认为教育的发起,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术,不依赖于他在该领域的精博知识,不依赖于他的授课计划,不依赖于他对视听教具的运用,不依赖于他利用的教学程序,不依赖于他的讲授和演示,不依于赖众多的书籍。虽然他们当中的每一种都会在此时或彼时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资源受到利用。这里罗杰斯显然非常清楚上述每一个因素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但是他一连提出了7个“不依赖”,既然不依赖这些,那教学到底应该依赖什么,教师的作用又该是什么,则是当下教育所面对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教师甚至会迷失教学的方向。
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教学法是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一套不同于传统教学流派的新教学法。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根据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提出的。马斯洛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人们认为相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更为积极、更为主动的心理学,因为它真正地把人当作了完整的人进行研究。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罗杰斯进一步把人本主义发展到教育中。他提出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和意义学习。认知学习是纯粹的记忆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意义学习是有价值的学习,对人的行为、态度、今后的行动方向甚至整个人格都有深远的影响。罗杰斯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应该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趣味、有意义的学习。因此他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都不应该由教师来决定,而是由学生或者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来决定。由此他提出,教师的主要作用应该是营造促进学习的气氛。教师不是专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创造有利于学习气氛的关键是学习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新形势下教师的作用
在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中,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压力下,在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教育的启发下,教师的作用一定发生改变。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机器,而是要以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兴趣为基础,以培养全人格的能够具有较强自信心、创造性的人才为目标,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人格的培育者”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引导者”。要达到这些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发挥如下作用: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主要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积极学习、产生学习动力。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学校学习时,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不喜欢这个老师教的科目,导致成绩一落千丈;也有的学生,原先对一门科目不感兴趣,后来因为喜欢这个科目的老师而喜欢上这个科目,成绩也逐渐提升。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论是对于学生学习还是对于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成长都至关重要。 在新型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互爱、互信和互长三个方面。其中互爱是前提,没有师生间良好的互爱关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无法保证;互信是学生成长、跟随教师、促进学习、形成人格的关键,是教学环节的保障。如果学生根本不信任教师,教学又从何谈起呢。而这种信任,又应该包括对教师人格的信任、教师方法的信任、教师能力的信任和对教师学问的信任。有了这种信任,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勇往直前,无所不能及;互长,既是教学的过程又是教学的结果。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包括人格的成长、身体的成长和学业的成长,那就失去了教师、教学和教育的作用。而如果在这种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自己的成长,则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关系,一经建立,就会对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效果,包括教与学的积极性、教学信息的传输、讲堂教学的气氛、教学管理、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发展产生影响。
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需要教师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教导者和权威人士。教师要做到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必须对学生全面了解,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并对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充满信心;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形成一种具有真实、接受和理解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并且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存在;鼓励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所考虑的和希望做的事情;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区别对待,如开放学习、咨询学习、集体讨论等等。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倡导的教师观,要搞好师生关系,就必须达到这些要求。良好的生生关系的建立,同样靠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建立良好而向上的师生关系,还要创造良好的生生关系。良好的生生关系包括学生间的互相关心而不是相互冷漠、互相学习而不是互相嫉妒、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嘲笑,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拧成一股绳,推动着全体教学成员共同努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行。
教师应该培养师生之间的认同感 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在管理心理学中,是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教学中的认同感,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认同,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认同,也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教师对学生的认同至关重要,没有这一认同,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就不可能创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吸引学生共同行走在求知路上,就不可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认同学生具有同样的尊严、拥有平等的地位、具有良好的品德;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求知欲望和潜能。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认同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争取学生的认同,要争取学生对于自身形象和公平心态的认同,要争取学生对于自身学问和教学方法的认同。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相互认同,教学效果才会逐渐提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爱迪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在课堂中,自信心必不可少。学生有了自信,才会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所有老师教的知识他都清楚明白,但是每次考试都考不好,而且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怕答错。这样的学生很明显就是缺乏自信心。如果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心。曾经有一名初中学生,数学和英语成绩一直提不上去。然而两个科目老师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加以对待。事实上,他并不讨厌两个科目。然而,当他每次问数学老师难题时,老师总是很不耐烦,而且总是在班上夸奖其他同学,批评该生不努力、不上进。长此以往,该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逝去,直到厌烦数学,讨厌这个数学老师。到现在,他对数学还心有畏惧。然而,英语教师的态度完全相反。知道该生英语不好,每天给他10个单词,让其背诵;每次考试完毕,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进步很大。上课提问时还用鼓励、期待的眼神看着该生。慢慢地,他开始尝试举手回答问题,哪怕答案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责怪,而是鼓励他回答问题的勇气,告诉他要是能这样回答就更好了并勉励其继续努力。渐渐地,该生的英语成绩越来越好,最后成为班级的英语课代表。这样的英语教师,学生会铭记一辈子,因为他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任何事物面前都信心满满。
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 就像自信心一样,成就感也是迈向成功的重要基石。教师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能够被别人看重并且愿意继续参与到活动之中。培养成就感需要教师以鼓励教学为主。学生每取得一点成绩就会对所学的科目产生更大的兴趣,这就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孩子所接触到的教育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即每个班级的前几名才会受到教师重视,才会受到教师鼓励,而那些“贫困户”却被教师遗忘,任其自生自灭。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尤为明显。这就会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现象。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其结果,教育所丢失的将不仅仅是一个成绩,而是一批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对所有学生都公平公正,对所有学生都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收获,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愈发积极努力,使他们的成长进入并保持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蔡元培先生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所谓“健全人格”,即:个体以体育为基础,以德育为核心,以智育和美育完成道德的德、智、体、美诸方面不可偏废的和谐发展。应新时代的要求,人本主义教学法不再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情感、个性和潜能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品格。一直以来,教师都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然而,大多数教师都只专注于“教书”,忘却了“育人”。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传授多少知识给学生,而是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诸如乐观、正义、上进等良好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不再是灌输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再是只知道接受知识的机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也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还应该传授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终身学习”的法宝。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今后发展创造性能力的基础。笔者曾经就这个问题对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鲁塞尔大学、哥本哈根大学等十几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毕业生进行过调查:你已经从世界顶级的大学毕业了,请问,你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学到了什么?他们的回答似乎惊人的一致:“学到了什么?……I learned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我学到的问题似乎比答案多)。同样的问题笔者也问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似乎也惊人的一致“嗨,学的多了,跟你说你也不懂”!两者的回答,已经让所有人看到了教育的差别和社会发展的差别的原因。问题解决型和知识型教育的结果,便是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与只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的培养的结果!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出现,而创造性人才一定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的作用之一,必定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和核心。
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法研究的历史上,曾两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第一次是认知主义提出的“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中心”,第二次是交际法提出的“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鉴于外国盛行这样的教育思想,中国也开始把这种教育理念引进国内,可是国内并不清楚到底该以学生的什么为中心。于是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等等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都没能解决我国教育差异的局面。人本主义教学法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思想,它提倡的是“以学生的全人格发展为中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我的需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学好,但是需要营造良好的情感共鸣,其核心要义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与教师两个完整的精神世界的互相沟通、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是直接传授某种知识,而是传授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也就是教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的科学方法。
结语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教师的作用必须随着这些变化而不断转变。本文提到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几点作用,第一,并不是在否定教师传统的教书育人的作用,而是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育人的作用;第二,本文提到的几点作用,由于笔者学识的浅薄、积累的不足、总结的不全、阐释的不深等原因,实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如果本文的浅谈能为教育同仁提供多一个角度,多一种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实乃笔者之所愿,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