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发展。所以,我们应把赏识教育带入语文课堂,以情入手,以情换情,让赏识教育走进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而且能让学生爱上语文,爱学语文。我是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在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作为成功的学习者”,这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共同愿望。也是一种乐观向上,体现强烈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它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提供了强的动机,而且促进学生良好的态度,稳定的情绪、情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养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往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的视点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以及情感体验。反复的频繁的考试压力,不少学生积累的是学生失败的体验,这种“失败者”的心态导致他们厌学和弃学。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条件体验成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我能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说的机会,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自主活动,充分体验,为全体学生提供“倾吐”、“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活跃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三、学会赏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心理实验证明,只要周围的人相信、确信你是优秀的,你就会真的变优秀。可见,来自他人的信任也很重要。马克·吐温曾说:“一句赞美可以支撑我活两个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学会赞美学生,从而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正确的回答,一种巧妙的解题方法,一个新颖的提问,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我们可以通过肯定的、赏识性的评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参与探讨、敢于争论、敢于质疑。在作业批阅、谈心、辅导等方面我们也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应把赏识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细微的行为之上,对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要多肯定、多表扬。教师的肯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继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四、激励评价,生发学生的主人意识
新课程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倡导激励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有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多元评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加入,激励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冲动,并全面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被肯定。”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要舍得给学生激励,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与需求就会更强烈。
五、与听说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写作
把作文教学与听说教学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到作文学习不是那么难学,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促进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写作。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册都设计有“听说训练”,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以说为写打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请一名学生叙述或评论昨日新闻,平时可随机举行故事会、小型辩论会。学生在听说训练中如果能够达到不用态势语,单凭有声语言表情达意,思维逻辑严密,而且语言运用规范准确,那么作文几乎不再是困难了。再之,听说训练师生面对面地进行,便于老师启发引导,纠正表达,学生作文就可以把可能出现的毛病防患于未然。学生通过“听说”这个中介桥梁作用,渡过了写作难关,提高了写作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为编导思想,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教学内容之中,这是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尤其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恢宏大道,因为只有与语文活动课结合,学生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从事写作。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写新闻报道。写这个作文前搞一次活动,让学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去确定新闻主旨,选择调查对象,设计采访方式等,学生自然会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写作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成为自觉自愿的乐事,才能促进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写作。
参考文献
[1] 杨丽,唐峰.多一点赏识,多一份收获[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3)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已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在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作为成功的学习者”,这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共同愿望。也是一种乐观向上,体现强烈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它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提供了强的动机,而且促进学生良好的态度,稳定的情绪、情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养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往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的视点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感受以及情感体验。反复的频繁的考试压力,不少学生积累的是学生失败的体验,这种“失败者”的心态导致他们厌学和弃学。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条件体验成功,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我能行!”,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说的机会,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自主活动,充分体验,为全体学生提供“倾吐”、“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活跃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三、学会赏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心理实验证明,只要周围的人相信、确信你是优秀的,你就会真的变优秀。可见,来自他人的信任也很重要。马克·吐温曾说:“一句赞美可以支撑我活两个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赏识学生,学会赞美学生,从而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正确的回答,一种巧妙的解题方法,一个新颖的提问,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我们可以通过肯定的、赏识性的评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参与探讨、敢于争论、敢于质疑。在作业批阅、谈心、辅导等方面我们也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应把赏识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细微的行为之上,对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要多肯定、多表扬。教师的肯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继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四、激励评价,生发学生的主人意识
新课程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美国课程理论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倡导激励评价,既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有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多元评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加入,激励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冲动,并全面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被肯定。”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要舍得给学生激励,对学生的活动多做肯定性评价,那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与需求就会更强烈。
五、与听说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写作
把作文教学与听说教学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到作文学习不是那么难学,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促进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写作。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册都设计有“听说训练”,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以说为写打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请一名学生叙述或评论昨日新闻,平时可随机举行故事会、小型辩论会。学生在听说训练中如果能够达到不用态势语,单凭有声语言表情达意,思维逻辑严密,而且语言运用规范准确,那么作文几乎不再是困难了。再之,听说训练师生面对面地进行,便于老师启发引导,纠正表达,学生作文就可以把可能出现的毛病防患于未然。学生通过“听说”这个中介桥梁作用,渡过了写作难关,提高了写作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为编导思想,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教学内容之中,这是语文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尤其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恢宏大道,因为只有与语文活动课结合,学生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从事写作。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训练,写新闻报道。写这个作文前搞一次活动,让学生以新闻记者的身份去确定新闻主旨,选择调查对象,设计采访方式等,学生自然会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写作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成为自觉自愿的乐事,才能促进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写作。
参考文献
[1] 杨丽,唐峰.多一点赏识,多一份收获[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