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第一大国和强国,到2007年底,全美网民数已达2.6亿人,居世界首位,网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据统计,世界互联网网站数目于2006年10月已达到1亿个,其中多数集中在美国,网络早已经渗透到美国民众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在人才招聘和求职的活动中,互联网已经成为最主要、最普遍的工具和手段,据统计,近70%的美国人通过互联网求职,近95%的美国公司使用网络招聘。应用互联网进行招聘与求职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使用专业的人才招聘与求职网站;第二种是使用招聘单位的网站;第三种是使用求职者的网站式网页。本文所讨论的人才网站是指专门从事人才招聘与求职的互联网网站。
全球第一个商业性职业招聘网站,是成立于1994年6月的Careermosaic,由Bruce Skilling开设。不久Jeff Talor成立了第二家专业性招聘网站Monster。从1994年到上世纪末,全球人才网站数从500家急速膨胀到近10万家,已成为互联网产业中最为火爆、最为盈利的网站。进入21世纪,人才网站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目前,全球人才网站数大约稳定在4万个左右。
就服务领域而言,人才网站大体上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综合性人才网站,这类网站一般规模大、实力强、信息量多、浏览量高、覆盖面广,招聘的工作岗位多,保存的求职者简历多,它向招聘方和求职者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服务,世界上最大的人才网站如Monster、Hotjobs、CareerBuilder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专业性人才网站,其服务领域专注于特定的专业领域和特定的人才群体,如Dice.com专注于工程技术人才,CollegeRecruiter.com专注于大学毕业生;Careerjournal.com专注于高层次人才;workforce50.com专注于50岁以上的高龄人才;Net-Temps.com专注于临时性工作岗位招聘,Coolworker.com专注于季节性工作岗位招聘。第三类是信息性人才网站,它将为数众多的人才网站信息加以集中并分类整理,向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免除了求职者在成千上万的人才网站中搜索信息的艰辛和困惑,这类网站中最具代表性的有Indeed.com、SimplyHired.com、Craigslist.org等。
综合性网站
Monster、CareerBuilder、Hotjobs被公认为美国三大超级人才网站,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性人才网站。Monster是全美第一也是全球第一大人才网站,它在36个国家有4200多名员工,逾7500万人在网站上建立了个人账户,全球6100万求职者进入了该网站的个人简历库,20多万个公司和企业是它的会员单位,它还定期在全美举办人才招聘会,每年吸引1万以上的雇主和25万多名求职者参加招聘会。近年来,该网站的业务又扩展到教育、培训、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领域,2007年网站营业收入高达13.51亿美元。CareerBuilder被认为是全美及全球的第二大网站,25万家公司与它合作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逾900万求职者在网站上建立了简历,该网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全美众多的报刊及平面媒体合作、结盟,实现信息共享,它将网络招聘与平面媒体招聘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人才网站的功能。Hotjobs原为美国知名人才网站,2001年被Yahoo并购,同时也成为了Yahoo的人才网站。合并后,Hotjobs充分利用了Yahoo的强大网络引擎功能,其人才网站的业务得到极大地扩展和提升。借助Yahoo的网络优势,它成功地将网站打造成为求职者和招聘方在线交流的强大平台,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求职与招聘的成功率,它因此被称为“Total Employment Solution Company”(全方位雇佣方案公司),曾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人才网站。
America’s Job Bank曾经是美国最大的公益性综合性人才网站,它由美国劳工部主办,免费为广大求职者及招聘者提供网络服务,逾160万名求职者曾免费在此发布了求职信息。2007年7月1日,该网站停止运作,改由劳工部开设的Careeronestop网站以及各州的Job Bank提供招聘与求职信息,这一改革旨在改变America’s Job Bank内容过于庞杂且效率、效益欠佳的状况,提高政府管办人才网站的质量与效率。
专业网站各有千秋
综合性人才网站规模巨大、信息量巨大、浏览量巨大,但它也伴生搜索量大、过时信息量多、效率与成功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综合性人才网站的效率与成功率,一大批专业性人才网站应运而生,实际上近几年美国专业性人才网站扩张速度明显大于综合性网站,它已逐步发展为人才网站的主力。
一般而言,专业性人才网站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照招聘与求职人员性质区分,例如专门针对工程技术人才、白领人才、蓝领人才、女性人才、高龄人才、大学毕业生的网站;第二类是按招聘与求职工作岗位性质区分,如专门针对临时性、季节性、兼职性工作岗位的网站;第三类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科而设立的人才网站,美国的高新技术、电子与信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机械加工、建筑工程、金融财政、行政管理、政府公务员、非政府机构等多种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性人才网站。这类网站有些是全国性的,但更多的是地方性的,一般规模不大,浏览量也不算多,但它的专业性、针对性很强,效率与成功率也往往较高,他们得到了专业人才及专业公司的青睐。这类网站在专业性人才网站中所占比例最大。
在专业性人才网站中知名度最高的是Dice.com。Dice成立于1991年,原为人才中介公司,1997年改为人才网站,2006年的营业收入为8340万美元,2007年增长到1.421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71%,是全美经济效益最佳的人才网站之一。该网站提供近10万个工程技术岗位,它在北美、中东、欧洲、亚洲、澳洲都有市场。除Dice.com外,专门提供临时性工作的人才网站Net-Temps.com和主要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CollegeRecruiter.com也都进入了全美十大人才网站的行列。
在信息型人才网站中最著名的有Indeed.com、SimplyHired.com、Craigslist.org、Linkedin.com、Jobster.com等。Indeed将全美主要网站、报刊媒体、知名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招聘信息集中整理后向求职者提供网络服务,将约5000万以上的工作岗位提供给求职者供其选择,网站的宗旨是“One search, all jobs”,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SimplyHired与Indeed很相似,其网站名称就是它的宗旨,即将招聘与求职简单化,它大约从众多网站中整理出570多万个待聘岗位供求职者查询。Craigslist将全球的600个城市的招聘信息整理汇总,每月提供200万以上的工作岗位,全球每月有3000万人利用此网站求职与招聘。Linkedin与Jobster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网站办成了求职者与招聘者直接交流沟通的平台,他们的博客也办得很出色,这一系列新举措赋予了人才网站的人性化、个性化的特征。
简历是求职者的敲门砖,简历的质量、水平对求职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几乎所有美国人才网站都向求职者提供编写高质量简历的指导。此外,美国还有一批专门指导编写简历的网站,如Resume.com、Resumemaker.com、ResumeHelp.org等,他们向求职者提供代为编写简历的有偿服务。
形形色色的网站评级
美国人才具有高流动性的特征,每个人平均在一生中要更换工作岗位7次以上,而每一次工作变动都需要求助人才网站,因此人才网站在美国人的职业生涯中作用重大。美国社会对人才网站的关注度也极高,大家都希望从成千上万的人才网站中找到最可信的优秀网站,由此推动了人才网站的评选活动。目前全美有10多家管理机构专门定期评选最佳人才网站并发布排行榜。著名的Quintcareers.com以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评选著称,它推出的十大网站是Hotjobs、CollegeRecruiter、Monster、Career、Indeed、Jobcentral、CareerBuilder、Job、Truecareers、Net-Temps。专门从事十大网站评选的Toptensites.com在2008年4月推出的最新十佳人才网站排行榜是Hotjobs、Retail Recruiters、Job Recruiting、Job Guide、Vault、Resume、Jobtrak、Careers、CareerBuilder、Monster。Jobfactory公司将人才网站进行五星级评级,进入星级行列的人才网站超过100家,而进入五星级的是America’s Job Bank、Flipdog、HeadHunter、Hotjobs、Wantedjobs。此外美国不少著名的杂志和管理机构也对人才网站进行评选。Consumersearch公司将十多个不同版本的人才网站年排行榜进行综合整理,推出了上榜次数最多的人才网站排行榜,他们是Monster、Hotjobs、CareerBuilder、Indeed、Dice、CareerJournal、SimplyHired、Craigslist、CollegeRecruiter、Vault、Jobcentral、Linkedin、Guru、Jobster、Oodie。尽管各类排行榜各具特色,各有其独特视角和评选标准,但舆论普遍认为反映消费者意愿的Consumersearch杂志的综合性排行榜最具代表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美国的人才网站也有一个行业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Internet Recruiting(网站为recruitersnetwork.com),它是雇主和求职者查询和搜索美国人才网站的入门指导。
探讨发展规律
纵观美国人才网站14年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总结出一些发展特点和规律。
人才网站从出现到现在仅仅经历了14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都居互联网产业的最前列,即使是前几年互联网产业处于发展低谷阶段,人才网站依然一枝独秀,它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人才网站已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阶段,人才网站的数量与浏览量大体上将维持现在的水平,人才网站的发展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它正在进入一个以质取胜的新阶段。
效率与成功率是人才网站成功的关键,也是人才网站质量之本。为此人才网站的功能正在实现多元化,人才网站不再满足于向求职者与招聘者提供信息,不再满足于高的浏览访问量及高的求职者简历数,而是着力于提高招聘与求职的成功率,网站的功能正从信息提供者角色深化为交易促进者的角色。人才网站的新功能着重于促进招聘者与求职者的相互对接以及沟通交流,着重于指导求职者如何努力提高就职成功率,指导招聘公司如何有效地选择人才,人才网站正从信息化进一步深化到个性化、人性化,网站的吸引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美国民众求职就业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个人及私人渠道;二是通过人才网站;三是通过人才中介公司;四是通过招聘单位直接联系;五是通过人才招聘会;六是通过报刊媒体。2008年美国的求职招聘市场总值将达到190亿美元,其中网络求职与招聘的比重已接近五成,这表明网络招聘与求职已成为职场的主体与主流。尽管人才网站在美国已十分发达,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几种传统的招聘与求职方式。调查表明:中低层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最青睐网络求职,而高层人才则通过猎头公司及人才中介公司就业居多,而蓝领工人更热衷于通过私人渠道、招聘会及当地报刊媒体就业。美国这种多元化的招聘与求职格局将长期存在,共同发展。
尽管美国的人才网站多达数万家,但超大型及大型的人才网站为数不过数百家,而这些网站的产值与利润却占全行业的七成左右。小的人才网站为求生存与发展,它们必须以其服务特色及质量取胜,走专业化、高效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事实上美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往往更加青睐中小型人才网站,专业性较强的求职者更看中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型网站。美国很多州县都有一大批地方性的中小型网站,它们为地方的求职与招聘提供有效的网络服务。美国一些优秀的中小型人才网站经常能挤进最佳人才网站的排行榜,这表明公众对它们的认可与支持。在激烈的竞争中小型网站也经常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美国人才市场上,小型人才网站的自生自灭率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
近年来,美国人才网站正在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4月Monster斥资5000万元收购中华英才网40%股权,2006年Seek斥资2600万美元收购智联25%股权,更多的美国人才网站正在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进入中国,与美国优秀的人才网站合作与联姻无疑是加速中国人才网站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球第一个商业性职业招聘网站,是成立于1994年6月的Careermosaic,由Bruce Skilling开设。不久Jeff Talor成立了第二家专业性招聘网站Monster。从1994年到上世纪末,全球人才网站数从500家急速膨胀到近10万家,已成为互联网产业中最为火爆、最为盈利的网站。进入21世纪,人才网站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目前,全球人才网站数大约稳定在4万个左右。
就服务领域而言,人才网站大体上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综合性人才网站,这类网站一般规模大、实力强、信息量多、浏览量高、覆盖面广,招聘的工作岗位多,保存的求职者简历多,它向招聘方和求职者提供全方位的网络服务,世界上最大的人才网站如Monster、Hotjobs、CareerBuilder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专业性人才网站,其服务领域专注于特定的专业领域和特定的人才群体,如Dice.com专注于工程技术人才,CollegeRecruiter.com专注于大学毕业生;Careerjournal.com专注于高层次人才;workforce50.com专注于50岁以上的高龄人才;Net-Temps.com专注于临时性工作岗位招聘,Coolworker.com专注于季节性工作岗位招聘。第三类是信息性人才网站,它将为数众多的人才网站信息加以集中并分类整理,向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免除了求职者在成千上万的人才网站中搜索信息的艰辛和困惑,这类网站中最具代表性的有Indeed.com、SimplyHired.com、Craigslist.org等。
综合性网站
Monster、CareerBuilder、Hotjobs被公认为美国三大超级人才网站,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性人才网站。Monster是全美第一也是全球第一大人才网站,它在36个国家有4200多名员工,逾7500万人在网站上建立了个人账户,全球6100万求职者进入了该网站的个人简历库,20多万个公司和企业是它的会员单位,它还定期在全美举办人才招聘会,每年吸引1万以上的雇主和25万多名求职者参加招聘会。近年来,该网站的业务又扩展到教育、培训、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领域,2007年网站营业收入高达13.51亿美元。CareerBuilder被认为是全美及全球的第二大网站,25万家公司与它合作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逾900万求职者在网站上建立了简历,该网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全美众多的报刊及平面媒体合作、结盟,实现信息共享,它将网络招聘与平面媒体招聘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人才网站的功能。Hotjobs原为美国知名人才网站,2001年被Yahoo并购,同时也成为了Yahoo的人才网站。合并后,Hotjobs充分利用了Yahoo的强大网络引擎功能,其人才网站的业务得到极大地扩展和提升。借助Yahoo的网络优势,它成功地将网站打造成为求职者和招聘方在线交流的强大平台,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求职与招聘的成功率,它因此被称为“Total Employment Solution Company”(全方位雇佣方案公司),曾多次被评为美国最佳人才网站。
America’s Job Bank曾经是美国最大的公益性综合性人才网站,它由美国劳工部主办,免费为广大求职者及招聘者提供网络服务,逾160万名求职者曾免费在此发布了求职信息。2007年7月1日,该网站停止运作,改由劳工部开设的Careeronestop网站以及各州的Job Bank提供招聘与求职信息,这一改革旨在改变America’s Job Bank内容过于庞杂且效率、效益欠佳的状况,提高政府管办人才网站的质量与效率。
专业网站各有千秋
综合性人才网站规模巨大、信息量巨大、浏览量巨大,但它也伴生搜索量大、过时信息量多、效率与成功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提高综合性人才网站的效率与成功率,一大批专业性人才网站应运而生,实际上近几年美国专业性人才网站扩张速度明显大于综合性网站,它已逐步发展为人才网站的主力。
一般而言,专业性人才网站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按照招聘与求职人员性质区分,例如专门针对工程技术人才、白领人才、蓝领人才、女性人才、高龄人才、大学毕业生的网站;第二类是按招聘与求职工作岗位性质区分,如专门针对临时性、季节性、兼职性工作岗位的网站;第三类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科而设立的人才网站,美国的高新技术、电子与信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机械加工、建筑工程、金融财政、行政管理、政府公务员、非政府机构等多种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性人才网站。这类网站有些是全国性的,但更多的是地方性的,一般规模不大,浏览量也不算多,但它的专业性、针对性很强,效率与成功率也往往较高,他们得到了专业人才及专业公司的青睐。这类网站在专业性人才网站中所占比例最大。
在专业性人才网站中知名度最高的是Dice.com。Dice成立于1991年,原为人才中介公司,1997年改为人才网站,2006年的营业收入为8340万美元,2007年增长到1.421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71%,是全美经济效益最佳的人才网站之一。该网站提供近10万个工程技术岗位,它在北美、中东、欧洲、亚洲、澳洲都有市场。除Dice.com外,专门提供临时性工作的人才网站Net-Temps.com和主要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的CollegeRecruiter.com也都进入了全美十大人才网站的行列。
在信息型人才网站中最著名的有Indeed.com、SimplyHired.com、Craigslist.org、Linkedin.com、Jobster.com等。Indeed将全美主要网站、报刊媒体、知名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招聘信息集中整理后向求职者提供网络服务,将约5000万以上的工作岗位提供给求职者供其选择,网站的宗旨是“One search, all jobs”,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SimplyHired与Indeed很相似,其网站名称就是它的宗旨,即将招聘与求职简单化,它大约从众多网站中整理出570多万个待聘岗位供求职者查询。Craigslist将全球的600个城市的招聘信息整理汇总,每月提供200万以上的工作岗位,全球每月有3000万人利用此网站求职与招聘。Linkedin与Jobster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网站办成了求职者与招聘者直接交流沟通的平台,他们的博客也办得很出色,这一系列新举措赋予了人才网站的人性化、个性化的特征。
简历是求职者的敲门砖,简历的质量、水平对求职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几乎所有美国人才网站都向求职者提供编写高质量简历的指导。此外,美国还有一批专门指导编写简历的网站,如Resume.com、Resumemaker.com、ResumeHelp.org等,他们向求职者提供代为编写简历的有偿服务。
形形色色的网站评级
美国人才具有高流动性的特征,每个人平均在一生中要更换工作岗位7次以上,而每一次工作变动都需要求助人才网站,因此人才网站在美国人的职业生涯中作用重大。美国社会对人才网站的关注度也极高,大家都希望从成千上万的人才网站中找到最可信的优秀网站,由此推动了人才网站的评选活动。目前全美有10多家管理机构专门定期评选最佳人才网站并发布排行榜。著名的Quintcareers.com以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评选著称,它推出的十大网站是Hotjobs、CollegeRecruiter、Monster、Career、Indeed、Jobcentral、CareerBuilder、Job、Truecareers、Net-Temps。专门从事十大网站评选的Toptensites.com在2008年4月推出的最新十佳人才网站排行榜是Hotjobs、Retail Recruiters、Job Recruiting、Job Guide、Vault、Resume、Jobtrak、Careers、CareerBuilder、Monster。Jobfactory公司将人才网站进行五星级评级,进入星级行列的人才网站超过100家,而进入五星级的是America’s Job Bank、Flipdog、HeadHunter、Hotjobs、Wantedjobs。此外美国不少著名的杂志和管理机构也对人才网站进行评选。Consumersearch公司将十多个不同版本的人才网站年排行榜进行综合整理,推出了上榜次数最多的人才网站排行榜,他们是Monster、Hotjobs、CareerBuilder、Indeed、Dice、CareerJournal、SimplyHired、Craigslist、CollegeRecruiter、Vault、Jobcentral、Linkedin、Guru、Jobster、Oodie。尽管各类排行榜各具特色,各有其独特视角和评选标准,但舆论普遍认为反映消费者意愿的Consumersearch杂志的综合性排行榜最具代表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美国的人才网站也有一个行业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Internet Recruiting(网站为recruitersnetwork.com),它是雇主和求职者查询和搜索美国人才网站的入门指导。
探讨发展规律
纵观美国人才网站14年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总结出一些发展特点和规律。
人才网站从出现到现在仅仅经历了14年的时间,但其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都居互联网产业的最前列,即使是前几年互联网产业处于发展低谷阶段,人才网站依然一枝独秀,它始终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人才网站已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阶段,人才网站的数量与浏览量大体上将维持现在的水平,人才网站的发展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它正在进入一个以质取胜的新阶段。
效率与成功率是人才网站成功的关键,也是人才网站质量之本。为此人才网站的功能正在实现多元化,人才网站不再满足于向求职者与招聘者提供信息,不再满足于高的浏览访问量及高的求职者简历数,而是着力于提高招聘与求职的成功率,网站的功能正从信息提供者角色深化为交易促进者的角色。人才网站的新功能着重于促进招聘者与求职者的相互对接以及沟通交流,着重于指导求职者如何努力提高就职成功率,指导招聘公司如何有效地选择人才,人才网站正从信息化进一步深化到个性化、人性化,网站的吸引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美国民众求职就业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个人及私人渠道;二是通过人才网站;三是通过人才中介公司;四是通过招聘单位直接联系;五是通过人才招聘会;六是通过报刊媒体。2008年美国的求职招聘市场总值将达到190亿美元,其中网络求职与招聘的比重已接近五成,这表明网络招聘与求职已成为职场的主体与主流。尽管人才网站在美国已十分发达,但它并不能取代其他几种传统的招聘与求职方式。调查表明:中低层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最青睐网络求职,而高层人才则通过猎头公司及人才中介公司就业居多,而蓝领工人更热衷于通过私人渠道、招聘会及当地报刊媒体就业。美国这种多元化的招聘与求职格局将长期存在,共同发展。
尽管美国的人才网站多达数万家,但超大型及大型的人才网站为数不过数百家,而这些网站的产值与利润却占全行业的七成左右。小的人才网站为求生存与发展,它们必须以其服务特色及质量取胜,走专业化、高效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事实上美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往往更加青睐中小型人才网站,专业性较强的求职者更看中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型网站。美国很多州县都有一大批地方性的中小型网站,它们为地方的求职与招聘提供有效的网络服务。美国一些优秀的中小型人才网站经常能挤进最佳人才网站的排行榜,这表明公众对它们的认可与支持。在激烈的竞争中小型网站也经常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美国人才市场上,小型人才网站的自生自灭率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
近年来,美国人才网站正在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4月Monster斥资5000万元收购中华英才网40%股权,2006年Seek斥资2600万美元收购智联25%股权,更多的美国人才网站正在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进入中国,与美国优秀的人才网站合作与联姻无疑是加速中国人才网站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